1990年冷战结束前夕,西方的强国们坐在一起开始谈论德国的问题。英国、法国、苏联、美国都表示同意东西两德合并,但是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德国不再保留领土诉求。
新生的德国必须宣布:从《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签订开始,所有的德国领土已经回到了德国。
但我们今天所看的德国领土,其实只是传统德意志地区的一部分,不是二战前的德国范围。在今天的德国东北部国土外,有一片相当于德国领土三分之一的土地在战后分给了苏联和波兰,其中就有德国的“龙兴之地”东普鲁士。
东普鲁士位于波兰北部,这里是普鲁士人崛起并统一德国的起点,是德国文化和德意志精神的标志。在整个二战中,德国名将们都以“普鲁士人”自居。二战末期,苏军发起“十次打击”反推纳粹德国,挥师杀入中欧,东普鲁士就是苏军志在必得的战略目标。
1944年底,苏军发起“第一次东普鲁士战役”,纳粹元首下令死守东普鲁士,在中央集团军群的死守下,德国居然赢得了反击战的胜利。1945年1月,苏军再次对东普鲁士发起进攻,在绝对的军力优势下,德军坚持战斗到了最后一刻,直到德国无条件投降。
东普鲁士战役是一次绝望的防御,德军几乎没有丝毫胜算,为何能坚持4个月?苏军这一仗打得如何?盟军占领东普鲁士对整个欧洲又意味着什么?
一、斩断军国主义的根源
时至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进入末尾,英美联军向东,苏联红军向西夹击德国,盟军定下了基本目标: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
此时在中欧地区,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盘踞在东普鲁士,这里是德国人,尤其是德国军人心目中的圣地,对纳粹德国意义重大。
从19世纪开始,德国军人都自认为是普鲁士人,“普鲁士人不会投降”,“普鲁士的将军不会背叛国家”,这些话都说他们的口头禅。为了从心理上击溃德国人的军国主义梦,斯大林下令前线苏军必须攻下东普鲁士,抹去这个军国主义的源泉。
此时,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正在波兰进行“维斯瓦河-奥德河战役”,攻坚东普鲁士的任务就落到了白俄罗斯第2、第3方面军的身上。以这两个方面军为主力,加上波罗的海沿岸方面军和波罗的海舰队,苏军组织了160万人进行这场战役。
而当时盘踞东普鲁士的,是刚被改名为“北方集团军群”的78万德军,他们本是在“巴格拉季昂行动”中被苏军打败的中央集团军群,在战败后退入东普鲁士修整。
1945年的苏军不仅在人数上压倒了德军,武器装备上也领先德军。苏军拥有各型火炮25000多门,战机3000多架,坦克和歼击车、自行炮近4000辆。作为防御方的德军,只有坦克和歼击车799多辆,火炮不足万门,战机700多架,很多战机还因为缺少油料而困在地上。
1944年第一次东普鲁士战役时,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想单吃德军,结果被一通胖揍打了回来。苏军这次铆足全力,三个方面军加一个舰队先分割德军,在将其逼向海岸线,在海军的配合下全歼敌人。
二、德国志愿者:人民突击队
1945年1月13日,在“维斯瓦河-奥德河战役”开始的第二天,第二次东普鲁士战役也拉开了帷幕。白俄罗斯第2、3方面军派出16个集团军对北方集团军群发起进攻,第2方面军由东向西,第3方面军由华沙向北。德军的主力是第3装甲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他们在东普鲁士得到了修整和补充,于东普鲁士边界修建了大纵深防御带,有密集的工事,复杂的地道。
苏军以火炮密集轰炸拉开了战役序幕,虽然德军的一线阵地被炸成废墟,但是苏军在进攻时依然遭到了顽强的抵抗。在第一天的进攻之后,苏军仅仅挺进了不到3公里,却付出了4万人的伤亡。
前线进攻受阻后,苏联空军出场了。
从15日到18日,苏联空军飞行1万架次,对德军阵地进行密集轰炸,打击德军的碉堡,仓库,车站以及疑似指挥所。苏军装甲部队在战机的掩护下对德军进行穿插,于东普鲁士东部打开缺口,突进上百公里。
德国人独木难支,因为南方波兰的战事一泻千里,东普鲁士和德国本土的联系被切断,任何增援都无法到达。苦战5天后,德军第3装甲集团军群终于后撤,去东普鲁士首府格尼斯堡布防,第4集团军则被苏军围在“马默洛夫口袋”。
在这个紧急关头,东普鲁士“人民突击队”被顶了上来。因为纳粹宣传“德意志民族已到了灭亡的悬崖边”,约20万的德国平民火线加入北方集团军群。这些老人和孩子穿上军装,进行简单的军训后就在老兵的带领下加入了战争。
然而,人民突击队在苏军的攻势下很快伤亡惨重,德国正规军自身难保,大量人民突击队在被击溃后投降。苏军在进攻中打出口号:“活下去,不要为纳粹陪葬。”劝降那些固守工事的德国平民。
可德国人对普鲁士的执念是惊人的,德军没有预备队,没有解围部队,只靠自己凭借工事阻挡苏军。1月底,苏军攻下了第一次东普鲁士战役就被围困的梅梅尔市,该城市被围4个月,德军3个师被全歼,伤亡5万人,只有少数突围部队继续顽抗。
1月29日,苏军完成对格尼斯堡的包围,32个师的德军被困在“海尔斯贝格”、“格尼斯堡”、“泽姆兰”三大包围圈里,仅在半个月的战斗里,已经有6万德军被苏军俘虏。
三、没有东普鲁士,只有加里宁格勒
1945年2月,苏军进军奥德河,最前锋的部队距离柏林只剩下不到100公里,纳粹元首此时还在匈牙利发动“春醒行动”,妄图杀伤苏军有生力量,迟滞苏军的进攻,但是惨遭失败。
而在东普鲁士战场,德军的失败也只是时间问题,1945年3月到4月间,德军被歼灭15万人,12万人被俘。在进攻格尼斯堡的战役里,苏联海军、航空兵、陆军对城市进行了四天的火力打击,格尼斯堡城内的一切建筑被夷为平地,这座欧洲的历史名城化为废墟。
直到1945年5月德国宣布投降前,东普鲁士的德军还未完全投降,苏军在对一些顽固据点进行围剿。在投降后,这里的德军全部向苏联投降,随即被投入西伯利亚的战俘营,大部分人永远留在了那片冰冷的土地上。
战后,盟军对德国的领土进行了分割,东普鲁士、西里西亚、波美拉尼亚被分给了波兰和苏联,东普鲁士被苏联命名为“加里宁格勒”。苏联人把当地的所有德国人全部迁徙到德国,让这片土地不再有任何的德国痕迹。
德国发起的二战最终让德国的地理位置发生改变,德国变得“不再那么东方”,它失去了所有的东方海岸线,以及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中心,这是对盟军对德国的一大惩罚。
在战后的德国,“普鲁士”、“普鲁士人”这些本来作为德国标志的名词都消失了,没人再提起这些过去,军人也解甲归田,德国彻底割掉了“军国传统”。
1990年两德合并,德国放弃领土主张,也是对历史的肯定。用一句话总结:“战后的德国人,不再是普鲁士人。”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二战各大战役——东普鲁士战役》,佚名
2、《决战柯尼斯堡:二战德军东普鲁士最后的要塞陷落纪实》,周思成
1.《WarOH协虎 东普鲁士战役:78万德军死守“龙兴之地”,战后德国不再是普鲁士》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WarOH协虎 东普鲁士战役:78万德军死守“龙兴之地”,战后德国不再是普鲁士》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2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