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1368年于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之后,为了加强皇权,稳固统治,借助胡惟庸一案,于洪武十三年,也就是1380年,废除了中书省,罢免了宰相一职,将君权和相权集于一身,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权力最大的皇帝之一。

同时,朱元璋还改革了中央和地方的官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组建了锦衣卫等特务组织,加强了对各级官僚的监视和控制。经过这一番的苦心经营,朱元璋认为自己创立的这套统治办法达到了极致,非常完美,日后自己的子孙只要照着办,就能保证朱家的天下万无一失。因此,他立下祖训,严厉告诫以后的君臣,“往后的皇帝,不许再设置丞相,臣下有敢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还将该祖训写入《皇明祖训条章》,要子孙后代世世遵循,不得更改。

可是,朱元璋在兼任丞相职务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每天的事务太多了,他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于是他在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九月十九日,先是设立了四辅官,即春夏秋冬四官,帮助他处理政务。以儒士王本、杜佑、龚敩为春官,杜敩、赵民望、吴源为夏官;秋、冬官由春、夏官兼任。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朱元璋发现还是有点忙不过来,于是在洪武十五年,也就是1382年,他干脆撤掉四辅官,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和东阁等殿阁大学士,以礼部尚书邵质、检讨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殿阁大学士。这样一来,人员和机构规模扩大了,他的劳动强度也能减轻了。

按照朱元璋最初的设想,这些殿阁大学士只是帮助皇帝阅读奏章,处理和起草文书,备为顾问而已,也就是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在处理国家事务的时候,这些人只有参谋权,最后决定权还是在皇帝自己的手里面。不过考虑到这个位置比较敏感,搞不好还是容易出问题。朱元璋又采取以小制大的策略,最初所选的殿阁大学士基本上都是以品级较低的编修、检讨、讲读之官充任,进一步限制住了内阁成员的权利和地位。因为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在翰林院任职,所以内阁大学士的组织关系以后也就都落在了翰林院之中。

内阁制在朱元璋的时代,运作的还是不错,没有出什么问题。等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候,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北面草原的元朝残余势力,不能真正意义上的总揽政事,于是他就开始让殿阁大学士参与机务。不过这时候,阁臣虽能参与机务,但品级还是低微,而且没有属官,不能压制其它机构。渐渐地,后面的皇帝有样学样,殿阁大学士的品级也越来越高,实权越来越大,逐渐成为有实无名的宰相。因为这些人在内廷办事,常侍于天子于殿阁之下,人们避免宰相之名就称之为“内阁”。

等到了仁宗、宣宗的当朝时期,以尚书入阁兼大学士。这时候的阁臣品位尊崇,接近皇帝,裁决机宜,其权势之重,宛若汉唐的宰辅,只是不居丞相之名而已。往后阁臣又分首辅、次辅,两者权势迥然不同,次辅对于首辅,唯唯诺诺而已。迨至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时期的中叶,内阁的权力更是超越明代前期,夏言、严嵩先后居首辅地位,专权用事,压制百官,赫然成为真宰相,朱元璋的立法宗旨便被破坏无遗。

明朝万历年间著名首辅张居正

1.《霜明明 朱元璋设立的“内阁”,被后世皇帝唱歪了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霜明明 朱元璋设立的“内阁”,被后世皇帝唱歪了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2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