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展现了韩熙载设宴待客,宾主尽欢的场景,整卷分为:听琵琶演奏、观舞、宴间歇息、清吹、宴散送宾等五个场景,场景之间以屏风隔开。它到底是谁画的?为什么要画这幅图?
01【创作背景】
韩熙载,山东潍坊人,出身于官宦之家,后唐同光年间 ( 923 —926年) 登进士。其父韩光嗣因介入后唐的朝廷纷争被杀,韩熙载被迫投靠南唐,他连仕李家三朝(李昪、李璟、李煜),官至史馆修撰兼太常博士。韩熙载屡献国策,频遭冷遇,使南唐多次错北伐的战机。不久,强邻北宋陈兵压境,李后主为挽回败局,欲用韩熙载为相。韩氏深知已无回天之力,但又不便违抗君命,遂采取自我放纵的消极方式,有意营造一个花天酒地、生活糜烂、不堪重用的腐败官僚的形象。李后主闻其沉溺声色欢娱,便命顾闳中夜入韩府,详观细察韩熙载的夜生活,默画成《韩熙载夜宴图》,欲以此画规劝韩熙载。
02【真假之谜】
目前我们在故宫博物院所见到的《韩熙载夜宴图》,整卷无款,引首为明代程南云题“夜宴图”三篆字,卷后有一段未署名的行楷题识述及韩熙载生平。那么这件作品是不是五代顾闳中的真迹?
(1)衣冠服饰
想要确定《韩熙载夜宴图》到底是画在南宋还是画在南唐,可以参考妇女穿的衣服和她们的发饰,这个最有这个比较的价值,因为女性的衣冠服饰变化的节奏比较快,如今也是这样,咱们将10年前的妇女的服装跟现在比较,就有很大的变化。何况南宋和南唐差300来年,妇女服饰的变化,那应该是非常大的。
南唐二陵出土的许多高髻仕女俑证实了南唐宫女与唐代墓室壁画和仕女俑的装束大同小异,一般为高髻或双鬟。
李茂贞(五代)地宫墓道壁画侍女而《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仕女在头顶上面梳一个高高的发髻,然后向后垂下,自然垂下,这个是南宋流行的“特髻”。
特髻跳六么舞的王屋山系的抱肚和鞓革带,亦有鲜明的时代印痕,鞓革带原是宋代武士的戎装,后被妇人用作衣饰,至今尚未发现五代的出土文物和史籍里有此装束。
发饰:《春宴图》(南宋)韩熙载头上戴的这种高冠在五代南唐是没有的,这其实是苏东坡设计的“东坡巾”的变体帽式,南宋文人十分推崇苏轼的审美,一度争相效仿。
《春宴图》(局部)(南宋)
《春宴图》(局部)(南宋)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韩熙载夜宴图》局部(2)礼仪
画卷上的明德和尚和三名宾客作双手叉合的手势,用手掌虎口握住右手的大拇指,这叫叉手示敬,表示对主人和演出者的尊敬,这是宋代最为盛行的致礼的手语。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山径春行路》局部(3)家具器具
这个《韩熙载夜宴图》当中的椅子和椅披,这个是椅披,和这个叫踏床子,就是搁脚的,跟南宋的绘画上出现的完全是一样的,完全是一样的。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韩熙载夜宴图》(局部过去和尚呢打坐,就是在这个椅子上打坐,后来椅子这种坐具就传到了世俗社会。首先是宫里面使用,文人士大夫使用,但它不会大量出现,到了北宋的中期,椅子才大量的普及。所以我们在《韩熙载夜宴图》里面看到有那么多的椅子出现,但不是五代那个时候的生活习惯,五代有椅子,但是不普及。在现存的唐、五代 绘画和文献中均未出现椅披。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汉宫图》(局部)(南宋)再看这个注子、注碗,这是温酒的,把热开水到这个碗里面,这个酒放在壶里面,可以使这个酒保持温度。比照五代和宋代的出土文物和现存的绘画,可知《韩熙载夜宴图》的注子和注碗带有鲜明的宋代气息。五代的人如果用了宋代人的用具,那么这张画是不是有问题了?那么很显然,故宫收藏的这幅《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宋的时候画的。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韩熙载夜宴图》(局部)《韩熙载夜宴图》(局部)(4)印章
故宫的鉴定大家叫徐邦达发现画上最早的印章是南宋理宗朝的宰相史弥远的“绍勋”收藏印。史弥远官至宰相,权势煊赫,他杀害忠臣良将向金朝求和,把南宋政治进一步引向黑暗;
在私生活方面更是荒靡骄奢,终日沉醉于酒色之中。对比可发现,韩熙载晚年和史弥远有不少相同之处,所以这幅画很有可能是南宋宫廷画家奉宋理宗的旨意画给史弥远的,意在以南唐亡国之臣的政治命运来规劝当朝的史弥远,希冀他能从 韩氏荒淫的生活态度中有所感悟。
“绍勋”印章— END —
本文内容根据首图云课堂的讲座
“一场流转千年的盛宴——解谜《韩熙载夜宴图》”
的讲座内容整理编辑而成
嘉宾:余辉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故宫博物院中外文化交流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1.《首都图书馆 解析《韩熙载夜宴图》——一场流转千年的盛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首都图书馆 解析《韩熙载夜宴图》——一场流转千年的盛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3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