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作为世所罕见的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在五千年的璀璨时光里积攒了无数的历史文化财富,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胜枚举。近年来,文物保护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全民都对文物保护态度热切。

谁能想到,建国之初,却全然不是这样。那时大家对文物保护毫无概念,在一致同意下,将北京古城墙拆除,面对坚决主张拆除城墙的郭沫若,林徽因撂狠话告诫,却也没能阻止。时隔多年,她的话全都说中了。

定都旧城

北京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也是之前的金朝、元朝、明朝的国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十分不一般。

而在1949年,国民党败退之际,怀有大义,不愿看到北京城被两军炮火损毁,国民党军将领傅作义没有选择负隅顽抗,而是主动投降以保全北京。

也因为北京的特殊意义,在选择新中国的首都时,大家展开了讨论,最后一致认为应该将新首都建在北京。这一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浮现了,首都是该在北京的旧城内还是旧城外呢?

当时有两种不同的意见,梁思成以及陈占祥认为,新中国的首都应该和旧时代区分开,所以应该在旧城外,比如三里河。还未和新中国生出嫌隙的苏联支持新中国建设,也派了专家,他们提出,要将新中国的政治中心设在旧城内,后者最终被采纳。

这时包括梁思成林徽因都没有想到,这一决定会在日后使北京的古城墙陷入危险,矛盾在此刻隐隐埋下,只等爆发的那天。

作为数个朝代的都城,北京的古城墙修建得十分完善,北京的古城墙的修建最早可追溯到元朝将此作为大都之时,之后朱棣就是以此前等的元朝为基础,继续建造。

为了实现战略意义,城墙绵延24公里,宽度是惊人的24米,高度达到8米,配合这些,更在外面设了一条护城河。和长城一样,北京古城墙也不是一朝一代所建设的,而是经过了数个朝代的努力,最终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一般的城墙是为了给城内人提供保护,增加己方的地利优势,北京的古城墙在此之前又多了一层意义,它还是皇权的体现。

新中国成立后,皇权化作乌有,但这些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不容小觑的,城墙修缮得十分精妙,拥有多重功能,防守之外,还能发动攻击,城墙的高处还有军马专用的道路、还有供弓箭手使用的箭楼。

民国时期,溥仪被迫退位,皇家的威严从北京城上空消散,城墙也丧失了神圣意义,成了平民百姓的游玩之地,在一代代孩子的记忆里留下一抹动人色彩。北京古城墙更是作为特色地标建筑,被多位作家在自己的书中描写。

然而,随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居民区一再扩建,增加居民区面积的愿望受到了阻碍,拦路的正是以北京古城墙为首的,包括护城河与帝王牌楼的一众古建筑,使国人倍感自豪的古建筑,这时却成了现代化建设的拦路虎,真是讽刺非常。

产生分歧

当时中央有意发展北京的工业,使其在成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同时,兼具经济职能,因此北京建设规划者就着重计划如何对北京进行改造,以适应重工业发展,对古建筑的保护就不太上心。

因为封建王朝制度的腐朽,新中国在近代饱受列强欺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人们萌生了革新的念头。

新中国成立后,万象俱新,人民反封建除四旧的热情空前高涨,把旧物什通通纳入要被破除的行列,著名学家郭沫若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提出要拆除北京古城墙。

他简称,新中国是崭新的,与之相配,社会也该是从先前不同的新面貌,古城墙来自封建朝代,天生具有封建遗毒,正是要被铲除的对象,铲除的过程中还能促进北京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以林徽因、梁思成为的保守派持有相反意见,他们和郭沫若与吴晗一派观念相左,产生了很大分歧,他们竭力主张保护城墙,但阻止对历史文化遗迹的破坏。

林徽因认为,北京城要发展是可以理解的,但发展也是要依托着前人基业的,不然就是无根之木。

林徽因甚至一反常态地放了狠话:如果目光短浅地把这些古城墙拆除了,之后如果心生悔意,想要将其重建。就算能复原那些精巧的工艺,也会缺乏历史的厚重感,沦为没有生气的摆设。

梁思成又做出了让步,提出另修建一个新区,满足城市扩张的需求,同时保护老城区,为市民提供一个满是文化气息的游乐之所。他还写了一篇万余字的文章,以一个历史学家和建筑学家的角度,阐述保护古遗迹的重要性。

林徽因也为了保护古城墙四处奔波,发声呼吁,病情越来越沉重,但她还是坚持奋斗,希望唤起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但受时代限制,他们的意见没有得到理解,北京古城墙在一片烟尘里被拆除。

林徽因一一言中

随着经济实力和科技的发展,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绚烂,重视文化传承,城市规划者也意识到了之前决定的不妥之处,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希望能将古建筑原样复原,力求找回我们曾轻易放弃的历史文化遗迹。

这个决定阻力不少,一是昂贵的地价,北京如今已是寸土寸金,为了复原古遗迹要进行的拆迁征地代价巨大。其次,是建筑图纸和数据的保存没有做好,给复原工作带来了困难。

最后,我们克服了这些艰难,但修建出的古建筑美则美矣,却完全没有历史厚重感,成了林徽因女士口中的无用摆设。

小结:

即使是现在,提倡为了经济发展,舍弃中华历史文化的声音仍旧存在,我们必须要警惕起来,不能再让北京古城墙的悲剧重演,保护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

1.《尔格说历史 郭沫若坚持拆北京古城墙,林徽因撂狠话阻止未果,多年后一语成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尔格说历史 郭沫若坚持拆北京古城墙,林徽因撂狠话阻止未果,多年后一语成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4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