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是风起云涌的战国末期里很重要的一件事,虽然这次刺杀行动失败了,但是却成就了三个人的美名,分别是“千古刺客”荆轲、“杀身成仁”田光和“成人之美”樊於期。

在这里面,荆轲是主角,上演了一出“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孤胆英雄大戏,田光是第一配角,是刺激荆轲成就人生伟业的自我牺牲者,而樊於期的作用则是成全了荆轲一世美名的那个“复仇者”。

从表面上看,三个人都是为了抵抗暴秦的牺牲者,但是樊於期和其他两人有着本质的区别,他是一个复仇者,但前提是秦国的背叛者,可能很多朋友会问,他愿意献上自己的人头就足以说明问题了,他完全不怕死,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图片:樊於期与燕太子丹剧照

一、樊於期到底到底怕不怕死?

1、蝼蚁且偷生

咱们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蝼蚁尚且贪生”,既然如此,人怎么可能不怕死呢?樊於期是个人,他自然也会怕死,而且事实上证明,他还是个典型的贪生怕死之人,如果不是,为什么会在敏感时期不顾全家人的安危,独自一人叛逃到了燕国呢?

他作为秦臣,不可能不知道秦朝律法的严苛程度,结合他自身犯下的错误,那是绝对要株连到家人的,所以大慧肯定,他在去燕国之前就已经猜到了家族的命运,不过他在燕国可是生活的心安理得,还被视为座上宾。

如果没有荆轲刺秦这件事发生,估计樊於期还会继续在燕国好好活着,一直等到秦国覆灭燕国为止,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对于樊於期来说,自己活着远比给家人报仇雪恨来得更实在。

不过伴随着荆轲刺秦计划的诞生,也标志着他的生命走向了终点,由于特殊的身份和经历,他必须成为这个计划中的一颗棋子,换句话说,哪怕是他不愿意主动献上头颅,也必须要死。

图片:樊於期在燕太子丹府上吃喝剧照

2、樊於期其人

樊於期是战国时代秦国的一名将领,后世有人把他和王翦、蒙骜当成一个级别的人物,大慧个人认为是不对的,这明显就是有意抬高他的地位。

要知道,在秦国东出灭六国之时,整个国内最不缺的就是综合能力很高的猛将,但即便这样,王翦和蒙骜也是这群人中顶尖的存在。

如果樊於期真的像后世评价的如此厉害,那么他在秦国政坛、军队,乃至民间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力,到后来叛逃到燕国,也一定会被缺兵少将的燕王当做是军队中的主将,怎么会只给个门客的身份呢?

图片:秦将樊於期剧照

二、樊於期的后半生

1、樊於期的逃跑原因

想要更深入的了解这段历史和樊於期这个人,就要引出一个话题,他为什么要选择叛逃到燕国?难道他不知道秦国有多厉害,迟早会灭亡六国统一天下吗?

对于樊於期的叛逃,《史记》中给出了一个解释,说他是犯罪了,原文: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於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那么他到底是犯下了什么罪过呢?史书上没有再给出具体的说法。

到了后来的文艺作品中,一般会把他和成蟜的叛乱联系在一起,说他是整件事里的主谋之一,不仅在前期出谋划策,后来还带领军队抵抗前来平叛的秦军,甚至一度让大将军王翦都束手无策,可谓是罪大恶极。

但大慧认为这个说法只能算是有一定的道理,而缺少必要的依据,只能说是文学家笔下的一种揣测和设想,至于什么事情能够得罪前期胸襟宽广的秦王嬴政呢?

图片:樊於期叛逃剧照

我认为无非就是三件事,第一,成蟜的叛乱,第二,嫪毐的谋反,第三,吕不韦的结党。因为在嬴政执政的前期历程中,只有这三件事是最重要的,也是令嬴政不能容忍的,只要和这些事件没有关系,那么根本没有叛逃的必要。

这个时候关键问题就出现了,不管是成蟜、嫪毐的叛乱,还是吕不韦的结党营私,这都不是突发性事件,全部是系统性的,有预谋的而且时间的跨度非常大。

然而到樊於期叛逃的时候,他却是孤身一人,放弃了家人的安危,这只能证明一件事,那就是樊於期绝对是个怕死之徒,根本和什么仁人志士搭不上边。

图片:樊於期策反成蟜剧照

2、樊於期之死

到了燕国之后,他很快就成为了座上宾,在此期间,他几乎绝口不提为家人报仇的事情,基本上每天都生活的很惬意,虽然这其中有来自燕太子丹的刻意保护,但是也存在他本人根本不不具有和嬴政正面硬钢的胆量。

从这个角度来看,樊於期的后半生大概率是在燕国王室的照顾下,顺利的度过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燕国灭亡为止。

但问题是荆轲出现了,他还带着太子丹给的任务——刺杀秦王嬴政,在荆轲找上樊於期的这一刻,他明白自己的命运是逃不掉的,所以只能听从安排。

图片:手举装有樊於期人头的盒子剧照

古籍中,在荆轲说让樊於期献上头颅的时候,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乃今得闻教!”这就是他人生最后的一句话,说完就抹脖子自杀了。

那么樊於期说这话的时候真的是很高兴吗?真的是认为可以给家人报仇,自己日思夜想的事情终于要实现了这么高兴吗?

大慧觉得不尽然,有了上面这些事,足以证明樊於期并非是个敢于牺牲自己的人,可他最后还是选择了自杀,只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选择的机会。

图片:樊於期留下遗言剧照

他的项上人头是荆轲必取之物,即便反抗,也会被毫不留情的斩杀,结果都是一样的,与其让他人动手落得个叛徒不得好死的名声,倒不如自己大义凛然一些,最起码算是为了家人报仇,很明显,他的想法实现了,有了后世“成人之美”的美名。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

1.《大咖说史 荆轲刺秦王,为何樊於期却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背后隐藏了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大咖说史 荆轲刺秦王,为何樊於期却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背后隐藏了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4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