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剑是古代最常见的冷兵器,从石器时代进化后,人类工匠制造的物件也更多。迄今为止出土的古墓中,专家们发现最多的兵器大多是剑,尽管在战场上它的作用比不上刀,但剑更多了一份象征意义。苏轼的《渔家傲》有言:“渐见靴刀迎夹路,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对于战场新兵而言,刀是他们最容易上手的武器,直接挥刀劈砍就可,剑也更加脆弱一些。明朝时期引得风声鹤唳的锦衣卫,基本使用的武器都是刀。此后的清朝侍卫们,也习惯使用刀作为随身武器。这些侍卫们负责皇宫守卫安全,是皇室中人的最后一道屏障。皇宫侍卫也是一份人人羡慕的好差事,至今保留下来的清宫侍卫照片中,可以发现这些侍卫们佩戴的刀具都在身后。刀鞘在前,刀柄在后,这些清朝侍卫的佩刀为什么都要反着佩戴呢?

这些被佩戴在腰间的佩刀,也被叫做腰刀,清朝是满族人的国度,刀具也是他们最擅长使用的武器。正常佩戴的刀具,为了预防突然出现的敌人,在腰间被固定在了手可以轻易碰触到的地方。同时为了方便拿刀,一般而言都是刀柄在前,刀鞘在后,持刀者可以一手握住刀柄,直接拔出刀来作战。但清宫侍卫们恰好是相反的,他们佩戴的刀具刀鞘在前,刀柄在后。咋一看这样的佩刀方式十分不合理,要是他们遇上敌人,拔刀的时候不会觉得别扭吗?

实际上之所以这样设计刀具位置,还真有许多讲究在其中。作满族人的清朝人,建立国家后选拔的侍卫基本也都是满族人。这些满族此前一直生活在关外,过着游牧生活,主要食物来源依靠打鱼捕猎。狩猎是他们从小就必须训练的生活方式,故而满族人骑马射箭都不在话下,就连女性也不会单纯依附男性,她们自身的骑猎水平也很优秀。要想狩猎,弓箭自然是必需的武器,为了盛装箭支,满族人会在腰间佩戴箭囊。箭囊的位置大多在腰部前方,方便自己随时快速取箭。而再加上佩刀的话,若是刀柄也在前,箭囊势必会和刀柄相撞,两者无法并存,也会影响自身状态。

为了给箭囊让出位置,满族人只好将刀柄向后放,这样刚开始尽管难免会影响拔刀速度。但拔刀动作不过是长久训练后得到的肌肉记忆罢了,只要经过长时间系统性的训练,那么就可以毫无阻碍顺利拔刀,不会有半分影响。除此之外,刀柄在后的摆放方式,也被称作太平腰刀。这样佩戴的刀具会给人以威胁性不大的感觉,毕竟刀柄在后,持刀者的目的肯定不是拔刀来攻击他人。故而如此佩戴刀具的人,自然给人以无敌意的感受。此后这种佩刀方式,更多人们视作礼貌行为,尤其在官职较低的官员面见上级官员的时候,如此佩刀也彰显出下级的诚意。

清朝在康熙统治时期,经历战争众多,此后又有雍正皇帝辛勤工作来稳固国家。等到乾隆继位后,清朝治下早已是一片太平,战事少有发生,乾隆的心思也大多放在了取乐上。故而人们更加追捧这样的佩刀方式,既不影响对自身安全的防护,又表达了对对方的礼节,两头兼顾,着实妙哉。早期人类并没有广泛使用刀具作为武器,周朝时候的战争,士兵们都坐在战车上,利用弓箭射向对方。弓箭也因其射程远,威力大而成为了应用范围最广的武器。此后无论哪个朝代,都会有弓箭的出现,经久不衰,此后弓箭也进化为弩箭,威力更大。主要用于劈砍的长刀,则在汉朝时候才正式出现。此前人们近战使用的大多为剑,但战马的作用被不断凸显,佩戴刀明显更加使用战马,刀也成为了骑兵的首选武器。

刀具一面开刃,另一面则被打造为厚实的刀脊,很适合劈砍,也不容易断,相比之下剑则要脆弱许多。青铜兵器大多数都是剑,此后铁被大规模运用,刀也逐渐取代剑,成为时代宠儿。剑的落寞是历史的必然,当一种更方便快捷的工具出现,势必会取代它的同类品。冷兵器时代,武器形制没有太大变化,直到火药出现后,全新武器的登场,让刀剑都失去了地位。热武器的出现让战争变得更加残忍,人力不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武器装备也更加被将领看重。

1.《念念文史 清朝侍卫的刀都要刀鞘在前,刀柄在后,为何反着佩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念念文史 清朝侍卫的刀都要刀鞘在前,刀柄在后,为何反着佩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6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