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秦、赵因争夺上党引发的战争,从韩割上党至秦国获胜消耗的时间长达三年,但是长平之战仅五个月就结束了。这场战役以赵国惨败告终,秦国斩杀降兵百姓多达四十五万。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的决战之役,也是秦统一六国进程中的关键战役,赵国的失败极大加速了秦国一统的步伐。

司马迁评说平原君“利令智昏”导致长平之战失败,长平之战是如何发生的?司马迁又为什么评价平原君“利令智昏”呢?

一、长平之战的背景

战国时期,范雎献策“远交近攻”,秦昭王大喜,秦国开始进行统一六国的战略部署。对于距离秦国较近的韩、赵、魏国是秦国实行战略的首要对象,而对远方齐、楚国选择暂且置之不理。“远交近攻”可谓神策,不仅破坏了六国“合纵”联盟抗秦的策略,还极大推进了秦统一六国的进程。

位于赵国西方的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最初的秦国领地在中国边缘,与其他东方诸国距离较远。到秦穆公时,秦国渐渐参与到中原群雄争霸中并靠着强大的国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昭王在位时,秦国野心更甚,征战增多,想要加快一统六国步伐。在垂沙之战、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等许多战役中屡胜东方诸国。

此时还比较强盛的赵国也列于战国七雄之中。战国初期时,周朝的天子承认韩、赵、魏三国君,完成三家分晋,成为战国之时刚刚兴起的国家。赵国自从“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进行以来,国势愈盛,军事渐强,在对外战争中也多次取胜,赵武灵王甚至开始派遣使者乔装入秦国勘察地形,为攻秦做准备。

二、长平之战的经过

公元前270年,秦国攻打战国,被赵奢打败,范雎的“远交近攻”之策即是此时提出。秦国攻打魏、韩两国,攻占韩国野王,将韩国上党与本土割断。韩王惧怕,想将韩国的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平息战火。但是上党郡郡守冯亭想投降秦国,号召上党郡的百姓们共同谋划联合赵国对抗秦国。

商议后,冯亭众人决定将上党给赵国,希望赵国能帮助韩国渡过难关。赵王与平阳君赵豹商量,赵豹提出拒绝上党郡,认为接受上党郡会让赵国处于危险之中。赵王又询问平原君赵胜和赵禹的想法,他们都支持接受冯亭献地。赵王又问若是秦国派白起攻打如何应对,平原君提议廉颇为将。

秦果然起兵攻赵,并攻占韩国部分领土以示威慑。公元前260年初,秦军攻占上党郡,百姓皆逃往赵国,赵军于长平之地接应上当百姓。公元前260年农历四月,长平之战伊始,在与秦将王龁所率军队作战过程中,廉颇节节败退,被赵王多次责备,赵军也士气不振。

初战失利的赵国决定议和。秦国为了防止“合纵”生效,对前来秦国的赵国使者非常礼遇,向外界营造出一种秦国已经同赵国和解的假象,杜绝其他国家出兵救赵的可能。赵王本就恼怒廉颇战败,范雎又使反间计,让赵国以为秦国害怕的是赵括,秦昭王暗地以白起为将。

赵国不知道秦国已经换下将领,在白起的计谋之下,赵国屡战失利,粮道被截断,又拦截其他诸国的粮草军用。至农历九月,赵军粮草已绝46天,士兵多饿死,突围失败而死,甚至出现残杀为食的现象。赵括组织剩下的军队想要强行突围,最终战败死于乱箭之下。

白起将赵国投降的军队全数活埋,只留年龄还小兵士返回赵国。这场战役中,遭秦国斩杀坑埋的军士百姓数量高达45万。损耗甚巨的赵国再也没有力气与秦国对抗,长平之战后,秦国统一六国已是大势所趋。

三、平原君的“利令智昏”

历史上的战事虽然复杂纷乱,但其中胜败必有因果所在,如长平之战,错误的战略决策便是战争失败的开始。平原君和赵孝成王贪上党之利是赵国大败的重要原因,也即司马迁所谓“利令智昏”。

第一,贪上党大利,出兵长平。长平之战发生前,秦国在对抗六国方面已经取得优势。面对秦国的攻打,韩王想要把上党郡进献秦国,郡守冯亭为了保住上党,准备将上党献给赵国,希望能与赵国达成合作。

平阳君赵豹是当时赵王的叔父,他认为韩国这么做是嫁祸赵国,希望赵王不要接受。其实这是十分消极的下策,也是对冯亭的极大误解。年轻的赵孝成王没有看到秦国侵占上党将会带来的危机,他理应援助冯亭,共守上党。但赵豹的担心也是实际情况,是为忠告。

然而贪一时之利的赵王丝毫没有考虑赵豹所说,一心以为“此大利也”,由于平阳君的反对,赵王又去找平原君赵胜商议。平原君身居宰相,此时赵国的政权实际上掌握在他手中。得知事情经过的平原君被眼前利益冲昏头脑,想都没想,直接亲自前往接受上郡,毫无道义可言。

冯亭既不想委郡于秦,又怎会让上党于赵呢?本想与赵国一同对抗秦国的冯亭没有想到赵国竟是贪利之辈,冯亭不想向赵国屈服,这与割地秦国有何区别?双方没有交谈的机会,在这种危急关头,赵胜竟然决定向上党出兵。这次出兵是造成赵国失败的第一步。

第二,平原君“争冯亭以权”。公元前263年,秦国攻占韩国的野王之地,这块领土归于秦国后,上党郡便与韩国分隔开,与韩国本土失去联系,成为渺渺孤岛。秦国攻占野王,韩国民众举国震惊,顿失收回上党的信心。对秦国来说,此时的上党郡已是熟鸭,但是郡守冯亭和韩国的民众不甘心屈于秦国。

冯亭的计谋是以上党郡联合赵国,从而达到共同对抗秦国的目的。如果当时赵国能看出形式,借冯亭的计谋,不贪图韩国之利,不出兵上当,依民心所向及有利地势,败秦国不是难事。秦国先分割韩国,再攻打赵国的战略并不难看出,赵文惠王在位时即有贤士劝其放弃与秦攻齐。

赵胜到上党接受土地,还准备用上党的土地、财物收买当地官吏百姓,上党民众如何接受?冯亭感觉受到莫大的耻辱,言辞拒绝赵胜。赵胜的行为在上党民众看来比秦国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致后来长平之战中赵国军队受饿40多天也无人来想办法救赵。如果平原君和赵王能将眼光放长远,看到“唇亡齿寒”之害,也许就不会发生这种惨事。

司马迁说:“平原君被利益蒙蔽,贪冯亭上党,最终让赵国身陷长平的兵卒达40余万,邯郸几乎灭亡。”是有非常充分地事实依据的。平原君争冯亭以权,导致失去上党当地官民的支持,这是长平之战失败的第二步。

第三,听秦反间,临阵易帅。赵国取走上党郡,秦国怒不可遏。秦国与赵国初战之时,廉颇为将,三败之后,廉颇才真正重视起来,“坚壁以待秦”。“坚壁”虽然不能取得胜利,但最起码不会造成伤亡,也不会失败,“待”的是变化,是可胜之机。

这时候的赵国理应支援赵军,将赵军遣往上党的平原君却毫无动作。战役失败后,平原君和赵王没有反省自身,反将过错全数推给廉颇,这也是导致长平之战失败的重要原因。如果赵王和平原君没有一味责备,而是支持前线将帅们,行使外交政策,挽救赵国还是有希望的。

在天下人皆传“秦必胜,赵必败”之时,秦国仍未掉以轻心,而是利用反间计使秦国将廉颇换下。赵王本就对廉颇屡次战败深感不满,听闻秦国怕赵括的传言后立刻换将,赵括虽为赵奢之子,却无丝毫实战经验。

此时秦国也偷偷换白起为将,被换下来的王龁毫无怨言,不争权夺功,因此秦国封锁消息后没有丝毫风声传出,赵国毫不知情。这次换将是由秦昭王和他的宰相范雎一手策划,秦国知己知彼,赵国还被蒙在鼓里,连对方将帅是谁都不知道,怎么可能取胜?用赵括换廉颇,是赵国失败的第三步。

第四,乞和秦国,外交失败。赵国对上党趁火打劫,失去民心,廉颇失利后也无脸向各国求救,于是便向秦国乞和。此时虞卿献计希望与楚国、魏国联系,但赵王和平原君没有采纳,他们眼里只有上党之利,派郑朱入秦国。这下赵国彻底被孤立,结果可想而知,等待他们的只有失败和亡国。这是赵国失败的第四步。

结语

关于长平之战的胜负,不仅与主将帅有关,更与战略决策密切关联。只有将战争还原,分析其因果伊始,才能理解司马迁所说的“利令智昏”。孙子曾说:“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唯民是保”是说要保全军队,这是国家安全最基本的保障,赵国在弱势的情况下贪一时之利失军40余万,教训惨痛!

不足之处请多指正!

参考文献:《史记》

1.《李婷讲历史 长平之战是如何发生的?从平原君分析赵国败因》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李婷讲历史 长平之战是如何发生的?从平原君分析赵国败因》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6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