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北京有贡院西街、贡院东街、贡院头条、贡院二条、贡院三条等道路,周边大楼林立,但已难觅贡院遗迹。在历史上辉煌数百年的贡院,是怎么消失的呢?我们结合一组珍贵老照片,梳理此事的前前后后。
1875年顺天贡院。我们所说的“贡院”,指顺天府贡院,是明清两朝开科取士、选拔人才的地方。顺天府的乡试和全国范围的会试均在这里举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880年代的顺天贡院考棚。科举考试的考场与如今学校的考场大为不同,前者是一排排林立的考棚,每排分为70间,每间仅一平米见方,称为“号舍”,读书人就在号舍里应试答题。
1886年顺天府贡院全图。清朝时期,顺天贡院不断扩建,号房由明朝的数千间增加到乾隆朝的近万间。光绪初年,虽然国运不昌,但应试人数大增,每到考期贡院内拥塞不堪,遂将院址北扩,号舍增加至1.5万间。1886年,再度扩建,号房达到1.6万间。至此,顺天贡院发展到鼎盛。
1880年代顺天贡院。从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出贡院南半部分的布局,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为国求贤”牌坊、南大门、二门、龙门、考棚、文昌槐、明远楼、至公堂等。至公堂以北的部分考棚和办公用房未能拍入镜头。
顺天贡院明远楼。晚清进入贡院拍摄的摄影师,都会关注到明远楼和文昌槐。明远楼位于贡院中轴线上,也是贡院内最高的建筑,考官站在楼上可俯瞰整个院落,发挥监考和警戒的作用。明远楼附近的文昌槐历史悠久,元代种植,根部生在甬道之东,主干弯曲向西,长势如同卧龙,相传此槐与考生的文运有关,因此备受膜拜。
顺天贡院考棚。乡试每三年一次,农历八月举行,又叫“秋闱”,连考三场,每场三天,为期九天。会试也是每三年一次,定在乡试第二年的农历二月,又叫“春闱”,同样连考三场,每场三天。每一场考试的三天时间里,考生不许外出,吃喝拉撒睡均在那个小小的号舍内,真如坐牢一般。身体不好的人,很难扛下来。
顺天贡院考棚。考棚按照《千字文》顺序,一左一右排列,即照片中所见的“拱字号”“道字号”。考生入场时,贡院会提供《贡院坐号便览》,能较快地找到自己的号舍。
1902年,考棚正在被德军拆除。庚子事变扭转了顺天贡院的命运。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德军占据了贡院。这些侵略者对贡院大肆破坏,每日拆房,将建筑材料变卖,短短几月间就把这里变成一片断壁残垣。
1902年,被德军拆毁的考棚。1901年3月22日,顺天府尹徐会沣等向身在西安的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报告:“京城贡院房间号舍并剩存号板等物,自上年(1900 年)八月以后,屡被德国洋兵拆毁,用车直抵贡院内运取物料,日无休息。……现已将号舍十毁八九,内帘公所及龙门以外一带门座官厅尽行拆毁,所存者仅至公堂、监临堂数处,亦皆破坏不全。”
明远楼周边考棚被拆除。1901年底,慈禧太后决定,采用“借棚调考”的办法办理原应在顺天贡院举行的考试:已被耽误的1901年辛丑科会试,延期到1903年举行,连同1902年顺天乡试,考点设到开封河南贡院。1904年恩科会试也在河南贡院举行。
明远楼周边考棚尽成瓦砾。其实,从1901年开始,主张重修顺天贡院的声音一直很响亮。对于这些重修主张,慈禧太后不为所动。她有自己的考虑。一方面,重修需要数十万两白银,支付庚子赔款已经掏空国库,要拿出这笔钱实属不易;另一方面,新式学堂次第开办,选拔人才有了更佳渠道,废除科举乃大势所趋。
顺天贡院考棚变成断壁残垣。1905年9月2日,慈禧太后发布谕旨,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顺天贡院至公堂被破坏。贡院这块地南北140余丈、东西60余丈,1906年划拨给学部办理学堂,但一直没办起来。顺天府贡院无人问津,断壁残垣,任其荒草没膝、蛇鼠横行。
1909年5月顺天贡院考棚荡然无存。1909年12月,贝勒衔贝子溥伦上奏,请求在贡院旧址建设资政院,得到允准。溥伦请来德国建筑师库尔特·罗克格(Curt Rothkegel) 设计,并进入了施工阶段。不承想,刚刚打好地基,大清就灭亡了,资政院大楼项目夭折。从此,顺天贡院地面建筑荡然无存,淡出了历史的天际线。
1.《小历史 晚清老照片:科举还没废除顺天贡院就遭破坏,断壁残垣荒草没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小历史 晚清老照片:科举还没废除顺天贡院就遭破坏,断壁残垣荒草没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0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