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上尊号的对象是皇帝和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帝称呼前面有修饰语,皇太后、太皇太后称呼前面没有修饰语。因此,北宋真正接受尊号的只有前五位皇帝。

南宋上尊号的相对复杂,有两种情况。一是太上皇帝健在,先给太上皇帝上尊号,然后再给太上皇后上尊号。太上皇后、上尊号的时间以太上皇帝的时间为准,其上尊号内容也要以太上皇帝的为基础,特点从太上皇帝尊号的内容里摘出两个字,作为太上皇后首次上尊号的内容。

太上皇后再次上尊号,就要在前两字基础上再另加若干字,第三次、第四次上尊号时,字数依次累加。二是太上皇帝驾崩,太上皇后改称皇太后,皇帝依然给皇太后上尊号。若寿命长,新继任皇帝依然要上尊号,身份由皇太后改称太皇太后。

北宋上尊号的领导者是宰臣。如端拱二年十月,宰相赵普率群臣恢复宋太宗的尊号,应运统天睿文英武大圣至仁明德广孝,宋太宗未同意。有的是普通百姓,如咸平五年十二月,京城老人祝道嵒给宋真宗上尊号,宋真宗也未同意。

北宋给皇太后、太皇太后上尊号的领导者是皇帝率领群臣。南宋领导上尊号的是皇帝率领群臣,有的是为太上皇帝、太上皇后上的尊号;有的是为太上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上的尊号。

北宋除了宋钦宗是四字外,其他皇帝首次尊号字数都不少于八字,依次累加最多达二十二字。如太平兴国三年八月,群臣上宋太宗尊号应运统天圣明文武。天圣二年七月,群臣上宋仁宗尊号圣文睿武仁明孝德。

北宋皇太后、太皇太后的尊号特色是不再前面加修饰语,因此谈不上尊号字数的相加减。南宋皇帝首次给太上皇帝上尊号的字数不少于四字,宋高宗、宋光宗四字,宋孝宗六字。南宋皇帝给太上皇后首次上尊号的字数,都是两个字。

另外,北宋尊号里有年号,如明道、景祐、宝元、宣和。康定之后,就没有在尊号里加年号的做法。南宋尊号都有寿字出现。如寿圣、寿成、寿仁、寿明、寿和。这也是宋代尊号的特点。

两宋时期尊号的程序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其相同点有三个方面:一、都对尊号册宝及撰册文者有严格的规定;二、参加尊号官员的职责分工有序、各司其职;三、尊号结束后,百官上表称贺,并进行不同程度地奖赏。

其不同点有两个方面:第一、上尊号的领导者不同。北宋是群臣给皇帝上尊号,三上或五上。南宋是皇帝率领群臣给太上皇帝等人上尊号。首先皇帝召集群臣确定上尊号的内容。其次皇帝亲自下达上尊号的诏书。第二、尊号册宝制定的部门不同。北宋册由中书省造,宝由门下省造;南宋册宝都有工部文思院造。

另外,关于宋代史料,北宋只记载了尊号撰册文的作者,书册文及篆宝者均没有记载。南宋不仅有撰册文者,还有书册文及篆宝者。相对来说,南宋比北宋在尊号程序上较复杂。

两宋时期尊号的礼仪,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其相同点有四个方面:一是服饰相同。官员穿朝服,皇帝、太上皇帝等穿大礼服。二是都提前规定官员所站立的位置。三是在尊号受册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合奏音乐。四是在受册前三日都派遣官员奏告天地、宗庙、社稷等。

其不同点有两个方面:一是习仪的时间不同。北宋受册当日进行习仪,南宋受册前两日进行习仪。二是皇帝当日受册地点不同。北宋皇帝在受册当日只在一个宫殿受册,南宋在受册当日,皇帝先到大庆殿恭行发太上皇帝等尊号册宝之礼,再到太上皇帝等寝宫奏上尊号册宝。相比之下,在尊号仪礼上南宋比北宋较繁琐。

尊号多是尊崇褒美之词,在现代虽不被认同,但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否认它的消极作用。宋代尊号制度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首先表现在对皇帝、太上皇帝及后妃尊号的美化上。

宋代无论是群臣给皇帝上尊号,还是皇帝给太上皇帝等上尊号,其册文中都把他们称赞成高智慧、高德行的圣人,政治功绩更是卓尔不群。这些溢美之辞,不仅提高了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而且也使人们对他们产生了一种敬畏之情。

其次表现在等级规定上,即什么身份的人才有资格上尊号。这种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尊号,有尊号者根据身份地位高低,其尊号次数、字数也有所不同。

宋代尊号只有皇室极少数人才有资格。北宋限于皇帝,皇太后、太皇太后使用,皇后、皇子、公主、驸马、宗室没有资格使用。南宋限于太上皇帝、太上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帝、皇后、皇子、公主、驸马、宗室也没有资格使用。

1.《我心依旧憧憬 两宋时期尊号的礼仪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南宋比北宋相对复杂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我心依旧憧憬 两宋时期尊号的礼仪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南宋比北宋相对复杂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1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