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国十大将中,粟裕是首屈一指的第一大将,这一点毋庸置疑,而徐海东也对红军立足陕北立下大功。像是陈赓、黄克诚、谭政、罗瑞卿,王树声肖劲光、张云逸也都是资历颇深的老将,偏偏在这十大将中唯有一人知名度相较最低,他就是许光达。
当时许光达被评为十大将时还有人对此不满,有人提出,无论是王震还是肖克或是刘亚楼与许世友,这些人哪个评上大奖都比许光达更有说服力?那么许光达真的如这些人所说功不配位吗?
许光达原名叫许德华,在1908年11月份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乡村,由于自幼家庭贫困,在6岁时他就给人放牛,虽然说当时中国教育并不发达,但同龄人也都已经上学。对于知识的渴望,让许德华放牛之时也不忘躲在私塾外面偷听讲课,甚至有一次在大雪天里,他因为躲在外面偷听先生讲课甚至被冻昏过去,幸亏私塾先生出门时看到了他,这才救了许光达一命。但也因此,私塾先生被这个孩子的学习精神所打动,同意让他免费入学。
其实这位先生也不是普通人,他名叫邹希鲁,后来也被他的同学,也就是徐特立聘任为长沙师范学校的国文教员,甚至与毛主席都有过师生之缘。在1921年时,许德华也成功考入到自己梦寐以求的这所学校,不过在那时主席就已经在长沙名声响亮。
时间到了1922年,当年的私塾先生邹希鲁的大哥离世后,他的堂弟做上了族长,当时堂弟声称家中女孩儿过多,就让邹希鲁把两个女儿卖掉,无奈之下邹希鲁只好登上许家的门,希望许德华能娶他的女儿邹靖华,而那一年许德华14岁,邹靖华9岁。
1925年的长沙正是革命浪潮风起云涌之时,那时候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许德华也加入到了共产党的队伍中,而且还参加了很多革命运动,在国共合作后,他又被省委选派加入到鼎鼎有名的黄埔军校。
那时候教官安排军校中的5期学员和4期学员共同练拼刺刀,当时很多学员害怕自己吃亏,都找一些瘦弱的师兄陪练,但偏偏许德华不想这样,他专门找了一位大块头,虽然说一开始试练时,许德华因为没有经验,而且不如师兄魁梧,屡战屡败,但也正是在这样的历练当中,让许德华刺刀技术大大提升,几个回合过后他就很难被刺倒了。
当年李宗仁看到许德华迎难而上的这一幕,就对蒋校长说道,有他这样的学员,北伐一定会取得胜利。事实证明,当年李宗仁果然没有看错他。
在毕业之后许德华又被安排到由张发奎所带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担任炮兵排长,在1927年8月份时他参加了南昌起义,并在周士第25师75团3营11连做排长。当年在会昌战役中,许德华带头冲锋,拿下了阵地,也因此得到了朱德和贺龙的刮目相看,没过多久,许德华就一路高升,坐上了连长,而那时73团7连的连长正是林彪。虽说当时的仕途历练可谓称得上是顺风顺水,但在三河坝战斗中,许德华却因为受重伤,只能无奈返乡。
一直到1928年9月28日,由于父亲的一再催促,许德华和邹靖华仓促地结了婚,但没想到婚后还不到10天,军阀就派人前来抓捕许德华。无奈之下,他只好与新婚妻子告别,然后改名为许泛舟,投奔了在河北清河县做县长的岳父。当时邹希鲁给了许德华三个选择,要么做商会会长,要么做税务局长,要么就做警察局长,在一番思虑过后,许德华最后选择了警察局局长这个职位。
到了1929年初时,警察一路追捕到了清河,眼看着即将暴露身份的许德华又只好与岳父告别,然后只身前往北平,在寻找组织未果后,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他前往唐山挖煤,也是在这段劳苦工作的经历中让他生了一场大病。幸运的是,后来他终于在芜湖找到了党组织,接着他又被派到训练班继续进修。
到了1929年9月,许德华又一次改名,这一次他将名字改为许光达,党组织将其派往湘鄂西苏区。一年之后红二军团正式成立,贺龙作为总指挥,许光达任红六军17师的师长,在当年12月份,红二军团在配合红一和红三军在杨林寺被包围,当时17个师对抗三个旅导致伤亡过半,只能掩护军团抓紧撤离。而在逃离后,贺龙对周逸群说道,是许光达把我们救下了。
次年在应城战斗中,许光达的胸部被敌方用枪击中,当时没有麻药导致手术三次都未成功,贺龙情急之下派人将其送往上海,但仍然没能手术,一直到5月份他被送上火车,一路开到莫斯科才成功取出身上的子弹。
在这之后,许光达又进入到东方大学开始学习大炮,铲车,汽车等各个科目,在1937年11月份,他从莫斯科离开,在1938年春节成功抵达延安,回国之后许光达又被组织任命为抗大训练部的部长,而刘亚楼则被派去苏联接任抗大的教育长。
可是那一年已经是他和妻子离别10年之后,回到祖国后,许光达立刻把他的发妻接到了延安,一家人团聚。某一次他们夫妻二人共同到主席的窑洞中做客,当时主席满脸高兴地说,原来是师弟师妹来了,并提到邹先生可是他的国文老师,当年与徐老在长沙师范时对他帮助甚大,所以许光达和主席之间也有着这样一层亲密的关系。
后来到了抗战时期,许光达又担任了抗大三分校的校长以及参谋部部长和延安交通司令等职。一直到1939年,在他与妻子结婚,11年后他们的第1个女儿许玲玲出生,只是遗憾的是,对这个家庭来说,他们还没有等到女儿长大,仅在1941年,孩子两岁时就夭折了。不过在1940年时,他们的儿子许延滨出生,也算是对这夫妻二人杯水车薪般的安慰。
常言道虎父无犬子,后来他们的儿子跟着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学习,在哈军工毕业之后,又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担任装甲兵工程学院的副院长,还被授予少将。
在1946年许光达担任晋绥野战军三纵的司令员,并带头取得了分校战争的胜利果实,一年之后的8月份,胡宗南带领着20万大军挺进延安,那时候主席和彭德怀采用蘑菇战术与其周旋牵扯,但明显力不从心,整编29军都被困在了葭线以西,就是在此时许光达又一次火速前往支援,并在施家店和高家堡两战中取得胜利,所以后来主席提到保卫延安之战时,仍然称许光达功不可没。
在进入到战略反攻时代后,许光达就在清涧大义灭亲活捉了他的老同学廖昂,后来又跟着彭德怀一路收复延安,在1949年2月份,许光达任职第三军军长,同年6月又任第二兵团司令员。在此后的扶眉和兰州战役中,他们与杨德志所带领的第十九兵团交手并取得胜利,但当时第2兵团也付出了惨烈的代价,仅是团级干部就足足牺牲了13人,这也让许光达为此痛心不已。
而后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告别了悲惨屈辱的生活,当时总理亲自点将想要让许光达到外交部工作。那时候一同到北京的彭德怀也征求询问了许光达的意见,其实能够到外交部工作应该是人人羡慕的好差事,但许光达对此却坦言称,他自己并不懂得外交工作,而且比起外交他更熟悉也更喜欢军队的工作,正在大家推脱争夺之时,还是主席拍桌子定下此事,当时主席说我们都不要再争许光达了,就让他留在军队吧,就让他做好我们的装甲兵司令员。
事实证明,许光达果然没有辜负主席和国民的期待。在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虽然说我国坦克数量不多,但是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成功为步兵开路,并对美军的坦克实施致命打击。在那时,志愿军都称只要有我军坦克之地区敌军就不敢随意靠近,这给当时志愿军的作战带来极大的便利。
而到了1955年的八月份召开的招待会上,贺龙曾给许光达透露称组织给他定了4颗星。本以为许光达听到此消息以后会非常开心,毕竟这份荣耀换作是谁都来者不拒,但偏偏许光达对此深感不安,他先后给彭德怀、贺龙和主席写了信,在信中他提到了几点。
许光达称自己在1925年参加革命这之后战绩平平,在1932年至1937年这几年也是中国革命最艰难的时期,当时身边的战友都在敌军的包围圈下艰苦作战,甚至只能吃草根树皮维持生命,甚至有很多人被活活饿死,而他那时候就可以在干净的房间内吃着面包,喝着牛奶,所以比起其他战士,他认为自己对于中国革命事业付出的贡献不值得一提。
所以想来这些,许光达深感惭愧,他请求组织可以将他授予上将衔,将其他功勋卓越者授为大将,而面对他如此谦虚的行为,主席也在会议上公开称赞:许光达就是我们革命事业中的一面明镜。
这是对于外界所传许光达被授予大将名不副其实这种说法完全没有根据,即便是与名声鼎鼎的刘亚楼许世友王震肖克等人对比,许光达也绝不示弱。
首先既然提到授衔,少不了要比资历。其实回顾历史,许光达在任何一个时期的资历都不差,但许世友争大将却不见于正史,林彪极力争取的刘亚楼在我国抗战时正在苏联,所以刘亚楼不仅和许光达无法比较,甚至在整个四野中都没有绝对优势。
而若论到军功和考核绩效,在红军时期许光达在整个湘鄂西仅排在卢冬生身后,在抗战时期他是120师的旅长和军区司令员,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又是纵队司令,而且身为御林军,他还在当年保卫延安之中立下大功。
若要比背景,不管是大将热门人选肖克又或是王震,都来自于红六军团,只有卢冬生、贺炳炎和许光达是土生土长的湘鄂西根据地将领,更何况当初由于他们队伍中牺牲的大将过多,所以对许光达和贺炳炎采取适当的照顾也是情理之中。
而若拼职位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初所呈现的一边倒的背景之下,许光达既是有过留苏经历的专业人才,而且在授予大将后,也能够方便和苏联有关部门对接,对中国的装甲兵发展也更有利。
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看,许光达被授予大将都不是组织的特殊关照,而是他的确有真材实料。可对于许光达自己来说,他却认为担这样的军衔过重,所以在1965年军衔制取消后,许光达又一次向组织申请降级,这也让他成为大江中独有的行政五级。
在1969年的6月3日,61岁的许光达离世,结束了这位优秀将领戎马半生的经历,但留下的确实他为国家付出为人民服务的宝贵精神,在2004年,许光达的妻子离世终年93岁。
1.《墨斗鱼说史 许光达战绩平平,为何授衔却高于刘亚楼许世友,成为十大将之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墨斗鱼说史 许光达战绩平平,为何授衔却高于刘亚楼许世友,成为十大将之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2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