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即位,宰相杨炎提出并主张实行两税制。
半年后,两税制正式敕诏天下。
■ 唐代的户口登记是很完密的
当时的户口册叫作“籍”,所以,我们现在把“户口”也称为“户籍”。
每个人的户口登记从出生开始直至老死,都登记在册。而每份户口册都有三份,一份存在县,一份存在州,还有一份存在中央户部。
其中,男子成年之后,称为“丁”,登记壮丁又有另一套册子,称为“账”。
账,一年一更新;籍,三年一更新。
所以,这个制度,也称为账籍制度。
那么,账籍制度有什么用?
它是租庸调制度的保障。
■ 什么是租庸调制度?
租庸调制度,就分成三部分:租、庸和调。
租,就是把耕地租给百姓。是租,也就是说,第一,国家并不承认百姓对耕地的拥有权,第二,年老了或者租期到了耕地需要归还国家。
因为租是均分的,所以,这可以视为是一种“均田”。
租额比汉代低,是四十分之一。
庸,就是男丁服劳役,义务为国家干活。
服劳役的时间比汉代时间短,是一年二十天。
调,读如掉,就是中央征收各地土特产,而土特产多以丝织物和麻织物为主。
所以,在账籍制度中,账的登记是庸的保障,籍的登记是租、调的保障。
也正因为是如此关系,所以登记做不好,租庸调制度便运转不好,同时,租庸调制度牵扯利益,账籍登记便不好做。
于是,这便成为了统计手段、交通通信、纸张印刷等客观历史条件之外的主观障碍。
■ 什么是两税制?
其实,两税制和唐诗一样,都是大唐的名片。
其中,唐诗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和标志性的意义,而两税制在中国历代经济制度上亦是同理。
两税制之所以被称为两税,是因为夏、秋两季各收一次,共两次,故称“两税制”。
而且按照当时宰相的说法是,除了收这两次之外,其余的租庸调一律全免。
也就是说,把租庸调化繁为简,直接收两次钱。
那么,划时代的意义在哪里?
两点。
其一,征收不按人头算,按财产算。
其二,国家先花钱,再定收钱标准。
逻辑是这样的:
因为人口登记手段的局限性,所以人口登记很麻烦,而且还限制了人口流动,于是,不登记人而登记土地;
于是,人口可以流动,同时,国家再定一个总标准,根据各个地方土地资源不同而分配不同额度的田租收入,至于这个地方到底有多少人来平摊这个额度、这些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国家一律不管也不想管,也管不过来。
那么,地方上平摊额度时便是谁有土地谁出钱,土地多的多出,土地少的少出。
所以,登记土地而不登记人的实际操作结果就是,按财产征收而不按人头征收。
逻辑道理就在这里。
那么,这个总标准又是怎么来的呢?
根据国家往年的开销和今年的预算。
也就是说,国家先说“要多少钱”再去“收钱”。
■ 两税制,留下了什么?
第一,国家在经济运转上,省事多了,盯住田地而不是盯住人;
第二,把国家税收的“量入为出”变成了“量出为入”。
之前是国家先收税,根据收上来的税来支配财政开销,这叫“量入为出”;现在实行两税制,国家先做个打算,打算花多少钱,再把这个额度平摊到各个地方,这叫“量出为入”。
第三,地方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比如,甲地由于某种原因,部分人口流动至乙地,于是,乙地平摊的人数变多了,每个人的负担也就变轻了,而甲地则正好相反,于是,导致甲地的人们更加负担不起,便进一步流动。
最后,使得各地的经济情况,穷苦的更穷苦,富裕的更富裕。
然而,后来的历史事实又证明:两税制有着强大的生命活力,从中唐提出后便一直推行到清末。
而这自有其道理。
1.《谷居说历史 唐代的户口登记是很完密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谷居说历史 唐代的户口登记是很完密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7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