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兵器的发展经历了由低端到高端,由单一到多样的过程,可分为冷兵器、黑火药时代、近代兵器时代、现代兵器时代和热核兵器时代,其中冷兵器时代又分为石木兵器时代、铜兵器时代、铁兵器时代以及石、木、铜、铁和火药并举时代,比如说清朝就是石、木、铜、铁和火药并举时代。
不过清朝处于种种原因,战场上使用的主要还是石、木、铜、铁为主的兵器,比如长兵佩长枪、大刀、长刀、长矛以及镗钯,短兵有刀、剑、钩、戟、鞭、斧、锤等,其中刀又分腰刀、短刀、小刀,剑又有各类宝剑,钩、戟、鞭、斧、锤等也有各种变体,并且暗器也在清代集大成,无论是哪个阶层都喜欢,也都可以使用。
只是很明显,腰刀是出镜率最高,使用频率最高,最受到清朝青睐的兵器,这一点从清朝画像上就能得出,也是从清朝画像上,大家发现了清朝又一个很奇怪的点:为何清朝侍卫佩戴腰刀都“刀柄在后、刀鞘在前”?比如说《康熙戎装像》《乾隆皇帝出猎图》《清院本亲蚕图》,上面的乾隆、康熙和侍卫都是一个反戴的情况。
事实上清朝不一直是正戴,也不一直是反戴,还得分时期,根据上图,以及奕赓所著《侍卫琐言》可知,从康熙到乾隆前期已经出现反戴,但大部分还是正戴,乾隆后期才基本都是反戴,那么即便是没有佩带过刀的人,按照常识都知道,手能第一时间握住刀柄并且抽出才最方便,如果反戴的话,手就要伸到后面,这样能抽出来吗?
其实完全可以抽出来,只是不太必要绕一个大圈子从后面抽刀,因为正常情况来说,反戴抽刀并不具备太多优势,更何况如果再细致一点就会发现,不仅不是所有时期清朝士兵都反戴,即便是同一时期,清朝也不是所有的士兵都反戴,而是骑兵的佩刀反戴,步兵的佩刀正戴,那么到底是什么让骑兵非要与众不同?
这是清兵长期作战后总结出的经验,他们毕竟是关外骑马长大的人,知道如果刀柄朝前,那么刀容易脱落,拔刀也会伤及战马,而如果反戴就会发现,骑马作战的时候,刀在颠簸中会自己跑上来,形成一个合适的位置,然后左侧佩刀,右手拔刀,配合之间完全顺畅自如,不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
况且在古代,兵器是十分重要的存在,那时候锻造技术不高,武器如果有小小的损伤都是非常严重的事情,而如果正戴,马颠簸起来的时候,刀柄就会磕碰弓片,要知道弓片制成需要三年时间,花费的钱财也不低,所以大家都会利用反戴,避开这样的问题,免得到时候“大出血”,这是士兵们的小心思。
至于怎么就在乾隆之后开始盛行,并且连宫中的侍卫也开始跟着做了,也许是前面没有人管这个,可有时候一堆佩刀的侍卫站在一起,刀朝向前前后后不一的,也不太美观,所以为了统一,大家逐渐不约而同选择了反戴,尤其是不上战场的仪仗队,还有就是大家都知道腰刀正戴的话,走路其实有点碍事,反戴后就没有这些问题了。
最后再说到“太平腰刀”的概念,这个概念是从评书中来的,意思就是反戴腰刀以示意自己没有攻击性,就跟家庭教育中,父母教你递给别人刀子和剪子的时候,刀尖要朝向自己,而刀柄要对着别人一样,宫中的侍卫则为了向皇帝表示自己没有二心,会在正常情况下选择反戴,当然这一点错漏其实很多。
总的来说,清朝腰刀反戴,其实并不是单一作用下的结果,是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叠加后造成的现象,大家也不用特意去纠结具体是什么原因所导致,毕竟即使是以上的答案也都是分析下的结果,定然会遇上那1% 的意外,清朝人根本连这些都没想,他们就单纯更青睐反戴也有可能——反戴就反戴,怎么滴啦?
是不是总感觉自己有很多问题?是不是总觉得自己的思想很贫瘠?那么这时候你就需要这套《中国文化常识》了,清华北大名校教授联手编撰,既可以当故事书看,也可以当工具书用,里面包括了思想、艺术、文学、日常生活、传说故事、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打开一秒钟就能吸收超级多知识,特价118元,过时不候!
1.《庄生晓梦 “刀鞘在前、刀柄在后”,清朝大内侍卫腰刀都反着佩带?有何玄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庄生晓梦 “刀鞘在前、刀柄在后”,清朝大内侍卫腰刀都反着佩带?有何玄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8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