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5年授衔仪式上,粟裕虽屈居大将之首,没有评上元帅,但他的军事上能力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除此之外也离不开领导者的英明指挥,是什么原因,会让一个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在1947年多次拒绝执行毛主席的军令,三次斗胆直陈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呢?今天带大家走近素有“战神”称号的粟裕。

粟裕大将

1947年毛主席提出组建东南野战军南下的战略

1947年由刘邓领导的中原野战军,陈赓谢富治领导的豫西兵团,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在河南等地摆出品字形作战部署。之后国民党军队也在中原集结兵力,整整25个整编师和57个旅成品字形布局,三个兵团集中行动,一旦刘邓、陈粟、陈谢大军包围蒋介石任何一个兵团,一晚拿不下,次日必有数之不尽的援兵。

周总理:“我军六十万,敌军八十万,打黄维、打黄百韬,必须速战速决,否则我军将陷入被动”。

就在敌我双方激烈对峙时,毛主席想到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战略,立马致电陈毅到根据地商议,在他汇报完前方战局后,毛主席更加确定这一仗不宜打大歼灭战的想法,与其困守一方不如行动起来,化被动为主动,打扰敌人原本的部署逐个击灭。之后便把华东军主力部队改编成东南野战军,执行南进战略,陈毅担任东南野战军的司令员主持大局,粟裕担任副司令兼政委,先有粟裕带领三个纵队组成一个兵团渡江南进,以此吸引国民党20余万兵力回防江南,等第一兵团成功渡江后,华东军的另外三个纵队组成三个兵团,从另一个方向依次渡过长江,给中原野战军创造了一个大歼灭战的机会扭转战局。

粟裕违抗毛主席的指令,提出自己的建议

可远在前线的粟裕不这么认为,1948年1月22日,毛主席下令南进的五天前,他发了一封很长的电报,首先入眼的是粟裕对中原战局的设想,他建议中原三大兵团在1948年内应采取忽聚忽散的作战方式,如果有两次大型歼灭战,很大可能中原战局会发生转变。

因为他曾经是红军抗日先遣队的一员,由于受到错误的思想引导,贸然闯入敌人的地盘,才让先遣队陷入腹背受敌的艰难困境,血的教训加上他对中原战场实况的调查,才让他有如此举动,可党中央商讨后,根本不看好这个设想,依旧按照原计划进行,粟裕无奈只得领命开展渡江工作。

粟裕

站在个人角度来说,这个南进的命令是中央军委下达的,他只要按照指挥完成任务就行,结果如何,对他没有任何影响。

站在解放战争大局的角度上,粟裕内心强烈的责任感,让他不得不拒绝毛主席的指令,再次写下长达2000字的电报阐述自己的观点,先是按照中央军委的设想阐述,华野渡江的时间、地点以及进军方向,之后重申自己的观点和建议,粟裕的坚持引起了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毛主席也觉得粟裕的话有道理。

粟裕解释了江北歼敌的想法,成功说服了陈毅

随后下令南进计划不变,但粟裕可自主选择渡江的时机、方法和地点,也同意了之前他提出的忽聚忽散战术打法,先在江边打几个歼灭战再渡江,命令一下达,华野陷入了热火朝天的准备中,征集船只,训练部队怎么适应水上作战,个别部队更做了巷战演练的训练以防万一,即便是这样,粟裕依然没有太大把握。

在指挥部队训练期间,他的脑海里对豫东、济南甚至淮海等几个大型战役都有了具体的战略部署。之后他找到陈毅,解释了江北歼敌的想法,成功说服了陈毅,或许是有了他的支持,1948年4月18日,粟裕再次致电才成功暂缓南进的计划。

粟裕与陈毅

1948年11月6日,小淮海战役正式打响

1948年粟裕接连发动豫东、济南两场战役,两次胜利不仅证明了粟裕的实力,也证明了他江北歼敌计划的可行性,彻底让我军在中原地区化被动为主动地位,济南战役的收尾阶段,粟裕已经在构思淮海战役的计划了。

1948年11月6日,小淮海战役正式打响,两日后粟裕再次致电党中央,提出了歼灭黄百韬兵团后,华野主力不南下淮河,转向西,在徐州区域寻求与国民党重兵集团决战的机会,全面歼灭长江以北的国民党军。

毛主席觉得淮海决战就像夹生饭,一旦吃不下就会拉肚子,所以才会思考整整两天才同意粟裕的请求。

解放战争时期的毛泽东

粟裕生命中最紧张的时期

战役打响后,我军快速包围黄百韬兵团,这一仗勾起了蒋介石的警惕心,立即召开会议,让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从徐州出发,黄维兵团从徐州西南出发,直指碾庄,并命令黄百韬兵团在碾庄坚守,等待支援。结果无论是邱、黄、李哪一个兵团,都被我军阻挡在外,短短八天就消灭了黄百韬12万总兵力攻下碾庄。

之后粟裕把目标转向了黄维兵团,黄维不仅是国民党的主力军,整个兵团的士兵都是黄埔系,战斗力不可小觑,所以拿下他是赢得淮海战役的重中之重。

如果让黄维兵团和杜聿明成功会师,就会被国民党部队掌握淮海战场的主动权。为了拦住黄维兵团,粟裕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地指挥战斗,七天七夜守在电话前只为能及时得到消息。

包围黄维兵团后,粟裕一方面调动部队快速行动全歼敌军,一方面指挥外围部队拖着李延年的救援部队,还要兼顾徐州杜聿明的动向,这绝对称得上他生命中最紧张的时期。

毛主席夸赞粟裕:淮海第一功臣

淮海战役胜利后,国民党的主力基本已经被消灭了,一下子为之后的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等战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毛主席也不止一次的夸赞粟裕:淮海第一功臣。

毛泽东和粟裕

这场战役后,不少同志建议粟裕写一篇纪念淮海战役的文章,但是他本人生前对此却闭口不提,更对夫人楚青说有关淮海的文章他不写,书籍他不读,电影更不会看一眼,这否认三连中究竟有什么故事?为什么他不愿意去写去读去看?最后还是在他身边待了14年的秘书长鞠开文揭开了这个疑问。

1984年粟裕逝世后,夫人楚青收拾遗物时发现一篇粟裕亲手写过一首关于淮海战役的词,《沁园春·淮海战役》从首诗中出现豫东、济南、淮海战役、粉碎四人帮等词汇,推断出可能是在1977年写的。

粟裕与夫人楚青

在秘书看来,粟裕既然写了词,说明他还是有不少话想说的,没有写文章纪念,一方面来自于粟裕的谦虚,不愿意这么宣传自己,另一方面大概是外界引出,或是在讲话、写报告、拍电影电视剧时,扭曲了对这次战役的报道,让他再也没有留下什么纪念的心思,这也是后人的一大遗憾吧。

1.《博学的枫叶2N 1948年淮海战役,粟裕三次“违抗军令”究竟是为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博学的枫叶2N 1948年淮海战役,粟裕三次“违抗军令”究竟是为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8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