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去世,拒绝奔丧,不孝无情!

为了功名,亲手杀死妻子,禽兽不如!

这样一个劣迹斑斑的人,却是中国历史上可与孙子齐名的军事大家,又是一个领先商鞅的变法家。

他与商鞅同为卫国人,在三个国家建功立业,最终却遭仇杀惨死。这个被很多人誉为“战神”的人,就是吴起,战国时期的卫国人吴起。

吴起像

吴起的故事在《史记》、《资治通鉴》都有记载,母死不奔丧,杀妻求将的叙述让吴起以刻薄寡恩的形象,定位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但《史记》和《资治通鉴》对同一事件的叙述,却存在着细微的差距。但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杀妻求将”说的是,吴起在鲁国当官时齐国来攻打鲁国,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君有所顾忌,不敢用他为将。吴起为了表忠心,把妻子杀掉求得将职,击退齐兵的故事。

“母死不奔丧”则是说,吴起在拜曾子门下学习的时候,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却没有回家奔丧。曾子知道之后,很生气,跟他断绝了师徒关系。

先摘录两本史册对这两件事情的记载如下。

《史记》的记载: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馀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齧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资治通鉴》的记载:

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

旧时连环画封面

司马迁在《史记》中是通过一个讨厌吴起的鲁人的嘴来叙述这个事情的。而这个人说这些话的目的,就是为了中伤吴起,劝说鲁君将他辞掉的。在老板面前说对手的坏话,这似乎在当今职场上每天都会发生。这个时候,他显然不会用客观的立场来描述自己的对手。特别是这个人如果还深谙厚黑之道,他的对手就会变成穷凶极恶之徒。有趣的是,司马迁就是通过仇视吴起的鲁人之口点出了吴起的污点的。司马迁似乎有冲动要让大家知道有这个传言,但同时为了保持历史学家的客观性,又在暗示这是造谣中伤,不要相信。

但是,到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吴起杀妻求将成为铁板钉钉的史料。他只把母死不奔丧的事情通过造谣中伤者之口道出来了。也许,司马光也觉得母死不奔丧这个事情当史料太过牵强。吴起母亲去世的时候,吴起并不在卫国,正如《史记》上说的,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之后就逃出了卫国,还发誓“不为卿相,不复入卫”。暂且不论杀死30多人明显有太过夸张的嫌疑,因为美国校园枪击案都出不了这么多的伤亡,何况冷兵器时代在一个村里打架斗殴何来这么多死伤。也姑且不论没有汽车的年代,生活在国外的吴起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赶回去奔丧是否现实。一个命案在身的人,没办法回家奔丧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中伤吴起的杀伤力明显不大。这段叙述的重点其实是在“曾参绝之”。曾子何人?儒家圣人,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的代表。通过圣人之口,给吴起的人品定了调。

对于这样灭绝人性,人品极差的人物,史书在接下来的记述中却完全变了风格。《资治通鉴》照搬了《史记》的记载,分字不差。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於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资治通鉴

读了这一段,我们会发现吴起是一个什么样的领导?!这活脱脱爱国电影里头的好干部形象。不仅与士兵同甘共苦,身为最高统帅的他竟然为士兵吸吮病疽,这是多么感人的一个画面。不论吴起是否在作秀,这些手段都无疑显示出他高超的管理技能。无怪乎士兵们可以为他死心塌地,"战不旋踵"了。法家思想大家李悝向魏文侯评价他“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可见吴起在当时就被视为最顶尖的军事天才来被世人所推崇的。

而吴起并非单单的武夫,他师从儒家大咖曾参,算得上是孔子的嫡传徒孙,放在现在可以称得上是出身名门的大知识分子了。他编纂的《吴子兵法》在历史上与《孙子兵法》齐名,并称为“孙吴兵法”,可见他同样具有卓越的理论能力,是中国古代名副其实的军事理论家。

吴起的才能并非单单表现在军事上。吴起因为拒绝娶魏国的公主,被迫离开魏国,投奔楚国。《资治通鉴》中记述了一段公叔痤用计逼走吴起的故事,但这个“尚公主”的故事怎么看都漏洞百出,像是刻意编造的,而且编造手段很拙劣,我在此就按下不表了。吴起到了楚国后,仅仅一年就受到楚悼王的重用,竟执掌楚国的军政大权。从这样火箭般的晋升来看,我倒是更愿意相信吴起是楚悼王从魏国挖过去的。

吴起掌握楚国大权后,开始推动大名鼎鼎的“吴起变法”。“吴起变法”可以说是秦国“商鞅变法”的先驱,其核心目标就是打破贵族体制,加强中央集权,动员整个国家,打造一个战争机器。变法的效果立竿见影,楚国“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史称楚人“兵震天下,威服诸侯”。

读到这里,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的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经国之才,即便在长长历史长河中也难找多少匹敌者。但这样杰出的人物历来却并没有受到友好的评价。杀妻求将一项就已将他钉在耻辱柱上,让他成为为了功名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的典型。前面看到说吴起杀妻的,都没有事实根据,何以史家们却要反反复复记述这段传闻,说多了以至于成为史实?我推测这是因为吴起是推行法家思想的典型代表,史家们有动机将他打造成反面形象,毕竟记录历史的笔并不掌握在法家门徒手里。法家思想的代表著作《韩非子》就记载了“吴起休妻”的故事,俨然将其当成其思想的代言人。吴起又是休妻,又是杀妻,他五行上是克妻的吗!

历来法家思想被解读为秦朝的残暴和二世而亡的缘由。对比于以“仁”为核心,以德治国为本的儒家思想,法家更是格格不入。曾参与吴起断绝师徒关系,我推测不是因为他母死不奔丧,而是因为吴起的法家思想与曾子的儒家思想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吴起并未屈服于老师,反而坚定地在现实中实践起了自己的思想。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的开篇就大写名、分、礼,这儒家治国的道理,给整部史书定了调。显然,奉行法家的吴起在司马光眼里,那就只能是一个小人了。

人格污蔑历来是抹黑一个人的不二法宝,也许这也正根植于由儒家思想打造的传统思维模式,即君子小人之辩。人的终极目标是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成为圣人,如果人品有瑕疵,任何作为都不值得称许。这往往让我想起电视新闻上报道的那些贪官污吏,媒体往往将焦点集中在他们养了多少小三,生活作风如何糜烂云云,似乎这样的私事比他们如何对国民造成的伤害更为重要。那么什么比“杀妻求将”更能诋毁一个人的人品的?这样的人真是禽兽不如也!在两位司马的笔下,吴起就这样变成了小人。

司马迁评论说,吴起,“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我却要说,吴起之才比天高,其功堪震天!可惜无奈身后事,一代英雄竟成了笔下冤魂。悲夫!

吴起是一个悲剧人物,跟所有的悲剧人物一样,他没有得到善终。楚悼王死后,对吴起恨之入骨的贵族们发起暴乱,竟在停放王尸的灵堂上射杀吴起,连并将王的尸体也给射中。结果,楚悼王之子肃王即位后,受此牵连的七十多家被灭族。吴起的结局比起尸体被车裂,全家被惨杀的商鞅比,还算荣耀。至少成千上万的楚国贵族给他陪了葬。

这段惊心动魄,触目惊心的惨案,历史仅仅用了寥寥数语予以记载。我盯着这段散发出浓烈血腥味的文字,久久无法释怀。《资治通鉴》的厚重盖由此而来的吧!

“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继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余家。”

1.《泠之屋 杀妻求将?一代名将吴起何以成为笔下冤魂?》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泠之屋 杀妻求将?一代名将吴起何以成为笔下冤魂?》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0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