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fǔ),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元朝书法家赵孟是赵匡胤的后代,祖上几辈都是宋朝重臣。他14岁时承袭了父亲的官爵,宋朝却很快覆亡,于是他回到故乡,潜心于诗文书画。

至元二十三年,有人奉元世祖忽必烈的命令,到江南寻找避世的人才,发现赵孟后如获至宝,将他带到京师面见忽必烈。忽必烈见赵孟谈吐不俗、气宇不凡,也是喜出望外,当即授予官职。

就这样,赵孟先事宋朝,又担任了元朝的官员,落了个“贰臣”的骂名。

谈及赵孟,后世书家有自视甚高者往往要揶揄几句赵松雪的字媚俗、无风骨,大概不无与赵孟的贰臣身份有关。在我们传统的认知里,字如其人,一个人的书法品味高低常常是与他的品行相关的。

赵孟(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

不忠是封建社会里恶行中最为严重的品行之一,赵孟仕宋元两朝,后人自然要对他的“软弱无骨”评头论足一番,连带着他的字也要贬低。

例如董其昌刚开始学字的时候,就狂妄地和赵孟比较说,赵的字因为圆滑熟捻而至于俗,自己的字虽然生分但却得了晋人的秀气。有趣的是,董其昌自己就是一个欺男霸女的土财主,论起品行来,他自己似乎也得落得下品。

赵孟书法《洛神赋》

事实上,除了没能守住忠义之节,你很难在赵孟身上找出其他黑点,他为人良善,在任之时常常只身反对严刑峻法和元人的过度杀戮,对于后辈也多加提拔、爱惜才华。

关于他的“不忠”,其实也是赵孟迫不得已而为之。南宋灭亡之际,赵孟作为宋朝宗室后人,隐居于江南,元朝吏部尚书谷之奇举荐他,他也不愿赴任。后来元世祖忽必烈命御史程钜夫搜寻江南遗臣,将赵孟列为榜首,他才不得不觐见忽必烈。连续被忽必烈邀请三次后,盛情难却,赵孟怀着对汉人王朝的缅怀和纪念出山,在异族的朝廷为官。

从一开始身居高位,赵孟就谋划着如何保存我们珍贵的汉文化,如何将书画等艺术流传下去。在艺术领域,他第一想到的举措就是提高文人的地位,尊文人书画为上。他沿着时间脉络向上追溯,从米芾到颜柳,从欧褚到智永,他选定了一个人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点,这个人就是王羲之。

王羲之

王羲之所处的魏晋是动乱的年代,百姓苦不堪言,人相食的事情时有发生,但是王谢二家作为豪门依然可以享受相对清闲的生活。王羲之和他的贵族朋友们常常聚众醉饮,写诗赋文,进线“文人风骨”。这种魏晋风骨正是赵孟需要的,他需要文人的气度去支撑汉文化在异族的统治下绵延下去。

赵孟临摹的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在一次醉酒之后写出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而他也就被赵孟尊为“书圣”。一时间,学二王追魏晋成为元朝书坛的主流,宋代那种恣意随性、不守法度的风气被摒弃了。

可以说,赵孟所代表的二王一脉书风是晋唐以后的有一个高峰,在蒙古铁骑肆虐的时代,赵孟典雅的字画笼罩了后世几百年。对于汉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赵孟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与之相比,同为贰臣却常常抨击赵孟俗书的傅山也只能望洋兴叹。

嫉恨赵孟的董其昌在晚年也不得不改口:“余年十八学晋人书,便已目无赵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之不可及也。”赵孟为人治学行艺,应该都已经到达了纯熟至极的地步。

1.《百科河南 两朝为官的赵孟,忍辱传承汉文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百科河南 两朝为官的赵孟,忍辱传承汉文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0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