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里营镇冢上村有两座古冢:惠子冢和张平冢。惠子冢系春秋时期卫国驸马,死后葬于此,后人称之惠子冢。沿惠子冢西边黄庄河堤上的路往北走500余米,路东有一大冢,名曰张平冢。据目测,现有面积应该在10亩以上。冢前石碑显示:张平冢,位于县城东三十四公里、八里营乡冢上村东北一千五百米处。冢呈椭园形,南北长,东西窄,占地三十余亩,土质黑色。一九八〇年,滑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惠子冢,史书记载的较多,也比较详细。史籍对张平冢记载的少之又少。

据《滑县志》记载:张平(生卒年不详),春秋时卫国大臣。很有才华,死后葬于此,故称张平冢。……张平冢与惠子家相距不远,在《滑县冢上村建庙功成碑记》的碑文里,载有“邑以东五十里而遥,是卫南坡之巨泽,泽西南畔有两个冢峙,世传以为张平、惠子冢”。由此可见,此冢中葬的是张平应该没有什么疑问。那么,张平何许人也?其墓冢由谁建造?建于何时?都鲜有记载,只能凭借掌握的寥寥资料,参照史书,对张平冢进行肤浅的探讨。

关于张平的身份,《滑县志》上说他是春秋时期卫国大臣。从规模来看,冢的主人身份地位绝对不会是一般的大臣,起码也得是宰相或大将级别。纵观卫国史上的宰相、大将,没有一位叫作张平的。同时期的韩国倒是有一叫张平的宰相。韩国的张平,字天祐,号友量,乳名张德,颍川人。他的父亲叫张开地,韩昭侯时期,担任韩国宰相。张开地老成谋国,兢兢业业,先后辅佐韩昭侯、韩宣惠王及韩襄王三代君主。张氏一族也因此成为韩国最显赫的贵族之一,张开地去世后,张平继续担任宰相,先后辅佐韩厘王与韩桓惠王。因父子二人连续担任韩国五任宰相,所以,张平和父亲张开地被合称为“五世宰相”。有史书记载:张平乃张良之父。张良就是那个辅佐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称帝的“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

由于韩国处于魏、赵、秦、楚、齐五国包围的特殊位置,到战国末期,韩国国力已经明显衰退,作为宰相的张平主张减轻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却遭到贵族们的集体反对,未能实施。公元前265年,秦国攻打韩国上党郡,韩国不敌秦国,欲把上党献给秦国求和,而上党守将却私自把上党17城献给赵国,进而引发长平之战,导致赵国惨败,山东六国再无力阻挡秦国东出,加速了秦国的称霸之路。

据《张氏家谱》记载,长平之战后,张平见韩国日渐被秦国蚕食,抑郁成疾,为了防止韩国被秦国吞并,张平提出了两点国策:第一是“疲秦”,第二是“联合抗秦”。后来,韩国派水工郑国帮秦国修筑郑国渠,来麻疲秦国。并积极参加由楚国牵头的“五国合纵”抗秦。张平病逝于公元前250年。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可《张氏族谱》却记载张平死于秦国灭韩国时期,张平因无力阻止韩国的灭亡,含恨而终。

张平之子张良确实更厉害,被后人称为“谋圣”。张良曾两次参与刺杀秦始皇,后加入刘邦抗秦团队。刘邦趁项羽和秦军鏖战之际,攻宛城、破峣关,提前攻入咸阳,都是出自张良之计。鸿门宴、下邑之谋、垓下之围等重大事件,功大者莫过张良。可以这样说,张良为推翻暴秦、建立大汉功高至伟。只是在功成名就之时,张良选择了隐退江湖。

韩国宰相张平和《滑县志》中所说的“卫国大臣”及冢上张平冢的主人是不是同一个人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依据有三:一是查阅战国史,名曰张平的“大臣”仅此一人。如果卫国存在另外一位这样的“大人物”,史书不可能轻描淡写。《滑县志》里说卫国张平很有才华,而韩国之张平曾经是一国宰相,不可能没有才华;二是史籍记载的张平冢仅此冢上一处,如果二者非同一人,曾经的韩国有名宰相,不至于连墓丘都没有记载,况且其子还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张良;三是当地的传说。当地民间对此冢还有“小冢”“张良父墓”的叫法。

那么,韩国的宰相怎么成了卫国的大臣呢?去世后又为什么葬于卫国呢?目前,这还是一个难解的谜。或许里面有什么隐情,我们只能沿着历史的脉搏进行大胆的推测:

第一种情况:张平原本是卫国人,非常有才华,在卫国当过大臣却不被重用,便去韩国效力当了宰相,去世后葬于卫国老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效力于其他诸侯国的人有的是,比如卫国的吕不韦、商鞅等。第二种情况:张平是韩国人,先是原是韩国宰相,后来去了卫国。前文已经提到过韩对秦的疲秦之策。所谓疲秦之策,指的是战国后期,秦国对其他诸侯国咄咄逼人,与秦国为邻的的韩国压力最大,擅长“术”谋的韩国君臣商议,决定通过诱导秦国兴修水利,来达到消耗秦国国力,给自己寻找喘息的机会。《史记·八书·河渠书》记载:“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馀里,欲以溉田。”当时的韩国主政的韩桓惠王最终采纳了这个计谋,派出郑国这位著名的水利专家去帮助秦国修建水利工程“郑国渠”。不幸的是,韩王妙计弄巧成拙,韩国自酿苦果。据《史记·八书·河渠书》记载:“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钟。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卒并诸侯,……”韩国苦思冥想的修渠之策,最终发现是一步臭棋,不但增强了秦国国力,加速了韩国的灭亡,还成为其他诸侯国的笑柄。昏庸无能、目光短浅的韩桓惠王面子上过不去,将责任推给时任宰相的张平,要治其举策失误之罪。得知消息的张平,为了活命,逃至卫国,为卫王做些事情,后因病去世葬于卫国。

真实的情况如何,还需要时间去探索。既然墓塚在此,我们就有义务,有责任保护好先人的灵魂家园。

1.《老梁趣谈古今 滑县古迹考:八里营镇张平冢》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老梁趣谈古今 滑县古迹考:八里营镇张平冢》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5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