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唐,中国人颇为自豪。
印象里的盛唐,政治清明,三省六部、科举取士,为后世奠定基础;经济发达,丝路沿线商旅使节络绎不绝;文化繁荣,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中华文化的种子被四处播撒。
帝国首都长安,不仅是国际化的大都市,而且是整个世界的中心。在这里,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不同民族相互往来共同生活。不难看出,唐人的包容与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时至今日,海外华人聚集的地方仍被称为“唐人街”,而中国传统服饰也仍被称作“唐装”,这就是大唐的魅力。因此,我对明成祖之评价“远迈汉唐”深表怀疑。毕竟,能比肩盛唐绝非那么简单。
公元713年,李隆基铲除太平公主乱党,开始亲政,年号开元。
玄宗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后有张说、韩休、张九龄等人主理朝政。这些人尽管性格迥异,但大都尽忠职守。唐玄宗也虚怀纳谏、各取所长,使得政局逐渐稳定,国家欣欣向荣。
治的安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据杜佑的《通典》所记:“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开元年间,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粮食布帛产量丰富,道路畅通,物价低廉,行旅安全,商业繁茂。到开元二十年,帝国人口近千户,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有余。
社会经济的繁荣必然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其中唐诗最为后世称道。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都生活在这个黄金年代,帝国的才子们创作的诗词歌赋共计有五万多首,而其它如音乐、绘画、雕刻等艺术也令大唐的盛世更加煜煜生辉。
可贵的是,皇帝本人崇尚节俭。开元年初,唐玄宗便规定三品以下官员,以及内宫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制作的饰物,并且遣散宫女,以节省开支。他还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华物件。
贞观之治时期,唐朝百废待兴,虽有所治绩,但离辉煌还相距颇远。到了开元之治时,帝国的国力经过了百余年的发展与积累,已于公元741年彻底达到鼎盛。然而,危险也在步步逼近。
第一个危险是李林甫。作为皇室远亲,李林甫初入官场便显得与其它科举士人有所不同。这个人绝不是什么等闲之辈,他深谙官场的法则,懂得在权臣面前装糊涂,在天子面前出风头。“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善于斗争,他看出了唐玄宗与当朝宰辅间嫌隙的端倪,进而迎合圣意,促使皇帝下诏罢免了张九龄与裴耀卿。这样一来,他自己就成了中书令,帝国响当当的二号人物。
李林甫走马上任,这是个危险的信号。不可否认,他做了许多好事,或者说该做的事,比如稳定财政收入,帝国的国库日益充盈;推进法治体系建设,编撰《唐六典》,帝国的刑事案件大大减少。但这些,并不能反映问题。新官上任三把火,李林甫上台伊始便“摆马立威”,从此朝廷没有大的反对之声。善于处理政务的他排除异己、大权独揽,从此皇帝“放下心来”疏于政务。更要命的是,李林甫提议启用寒族胡人驻守边关,唐玄宗立即批准。从历史来看,正是这步棋将整个帝国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第二个危险是杨玉环。杨玉环本是寿王李瑁的王妃,也就是玄宗的儿媳。事情凑巧,开元25年武惠妃去世,心爱之人离去,唐玄宗便一直郁郁寡欢。高力士一贯善于揣摩圣意,便把杨玉环“引荐”给皇帝。就这样,两人骊山幽会,开始了一段传世姻缘。
当然,玄宗也想掩人耳目。毕竟,这等事情可不光彩。他批准杨玉环出家,还赐道号“太真”。皇帝说是尽孝,实际上又去享受人间极乐了。是啊,大唐女子以胖为美。杨贵妃能歌善舞,倾国倾城,年逾六十的玄宗皇帝岂能不动心?然而,夫妻俩如胶似漆的结果是,从此君王不早朝。
皇帝风流成性,纸醉金迷,就连平日里加急使用的快马也被征作运送荔枝的工具。荔枝,是杨贵妃的最爱。路过华清宫,诗人杜牧有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我想,帝国的衰败全让一位女子背锅是不公平的,只是,杨玉环的确难逃干系。
第三个危险是安禄山。安禄山原本只是个普通的胡人,有突厥血统的他年少时也没少惹是生非,还曾因为偷盗被捕。不过,当时的节度使张守珪决定法外开恩,留安禄山一命,还把他当作自己的心腹。安禄山的命运由此被改写。
安禄山是个聪明人。在那之后,他步步高升,也官居平卢节度使。天宝二年,安禄山入京觐见天子。不得不说,此人颇有城府,至少,他懂得如何装疯卖傻,逗皇帝开心。当时已经45岁的安禄山在大堂上竟提出认杨贵妃为干妈!要知道,贵妃娘娘甚至还没有三十岁!尽管如此荒诞不经,皇帝还是被这个三百多斤的大胖子耍得团团转,从此不断给他加官进爵。开元十年,安禄山官至三地节度使,手握20万雄兵,而朝廷仍丝毫没有察觉一丝端倪。这确实很不正常。
其实,杨国忠倒是料定安禄山必反。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国忠也不例外。他还兼有赌博的本事,屡次在空开场合让皇帝龙颜大悦。在李林甫去世后,杨国忠便接替了首相一职。然而,他与安禄山向来不和,他也瞧不上这位出身卑贱的节度使。只不过,唐玄宗执迷不悟,他从不相信自己的心腹会倒戈一击。哪怕,明眼人都看得出。无奈,国舅爷只有先斩后奏,派人拔掉了安禄山的眼线。这下倒好,朝廷摸了老虎屁股,安禄山不反哪还有道理!
更何况,此一时非彼一时。帝国自上而下腐朽不堪,自怛罗斯之役后,中央军士气低迷,安能再战?对于这个江河日下的庞大帝国,就连安禄山本人也嗤之以鼻。公元755年,安禄山反,帝国顿时风雨飘摇……
天宝十四年11月9日,安禄山反于范阳。接下来,叛军以摧古拉朽之势一举占领了河北,沿途州县望风而降。太原人心惶惶,消息传到华清宫,年迈的唐玄宗还不相信,仍然与杨贵妃享受人间极乐。直到15日,他才醒悟过来,召来宰相杨国忠商议应变之策。杨国忠的判断是:乱兵不能持久,朝廷兵不血刃即可平叛!
这简直异想天开!安禄山比当年的徐敬业聪明得多,他在边关经营多年,财源滚滚、兵强马壮,叛军资本雄厚。他还利用“胡人”的身份煽动对立,契丹人与奚族部落与他结盟,共同向虚弱的帝国发难。更何况,晚年的李隆基已经色令智昏,早已不复年轻时代的英明果决。朝廷轻视安史之乱,无疑会给帝国带来更加沉重的灾难。
11月19日,叛军攻陷博陵。12月2日,叛军渡过黄河。5日,陈留失守。其实,不是封常清能力有限,只是他在洛阳临时招募的兵勇远非安禄山那些虎狼之师可比。封常清屡败屡战,浴血沙场,但仍然无法阻挡安禄山前进的脚步。8日,荥阳失守。四天之后,就连洛阳也落入敌手。万般无奈之下,封常清与高仙芝只能退守潼关。
潼关天险,加之守城将士齐心,叛军久攻不下,颇有退却之意。只可惜奸臣当道、宦官误国,葬送了帝国来之不易的大好局势。边令诚本是宦官,充当战前监军,他想索要好处,高仙芝嗤之以鼻,于是小人怀恨在心。他向玄宗投诉二将拒不出战,疑似与叛军勾结。此时的玄宗色令智昏,不加详查便轻信谣言,下旨将封常清同高仙芝一并斩首。可怜为将者赤胆忠心!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唐玄宗自毁长城,安有不败的道理?
潼关是朝廷最后的防线,这点唐玄宗必定心知肚明。12月19日,皇帝拜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统兵二十万驻守关隘。哥舒翰是番将,也是安禄山的死对头。哥舒翰深知潼关天险,易守难攻。进驻潼关后,他便立即下令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天宝十五年正月,安禄山命其子安庆绪率兵攻潼关,被哥舒翰击退。叛军主力被阻于潼关数月,不能西进。形势再次对朝廷有利,何况还有郭子仪与李光弼的援军包抄敌人后路。然而,杨国忠又坏了事!
哥舒翰拥兵数万,更兼有“皇太子先锋”的威名,在路线上素来与杨氏家族不和。3月,安思顺在长安被杀,身为宰辅的杨国忠无法营救。杨国忠派心腹杜乾运节制哥舒翰,哥舒翰不能忍,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其杀害。于是,两人的矛盾不能调和。安禄山也不是等闲之辈,他大放烟雾弹,说驻守陕郡的军队全部都是老弱病残,不能一战。
眼看机会来了,杨国忠也不顾上帝国的安危,他满脑子想的都是怎样公报私仇。这时,他向唐玄宗告状说哥舒翰按兵不动,会坐失良机。玄宗轻信谗言,对大臣的劝阻置之不理,还接连派遣中使催哥舒翰出战。哥舒翰被逼无奈,只得彻夜痛哭。6月4日,哥舒翰被迫引兵出关,与叛军在河南灵宝对峙。后来,唐军遭遇伏击,几乎全军覆没。哥舒翰还想引兵再战,但却被部下劫持,遂只得归降。9日,叛军占领潼关,帝国防线尽失。战事急转直下,玄宗只有从长安仓皇出逃。好一曲大唐悲歌!
历史选择了马嵬坡!
唐玄宗本来是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的。然而历经兵荒马乱,走过千山万,随军将士早已筋疲力尽,压根就不想再往前走一步。不满的情绪在军中传播,愤怒难以继续压抑。途经马嵬驿时,以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一致要求处死国贼杨国忠。三军随即哗变,乱刀将杨国忠杀死。禁卫军并没有就此收手,他们还要求惩办朝廷的红颜祸水,那就是杨玉环。
唐玄宗恳求道杨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安史之乱就是因贵妃而起,不杀之难以平民愤为寻求自保,唐玄宗在不得已之下,只有听从高力士的建议,赐死了杨贵妃。最后,杨贵妃吊死在佛堂,年仅三十八岁。诗人白居易有言:“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但没有找到。可以想见,玄宗晚年内心一定十分失落。
1.《而使自己活得畏 安史之乱:帝国的转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而使自己活得畏 安史之乱:帝国的转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6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