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87年,是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讨英国的前一年。一年后,想必大家非常熟知的,无敌舰队覆灭,资本主义世界海上霸权发生转移。与此同时,跨越欧罗巴大半个地球的古老中国正经历着明帝国万历皇帝的统治。这平平淡淡的一年,看上去一切顺利、四海升平,而黄仁宇先生笔下的芸芸众生却描绘了大厦倾覆的些许前兆。这一年,是大明万历十五年。

大明万历十五年,一代名将戚继光溘然长逝,他留下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已成为经典传颂。在戚继光的领导下,戚家军成功创建了狼筅等新式武器以及“鸳鸯阵”等一系列的新式阵法,并将此运用于实战,取得了沿海抗倭和抵抗蒙古铁骑入侵等一系列辉煌的战功。然而,本朝文官集团的势力过大,甚至束缚了皇权。文官集团奉行祖宗之法,嘴里说着儒家之理,倡导克己的中庸之道。在此背景下,军官们得不到官僚政治的信任,加之戚本人也不免被个人角色所彻底束缚,他的两面人格在与张居正的密切来往中便得以充分验证。而随着当朝首辅的彻底垮台,一代名将被贬还乡的命运便在所难免。黄仁宇先生说:“随着戚继光的去世,我们的帝国失去了将他的军队施以最低程度的现代化以图在新时代里生存的最后一次机会。”戚继光之死代表着大明武备的糜烂,而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在30多年后将会彻底敲响帝国的丧钟。

大明万历十五年,正直无私的海瑞大人也离开了人世。他在一封公开信中怒斥嘉靖皇帝是“虚荣、残忍、自私、多疑、愚蠢”的代表,他在上书谏言时险些骂晕万历皇帝。皇帝拿他没有办法,文官集团也对他是束手无策。当然,海瑞海大人是当时清廉的代名词,但如此“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物自然于官场政治所不容。因而海瑞一人被老百姓捧上神坛青史留名却没能留下丝毫建树,可以说,在他死后,北京的朝廷才大大地松了口气,因为“现在没有人必须为罢免一个大众心目中的英雄而承担责任了。”海瑞之死,标志着官僚集团道德底线的沦丧,黑暗正笼罩着幅员辽阔的帝国上空。

李贽,被黄仁宇先生称作“自相冲突的哲学家”。这是因为他对儒家经典发表了大量的惊世骇俗之论而引发世人关注,譬如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这种离经叛道的言论。不过,李贽并未完全摆脱儒家的信条,这就使他的言行举止十分矛盾,比如说他批评王莽张角却又为其他同类人物开释、收留女学徒并多次写诗称赞却又支持守节之约等等。总的来说,李贽是一个想要冲破制度的牢笼去追求理想自由的叛逆者,而他因“蛊惑人心”被拘以及狱中挥刀自刎也告诉了我们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挫败与整个帝国精神世界的崩塌。

张居正与申时行,是万历朝内阁首辅的代表。张居正得意之时权倾朝野,其门生故吏是遍布天下。张居正是明朝的续命人,他推行的新政遍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方面面。不幸的是,这样的改革触动了势力强大的保守集团的既得利益,新政在张得势时顺利推行,而在1582年后他们便立即着手反攻倒算,加之皇帝打小的逆反心理作祟,相关牵涉人员或贬斥或流放,改革举措也就偃旗息鼓不了了之了。申时行作为继任者没有像前任首辅那样的锋芒,他竭尽所能地想去平衡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的关系。

然而麻烦在于其本人也属于广大文官集团中的一员,皇帝不可能对他百般信任,“忠厚谦让”在文官们看来是在其位不谋其政,立储事件让申时行维持大局感到心力交瘁。他的去职对万历皇帝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年轻的皇帝发现自己深陷文官集团的束缚、无心政事,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关闭宫门不理朝政,任凭大臣是唾沫横飞也丝毫无动于衷了。可以说,大明王朝就这样失去了自己最后的自救机会。

我们不难看出,万历所治的帝国,是一个漫长的怠政时代。1587年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中国历史中的一粒尘埃,它们看似无关紧要,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正如黄仁宇先生在书中所讲的那样“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在这看似无关紧要的大明万历十五年,我们应该看到一个制度衰落、武备松弛、道德沦丧、精神崩塌、君主昏聩的王朝,与此同时各种力量的犬牙交错,让这样一个原本江河日下的帝国更快速地滑落光明、坠入深渊。只是不知,1587年的大明,又有谁能够翻江倒海、冲破这样“一个高度程式化的社会”?故而,帝国的陨落便在所难免了

1.《晨新说历史 万历十五年:帝国的崩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晨新说历史 万历十五年:帝国的崩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7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