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资治通鉴是一本极其精妙的书,资治通鉴是司马迁编写的书。司马迁是非常有才智有谋略的人。资治通鉴中的哲理有很多适合我们的日常生活。

做人可以平凡,但不可以不知道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为人处世好的人能更好地建立自己的人脉网。资治通鉴有关于成大事的哲理,它用一个小故事的形式来表现,我们来了解一下高手成事,如何巧立名目。

刘邦是汉朝的建立着,楚汉长期争霸着,刘邦的每一步也是小心翼翼。大概了解一些历史的都知道,商朝灭亡的原因。商朝灭亡有很大原因在于商纣王修建宫殿等豪华的建筑物,非常的繁琐伤财费人。

此时的刘邦还没有站稳脚跟,萧何十分浪费伤财地给刘邦修建豪华的宫殿,刘邦十分害怕走上纣王的老路,知道萧何的修建方法时,十分不高兴。

资治通鉴:高手成事时,会“巧立名目”,从不直接说自己要

萧何此人十分了解刘邦的内心,刘邦是一个贪于享受的人,刘邦只是没有这个机会去享受。因为汉初,经济非常不好。再加上当时项羽把刘邦的宫殿一把烧了,什么也没有留下。

萧何此举有拍刘邦马屁的心意,萧何还用了一个可以服众的美名,说只有壮丽的宫殿才能壮大自己威严。皇帝都会沉迷于显现自己身份的东西。刘邦是一位农民出身,经历了很多坎坷和心酸才得以成功。刘邦鉴于历史又不敢奢侈,只能勉强自己保持节俭,留下一个良君的形象,这样才能受人爱戴。

萧何的这个举动也是模仿了古人拉动内需的方法,萧何这样做一定程度上也是有巩固的效果。萧何的做法使刘邦可以光明正大的享受,刘邦自然是在内心感激他。一来二去身为丞相的萧何地位更加牢固。

一个富丽堂皇的宫殿确实为刘邦树立了高大的形象,在后世留下了很深的影响。刘邦是汉朝的汉高祖。刘邦自身的宫殿程度摆在这里,后世的子孙皇帝在修建时就不会过于奢华,无论再怎么修建都是不敢超于刘邦的宫殿。从侧面来说,萧何的这个做法带来了一定的好处。

我们来思考刘邦的内心,身为丞相的萧何一举一动,刘邦肯定是知道的。在萧何修建之后刘邦才提出来了反对不支持意见。这些是刘邦的小心思,萧何看破也不说破。

萧何的做法在刘邦心里十分满足自己的心意,但刘邦不想落下奢侈的名声,只好假装放任萧何,在宫殿修好之后成了定句,刘邦假装无奈。这样一来刘邦既可以享受又得了美誉,自然是开心的。

其实萧何劝刘邦的话不是很有大道理,只是贴合了刘邦的内心,刘邦只是在心里上缺少一个台阶下。

在生活中我们做事情的事情也要这样考虑,你想达成某种目的,首先要了解对方的内心,知道对方心里的感受,考虑对方的难处,在对症下药。在适当的时机,对方不方便出面,我们可以给他一个台阶下,让他能够合适的出场。

我们这样做,解决了对方的难题,对方也会对我们更加信任,我们的目的也很快就能达到。我们做事情时,心理认同感非常重要。我们在做事情时首先在内心上说服别人才可以,心不甘情不愿是达不到预想的成果。

我们可以学习刘邦这一套操作,刘邦这件事情就做得非常完美,他给人的感觉就是我不想这样的,但是非要强加给我。这种属于领导暗示的方法,如果你的领导这样暗示你了,我们要学会变通。

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顾炎武评述《资治通鉴》: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曾国藩评价此书说: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资治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

茶余饭后可以多读读这类史书,毕竟,即使史书种类众多,《资治通鉴》地位仍然数一数二,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仿佛与古人在对话,了解过去的故事的同时还可以以史为鉴,学习生活的经验,不断充实自我。

然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没有专业知识,学习文言文相当累。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一套好书——白话版的《资治通鉴》。

闲来无事的时候读一读,便能从中找到人生的智慧,似乎一下子豁然开朗。这六册《资治通鉴》才99块钱,也就是几包烟钱,就可以学习到古人的伟大智慧,让你受益终生!可以买来自己阅读或者送礼,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总结:巧立名目也是一种讨好领导的方法,如果我们直接拍马屁有可能会适得其反,但是我们用顺水人情来讨好,领导既不会有负担,有非常开心,是非常利于我们发展的。

巧立名目这个策略我们可以用在职场上,能够快速地帮助我们升职。巧立名目不是表面看着这样简单的,真正的内涵需要你自己去感悟,使用的效果也是你自身决定的,做事情时要走心过脑子,别等吃亏了在醒悟。

1.《吴丁讲史 资治通鉴:高手成事,从来不直接说自己要,而是巧立名目》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吴丁讲史 资治通鉴:高手成事,从来不直接说自己要,而是巧立名目》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7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