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大影视剧当中,我们很多都能看到人在饥荒年代大口大口地啃着树皮的场景。或许是因为天灾,或许是因为人祸,但是他们为了生存只能硬生生地咽下去。

或许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假的场景。我们中国泱泱大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怎么可能沦落到如此地步。就算陆地上没有收获的种植物,那天上呢,那海里呢?

01当时百姓的处境

要知道,我国可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我国海岸线的长度达到了18000多千米。而且,大海中海鲜的品种那么丰富。为什么之前的人放着那水中高蛋白质,高营养,味道好的海鲜不去吃,而去吃那些树皮呢?

要知道人在极度饥荒的时候,一切可以吃的东西都会去尝试。不仅是树皮,甚至还有吃土的,他们也面对这种情况无能为力。或许是因为大旱或者涝灾,或许是因为台风或者暴雨,或许是因为统治阶级的压迫。

但无论如何,他们的眼里都充满了对生的渴望。他们向往着可以活下去,好好活下去。多看看这个世界。或许是为了亲人,或许是为了自己,但还是拼尽全力地活下去。

一个连树皮和土都吃的,以中国吃货的实力,为什么就没有人去海里捕点海鲜吗?非要折磨自己吗?非要落得今天这幅样子吗?这样的疑问层出不穷,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用三方面的原因来阐释其背后原因。

02发生饥荒的地区

人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什么样的地区才会发生饥荒?一般经济繁荣的地区都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件,而这种地区相对来说一般是比较落后的。

从汉末三国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相比较来说,南方地区无论是从技术还是人才,甚至是自然条件方面来说都远远地超过北方。

南方地区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亚热带季风气候,有长江流过,江阔水深,宜宾之下,一年四季无结冰期。也就是处于这种情况下,南方地区的种植业一般都很发达,粮食多了,饥荒现象就出现得比较少。

而且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国家的经济命脉都在这。所以相对来说,南方的民众可以自给自足。但是北方的老百姓可没有那么幸运了。黄河的过度开发,气候的变幻莫测,黑土的过度挖掘,都导致了饥荒的发生。

黄河水土流失严重,气候上不确定因素大,冬天结冰期长,毫无节制的是挖掘黑土。再加上北方地区鱼龙混杂,于是就造成了大面积饥荒的场面,而这种场面也恰恰多发于北方地区。

03政府问题

饥荒年代,自然条件的诱因是一个方面,但是毕竟事在人为。当局者不管不顾也是重要原因,也是一个不可抗的因素,毕竟于普通百姓,无法改变。

首先,在朝廷更替频繁的年代,战争频发。兵荒马乱的岁月,朝廷必先拿百姓开刀。连生活安定都困难,更别提工作了。因此,权力的更替经常会导致饥荒的发生。

其次,朝廷过度的征收赋税。再加上地方官员的胡作非为,让百姓处于水火之中。王磐在《朝天子.咏喇叭》中用: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地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形象地写出了百姓的无奈。

而且,就算朝廷发的赈灾用品,真正能到老百姓手里的又有几分?不过就是明面上的帐做得好看罢了。有一句话叫做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官员不为民着想,光顾着自己敛财,也是促成了这个饥荒难以解除的原因。

04条件的受限

反观我们现在,渔业最发达的地方在哪里?不过也就是江浙一带的沿海小城,而没有北方地区什么事。这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市场是分不开关系的。

北方水源比较少,鱼虾的数量也没有南方多,灾民们很少能找到水源,也没有办法捕捞鱼虾。即使是有人千辛万苦找到了小溪或是河流,也不一定能在里面找到鱼虾这种东西。对那些饥饿的灾民来说,与其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找水源捞鱼虾,还不如就地解决问题,找一些草根和树皮来吃。

再者,烹饪鱼虾同样是件棘手的事情。鱼虾身上带着很大的腥味,因此煮鱼虾需要油盐等材料,这些材料在当时几乎所剩无几。作为一个连野菜都吃不上的难民,这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要求极高的。

而且,当地的渔业技术也是比较落后的。这对于他们来说,不能靠机械捉鱼,那么一切的一切都得靠自己。捉鱼本来就是一件很锻炼耐心的事情,而且很需要准度。人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根本就不会有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捉鱼上面。

北方的河湖本来就较少,而沿海的却因为当时的技术不发达,很难去解决这些基本问题。没有器械,没有技术,没有经验,所以导致了他们河里的河虾。

民以食为天,对于那些吃不上饭的人来说,只要活下去,就是最大的奢望。树皮和树干,虽难以下咽,但是在健康方面对人体没有太大的损伤。一个连生存都困难的人,自然不会去追究口感。

与他们而言,或许树皮也可以足够支撑他们活下去。也正是这份勇气,这份坚持下去的精神,这份豁达乐观,才置之死地于后生,撑到了饥荒的过去,用双手去创造一片更美好的明天。

05民以食为天

这些古代劳动人民的饥荒,才让我们国家特别看重粮食这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注重农业发展,开展土地革命,巩固新生政权。而杂交水稻的发明,无疑是让中国人民基本上人人都能吃上饭,再也不用过以前那些挨饿的日子,使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在物质基础上有了一定的作为。

前不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举国哀痛。而我们,作为21世纪新时代的我们。面对那些曾经难民的惨状,我们难道不应该更加努力吗?国家之本为民,而粮食是民之本。或许我们无法有大作为,但是我们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中做到最好,那么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在平凡中创造不凡!国家才得以繁荣昌盛!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胖虎说史

1.《胖虎说史 只吃树皮不吃鱼虾,闹饥荒的百姓为何还挑食?3方面揭露背后原因》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胖虎说史 只吃树皮不吃鱼虾,闹饥荒的百姓为何还挑食?3方面揭露背后原因》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9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