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初期的诸侯国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

五霸七雄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

前人耕种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引用一段评书常用的开场词,为今天的话题做一个铺垫。

谈起春秋时期的诸侯国,鲜知君开始也是傻傻分不清楚。分不清楚的原因,主要是在读书的时候,被几种说法的给搞蒙了。

第一种说法,来自历史书上的“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用这个角度去看的话,似乎这几个霸主都是“公”,另外一个是“王”。

第二种说法,来自《春秋》及《左传》。在记录春秋时代的各类盟会之时,对于诸侯国君称呼各有不同。

比如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召集八个诸侯国讨伐蔡国及楚国。

四年春,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蔡溃,遂伐楚。

又比如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主持“葵丘之盟”。

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

这里的“公”指的是鲁国国君。孔子是鲁国人,提到自己国家的国君,因此尊称为“公”。

提到齐国、陈国、卫国的国君时,用的称呼是“候”,提到郑国、曹国用的是“伯”,提到宋国时候用的是“公”,提到许国用的是“男”。

对于楚国而言,虽然自己号称是“王”,然而《左传》中对楚国国君的称呼却一直是“楚子”。比如《左传》中记录“问鼎中原”这件时期,对楚庄王的称呼就是“楚子”。

这也太复杂了吧,傻傻分不清楚。

“分封诸侯”,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为了讲述这个很久很久之前的事,我们先从更久更久以前的事讲起。

—————

上下五千年

先来回答一个问题:中国历史有多久,从哪里开始?

大家都知道:那就是“上下五千年”。

在讲述这个问题之前,先重点介绍一下前两年比较火的“良渚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从发现到最终被列为世界遗产,经历了八十多年的时间。

1936年,浙江省西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施昕更在杭州市良渚镇发现良渚遗址。1959年,考古学家夏鼐将良渚地区的相关遗址命名为“良渚文化”。在此六十年之后,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遗址被列为世界遗产,对于中国历史学界是一件非常值得庆贺的大事。

良渚文化的代表——玉琮

然而对于普通大众而言,除了觉得良渚文化古老、时间很久远之外,并没有特别的感觉。鲜知君本人作为在杭州生活多年的人,最初也并不是那么在意。

如果要用一句话说明良渚文化的重要意义,那就是:良渚文化印证了中华文明的“上下五千年”。

————————

中国史前文明时代

在良渚文化之前,中国最早可追溯的史前文明遗址,是河南的“二里头文化”,位于河南洛阳附近。

二里头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的遗址。基于夏朝,中国人自称“华夏儿女”。

从夏朝开始,中华文明有了正式的记录。此后中华文明不断延续到今天,其中有明确记录的朝代和所处的年代基本如下:

夏朝,开始于约公元前2070年,结束于约公元前1600年;

商朝,开始于约公元前1600年,结束于公元前1046年;

周朝(西周),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结束于公元前770年周幽王被入侵的戎狄杀掉。

此后,周平王将都城从陕西西安附近,迁到位于中原地区的河南洛阳附近。

历史进入东周时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春秋战国时代”,才有比较连贯详实的历史记录。

如果从夏朝算起,中国历史的最前端只能到公元前2070年左右,距今只有4000年,跟“上下五千年”相比,还差一千年。

这一千年,在中华文化之中就是上古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

—————————

上古神话与三皇五帝

关于“三皇五帝”,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比较主流的观点大概是这样。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黄帝、颛顼(读作“专虚”)、帝啻(读作“赤”)、尧、舜;

“三皇”之中,燧人氏的主要贡献是钻木取火,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文明的新纪元。

除此之外,燧人氏的重要贡献在于他的后代,儿子叫做“伏羲”,女儿叫做“女娲”。最常见的传说是伏羲和女娲兄妹结合,从而繁衍出人类。

伏羲氏,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的贡献是创造了文字,将人们带进了文明社会。他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人们渔猎,使人民进入捕猎时代。

到目前,伏羲氏牢牢占据着“三皇”的C位。

神农氏,主要贡献是“神农尝百草”,开创了治病救人的历史。除此之外,他发明了刀耕火种,带领人民种植粮食,从此人民从采集时代进入种植时代。

除此之外,神农氏还有另外一个大名鼎鼎的名字,就是“炎帝”。加上跟他同时代的“黄帝”,两个人成为“炎黄子孙”的共同始祖。

不过这些更多是上古传说,并不是真实的历史,比如女娲造人、女娲补天这种神话传说。

真正能够追根溯源的始祖只有“黄帝”,好歹人家有名有姓。司马迁在《史记》开篇的《五帝本纪》中的第一句话就是: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记载,“五帝”之中,除了黄帝自己之外的其他四个,也都是黄帝的后代。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存在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

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存在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

帝啻,是黄帝曾孙(但不是颛顼的儿子),是黄帝的四世孙,存在于公元前2300年左右;

尧,是帝啻的孙子,算下来是黄帝的六世孙,存在于公元前 2200年左右;

舜,是颛顼的七世孙,算下来是黄帝的九世孙,存在于公元前2100年左右;

在舜之后,掌管天下的就是治水的大禹。

最终大禹把天下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所以不被认可为“帝”。后世把大禹作为夏朝的开创者,归在夏朝的历史之中。

然而根据《史记·夏本纪》中的记录,大禹的身份是颛顼的孙子,算下来又是黄帝的五世孙。

等等,尧是黄帝的六世孙,舜是黄帝的九世孙,大禹却是黄帝的五世孙……这辈分感觉有问题呀?估计司马迁自己也没搞懂。反正都是上古传说,搞不懂才显得足够神秘。

读到这里,细心的读者们可能会发现了一个问题。

如果抛开“女娲补天”、“钻木取火”、“神农尝百草”之类的上古传说,即使向前推算到有名有姓的黄帝,中华文明的历史也只能向前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距今差不多四千七百多年。

还差三百年,才能说“上下五千年”。这就略显尴尬了,我泱泱中华文明古国,怎么能“勉强”才凑得上五千年文明呢?

良渚文化遗址的发现,让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

根据考古发现,良渚文化遗址的年代为距今5300-4300年,持续时间大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文化。

与此同时,在2016年经专家实地考察确证,杭州良渚古城外围的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坝系统(并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坝),距今已经有5100年至4700年的历史。

这就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

——————

分封天下诸侯

说了这么多,那么上古时代的“三皇五帝”,跟周朝分封诸侯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是分封诸侯的开头。在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后,首先进行分封的就是上古时代帝王的后代。

分封古代帝王的后代,相当于周朝在宣示自己的政权合法性,说明周王朝是从之前的帝王手中合法继承来的。

《史记·周本纪》中记载: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在这里,就出现了五个诸侯国:焦、祝、蓟、陈、杞。

这五个诸侯国中,除了陈国偶尔在春秋时代露个脸、以及杞国依靠“杞人忧天”这个成语被人记住之外,其他三个基本上没什么存在感。

除了五个上古时代帝王的后代,再来梳理一下其他诸侯国的情况。

诸侯国的爵位级别,从高到低分为五个:公、侯、伯、子、男。

如果从爵位级别上说,上古帝王的后代们被分封的五个诸侯国,基本都属于“候”的级别。

那么其他诸侯国,诸如齐国、秦国、楚国分别是什么级别呢,让我们一起往下看。

- 1 -

“公”级诸侯国

首先来看诸侯国中最高级别的“公”。

春秋初期分封的诸侯中有三大“公爵”级诸侯国,也相当于后来的“铁帽子王”。这就是宋国、虢国、虞国。

宋国:商朝后代

在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之后,殷商旧地最初是被封给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让他来继承并管理殷商地区的人民。为了防止武庚造反,周武王还把他的弟弟管叔鲜和蔡叔处封在武庚边上,负责监管。

没多久之后周武王就去世了,周成王年幼继位。此时武庚索性直接联合监视他的管叔和蔡叔一起造反,这在历史上称作“三监之乱”。

本来想趁主少国疑、四方未定的机会造反成功,没想到虽然周成王年少,但辅政的周公旦可不好惹。三监造反被平息,武庚和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

周公旦把殷商旧地重新封给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这就是宋国。由于宋国代表着前一代王朝,因此爵位是最高级别的“公”。

“公”的爵位,可以看做是对前代政权的尊重。

这可以联系到后来的三国时期,无论是汉献帝禅让给曹丕、还是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氏,在那之后他们得到的封号都是“公”。

虞国:周文王二伯的后代

虞国,封给了周文王二伯的后代,以表彰周文王的大伯和二伯主动放弃继承权,把江山让给周文王的父亲的美德。

周文王姬昌,就是周武王姬发的父亲。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叫做季历,在兄弟中排行第三。季历的大哥叫做太伯,二哥叫做仲雍。周文王姬昌的爷爷,就是被称为“周太王”的老爷子。

作为老三的季历,本来是没希望继承江山的。在那个时候,如果按照正常的顺序,江山应该先传给太伯,由于太伯没有子孙,所以江山会传给二哥仲雍。

关于继承的顺序,鲜知君在讲述《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中,以英国王室的继承顺序进行了分析,欢迎有兴趣的朋友点击文末链接阅读。

然而一方面,由于老三季历比较贤能,另一方面,季历有个贤能如同圣人般的儿子,也就是周文王姬昌。于是老爷子周太王便打算把江山传给老三季历,然后再传给孙子姬昌。

大哥太伯和二哥仲雍,在了解老爷子的心思之后,主动让出继承权,主动跑到南方蛮夷之地去建立了吴国,并且“文身断发”,彻底放弃自己的继承权。

不管是不是后来编的故事,反正结果就是周武王在建立周朝之后,觉得父亲周文王能继承江山,还是要感谢大伯和二伯能够主动放弃继承权。

由于太伯没有子孙,于是周武王把仲雍的后人封在了虞国,并且级别为最高的“公”。

除了虞国之外,大伯和二伯的另一部分后代,就是春秋后期在江湖上呼风唤雨的吴国。

司马迁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对太伯和仲雍放弃继承权,让位给季历的过程进行了具体介绍。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

这就是为什么在《史记》里记载春秋时代的“十二世家”之中,记录吴国历史的《吴太伯世家》排在第一位。即使是对于功劳第一大的姜子牙,记录齐国历史的《齐太公世家》也只能屈居第二。

春秋十二世家,指的是春秋时代十二个主要诸侯国的故事。这十二个诸侯国的排序分别为:吴国、齐国、鲁国、燕国、蔡国、陈国/杞国、卫国、宋国、晋国、楚国、越国、郑国。

虢国:周文王的弟弟

虢国,被分封给周文王的两个弟弟:二弟虢仲,三弟虢叔。因此虢国也分为两个:东虢国和西虢国。

周武王给自己的叔叔封个公爵,算是讲究了一下老幼尊卑。

话说回来,“公爵”这个爵位看起来貌似很拉风,然而并没有什么用。

在周朝早期,江湖还讲究礼节之时,公爵还可以被高看一眼。到了春秋时代,连天子都没什么人理会了,公爵也就只剩下一个名号而已。

正所谓“春秋无大义,强者定章程“,爵位不重要,实力才是王道。

宋国,由于地方比较大,实力一直不算弱,且经常能够搞出点事情,因此一直出现在春秋历史舞台上。

至于虞国和虢国,命运就比较悲惨。“假途灭虢”这个成语,讲的就是晋献公向虞国借道,灭掉虢国,然后在回程的路上顺手灭掉虞国。

晋国作为一个侯爵国,就这么一下子灭掉了两个公爵国。

- 2 -

“侯”级诸侯国

“侯”级诸侯国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齐国、晋国、鲁国、燕国、卫国、蔡国等,主要分封对象是功臣与兄弟。

1、武王伐纣的功臣:齐国、燕国

《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周文王分封诸侯。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

姜子牙是首功之臣,封到齐国。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封到鲁国。召公奭(读作“式”),是周文王及周武王的同宗,被封到燕国。

周公旦的身份最为特殊,他既是大功臣,又是周武王的兄弟。

2、周武王的兄弟:鲁国、蔡国、卫国等

与周武王同父同母的兄弟,总共就有十个。《史记·鲁周公世家》之中,对于周武王的兄弟有详细的记录: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在西周建立之后,周武王便分封兄弟为各路诸侯。

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於是封叔鲜於管,封叔度於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封叔旦於鲁而相周,为周公。封叔振铎於曹,封叔武於成,封叔处於霍。康叔封、冉季载皆少,未得封。

在平定“三监之乱”之后,摄政的周公旦将殷商之地拆分,其中将康叔封到卫国,将季载封为冉国。

3、周成王的兄弟:晋国

晋国的首任国君是周武王的小儿子叔虞,也就是周成王的弟弟。

- 3 -

“伯“级诸侯国

“伯”级诸侯国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郑国、秦国。

郑国受封的时间是西周的末期。郑国的第一代君主是郑桓公,也就是“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爷爷。郑桓公的身份,是西周倒数第二位天子周宣王的弟弟。

在春秋时代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之中,最后一个获封的是秦国。

秦国的地盘就在西周的都城附近。随着周平王将都城东迁至中原地区,秦国成为独立的诸侯国。最开始秦国的爵位是子爵,但由于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升为伯爵。

- 4 -

“子“级诸侯国

“子”级诸侯国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楚国、吴国、越国。

楚国最初被封只是个子爵,而且被分封到当时是荒蛮之地的南方,于是一直觉得不爽。后来随着楚国地盘的扩张,实力越来越强。

楚武王熊通想让周天子提升自己的爵位,却遭到拒绝,于是干脆自尊为“王”。然而在《左传》之中,对于楚国国君的称呼一直是“楚子”。

和楚国一样,吴国和越国地处江苏和浙江地区,在春秋时代也属于蛮荒之地。

关于吴国,一直到春秋末期的吴王寿梦,也就是吴王阖闾的父亲才开始有正式记录。越国也是一直到越王允常,也就是越王勾践的父亲,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春秋末期,随着中原大国的衰落,吴国和越国先后崛起,吴国先后打败楚国、齐国等强国,与晋国会盟,被尊为天下霸主。越王勾践在灭亡吴国之后,成为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位霸主。

- 5 -

“男“级诸侯国

“男”级诸侯国中,到目前能查得到明确证据的,只有许国一个。

许国的所在地,就是如今的河南许昌。许国的第一任国君许文叔,据说是姜子牙的后人,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担任司法典刑官,后被封为诸侯。

“天子致伯”

除了“公、侯、伯、子、男”之外,我们接下来说说另外两种关于“公”和“伯”的称呼。

第一种,就是“春秋五霸”里面的称呼,比如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乃至后续称霸的吴王阖闾、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等。

这些称呼是对历史人物的尊称,类似于孔子在《春秋》中称呼鲁国国君为“公”。其实按照上面的介绍,鲁国国君的爵位是“候”。

第二种,是一个术语,叫做“天子致伯”或“天子称伯”,就是天子称呼一声“伯”。

“春秋五霸”之中,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都享受过这种待遇。不过“天子致伯”可不是周天子称呼他们为“大伯”,也不是伯爵,而是“霸”的意思,是对诸侯国君的一种褒奖。

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堪称尊王攘夷第一人,被天子赐肉并称伯;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向周天子献上俘虏,被天子称伯;秦穆公向西征伐,独霸西戎,平定西陲,被天子称伯。

能够被“天子致伯”,这个事情那是相当拉风。

秦穆公被“天子致伯”这事,被秦国一直吹了三百年。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孝公高挂招贤榜,上面写的就是秦穆公当年征服西戎、被天子称伯的事。

1.《常易说历史 杂谈 :分封诸侯的那些事儿》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常易说历史 杂谈 :分封诸侯的那些事儿》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77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