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人们经常称呼我国为“Китай”,这个俄语单词翻译过来是“契丹”的意思,然而,为什么俄罗斯称呼中国为契丹呢?契丹只是我国历史上曾经建立过政权的一个少数民族,然而它却在国外保有较深的印象,除了当时契丹所建立的辽国国力强大、与境外交流频繁外,其实还有别的原因。

契丹族自诞生起,就与他族交流频繁。他们不仅与中原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还与境外有关联,因此当境外的人见到穿中原服饰、说汉语的契丹人时,误以为契丹是整个中国,于是将契丹人称为中国人。那么,契丹与中原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契丹族政治中具有民族色彩的一笔是“因俗而治”和“胡汉一体”,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因俗而治”是指根据民族风俗、文化来治理(百姓),而“胡汉一体”则是指将契丹文化与汉文化融为一体。在这样的思想下,契丹建立辽国后,“一元两制”制度便应运而生。它在历史的潮流中引导了积极的风向,为之后少数民族的统治(尤其是大清)开辟了先河。

如果观察契丹族历史地理位置和分布情况,大概就能够知悉他们为何如此重视文化融合了。契丹族源自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在这两条河流的旁,诞生过许多民族,他们依河流而建,与周围的民族交流非常频繁。契丹人虽然以放牧为生,但是与周围汉族人交流后,渐渐学会了耕地,于是转变为农、牧相交的生存方式,并一直与汉人有密切的联系,这便是民族文化相融合的最好印证。

在契丹内部,曾有大大小小许多的部落,他们基本都推崇这样的管理方式。每个部落的首领“可汗”都是由选举产生,他们任用贤德、能够服众的首领,这种推举方式倒是与汉政权的世袭制度有所不同。然而,在契丹内部一位首领的崛起后,选举制被逐渐淘汰,转变为汉人的世袭制度。

这位首领便是耶律阿保机。耶律阿保机十分崇尚汉文化,且渴望能够将自己的首领之位通过家族血统来传递。他上位后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建立大契丹国,一件便是将“可汗”转变为“皇帝”。这不只是一个称呼的转便,更多的是将少数民族原先的部落制度变为国家制度。

不过,因俗而治真正实现是在辽国时期。936年,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耶律德光。燕云十六州境内全都是汉民,从始至终实行汉制。虽然燕云十六州名义上属于耶律德光,但是各州都没有达到完全的统一。这就造成了尴尬的局面,谁也不服从谁。

直到947年耶律德光把石敬瑭打败,收服了后晋势力并建立辽国,此事才平息。但是两地民族无法做到融合,一直是令辽太宗头疼的难题。辽世宗耶律阮便解决了这个难题,他学习汉三省六部的官职制度后,决定将契丹、汉官职分立,形成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在王宫中,契丹族的官员在北面的宫殿办公,而汉族的官员在南面办公——这便是一元两制。不过,一元两制中最重要的仍旧是“一元”,为了控制国家政权掌握在契丹人手中,汉官职是没有契丹官职等级高的,且国家要务都是由契丹官员承办。

虽然南北官分立似乎给民族融合带来阻碍,不过这项制度并不像想象中的僵硬。辽统治者不仅分立两族制度,因俗而治,而且善于吸收汉族制度中的优点并加入辽制度中,比如枢密院的创立,就是仿制了唐朝的枢密制度。

辽国的政治制度颇具特色,巧妙地将胡汉结合,使得民族融合加深。不仅是辽国,在金、西夏乃至后来的大清,我们都能从中找到民族文化相融的影子,比如大清中的木兰秋狝,就是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加强各民族交流而设立的活动。民族融合并不是简单的一元化,而是互惠互利,在民族间的学习交流中成长。各个民族百花齐放,才能为国家带来更美好的春天。

包括辽在内的少数民族政权,其实都有其发展的特点,他们在中国的历史中也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他们同为少数民族,其发展呈现相似的趋势和特点,但是各自又有着不同的特征。如果对这些少数民族的政权感兴趣,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购买《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1.《琅琊讲武堂 为何越来越多人喜欢辽国南北院制度?看完其制度特点,你也会敬佩》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琅琊讲武堂 为何越来越多人喜欢辽国南北院制度?看完其制度特点,你也会敬佩》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77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