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将杨业决定,要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自己对大宋帝国的忠诚。
这是北宋雍熙三年(986 年),为了报七年前高粱河之战惨败给辽国(契丹)的耻辱,同时也是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一年,宋太宗卷土重来,再次北伐辽国。
于是,宋太宗派遣三路大军北上,其中东路作为主力军,由大将曹彬、崔彦进率领十万大军,从雄州(今河北雄县)出发北攻幽州;
中路由大将田重进统率,出飞狐(今河北涞源)取蔚州(今河北蔚县);
西路则由大将潘美、杨业统率,出雁门关攻取云州(今山西大同)。
战役初始,中路军和西路军均进展顺利,一路攻城略地,但没想到的是,由北宋开国名将曹彬率领的十万主力军东路军,却被契丹大军切断粮道,在撤退过程中遭遇惨败。
无奈下,宋太宗赵光义只得下令西路军和中路军各自撤退。鉴于西路军此次北伐攻下了云、寰、应、朔四州,为了削弱敌人兵员和实力,于是赵光义下令西路军主将潘美和副将杨业,务必要将云、寰、应、朔四州百姓迁徙进入内地。
几万大军南撤,还要护送四州百姓,而在华北平原之上,北宋的步兵本来就机动性不足,如果契丹骑兵全力进攻,西路军自顾尚且不暇、更遑论掩护百姓南撤,于是,副将杨业提出,应该设伏攻击契丹,否则直面对抗无法抵挡契丹人的铁骑。
但宋太宗派来的监军王侁[shēn]和刘文裕却不同意。
没什么战争经验的王侁故意激将杨业说,“将军你作为北汉的降将,如今带领几万精兵北伐,却畏葸不前,你不是被契丹人称为‘杨无敌’吗?如今面对敌军却犹豫不前,你难道心怀二意?”
此前,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率军攻灭北汉,原本效力北汉的大将刘继业一直抵抗到了最后一刻,一直到北汉国君被俘虏后才迫不得已投降北宋,由于受到赵光义器重,因此本姓杨的刘继业被赐改回原姓,更名为杨业。
此后,杨业改而率领北宋军队在北方边境对抗契丹,并在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雁门关之战中大破契丹,杀死辽国驸马侍中萧咄李,活捉辽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此后六年间(980-986年),杨业一直镇守在北方宋辽边境前线,使得契丹人闻风丧胆。
作为北宋抵御契丹的前线大将,杨业虽然老来归顺,但却忠心耿耿。
但是眼下,宋太宗派来的监军王侁却怀疑杨业作为北汉投降将领的忠诚。
杨业别无选择,只能请求监军王侁和主将潘美在后方设伏,以在关键时刻联合进攻辽军。
自知此去凶险,杨业特地在临行前对主将潘美说,“我作为北汉的降将,却承蒙官家(宋太宗)厚爱、授以西路军副将要职,我自知在平原作战,以我军步兵对抗契丹骑兵尤为不利,但为了自证忠诚,我愿意死命出战。为了避免全军覆没,也请将军在后方设伏,我们将把敌军引到埋伏圈,以争取胜利。否则,我所率领的部队必将全军覆没。”
监军王侁和主将潘美“答应”了杨业的请求。
战斗开始后,面对契丹骑兵的冲击,杨业率军且战且退,但当他进入预定的埋伏圈陈家谷后才发现,阵地里根本没有后援,监军王侁和主将潘美竟然偷偷开溜了。
杨业仰天长啸,只得率领残军与辽军展开最后决斗,他本人在生命最后时刻,还亲自斩杀了几十名契丹士兵,最终才因严重受伤被俘。
面对辽军统帅的劝降,杨业直接拒绝说,“陛下(宋太宗)待我丰厚,我虽然是被胁迫出战以致兵败,但我已无脸面再苟且偷生。”
于是,这位受伤被俘的老英雄选择了绝食三天,殉难而亡。
而在杨业绝食去世之前,他的长子杨延玉已经在战斗中牺牲殉国。
最终,不同于小说中的杨业头触李陵碑自尽等情节,在真实的历史中,这位铁骨铮铮的老英雄,选择了用一种决绝的方式告别人间。
此后一千年间,他和他的子孙数代人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故事,被无数小说和故事不断改编,人们开始世世代代传颂一个武将世家的故事:
杨家将。
▲剧照:忠烈杨家将。2
以杨业为代表的杨家将,其祖籍是唐宋两代的麟州(今陕西神木)。麟州东临黄河,与山西隔河相望,北近内蒙古和河套平原、南连关中,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由于面处“四战之地”,因此麟州百姓普遍习武、“重死轻生”。杨业的父亲杨弘信(又叫杨信)就是麟州当地的豪强,拥有自己的亲兵部队,其“保障边城,屡著功绩。”
杨信有两个儿子:其中长子杨重贵,次子杨重勋。
麟州毗邻山西,鉴于麟州地小势弱,于是杨信将自己的长子杨重贵送到毗邻的山西军阀刘崇军队中作为人质,以换取刘崇对麟州的保护。
杨重贵到达刘崇的驻地太原后,后来被刘崇收为养子,改名刘继业(即后来的杨继业、杨业)。
刘崇是后汉皇帝刘知远的弟弟,刘知远在公元947年建立后汉后不久就去世,到了950年,后汉大将郭威在首都汴州(开封)起兵作乱、攻灭后汉建立了后周,不甘投降后周的刘崇于是在太原自立称帝,建立了北汉。
作为五代十国中“十国”的最后一个政权,北汉从建国开始就仅仅占有今天山西省中部和北部、国小民弱,但在刘继业(杨业)等大将的辅佐下,北汉仍然与北周和北周后继的北宋持续对抗了整整28年,一直到979年,北汉才被北伐的北宋大军攻灭。
公元979年,北宋大军在猛攻两个月后终于攻破太原城,并俘虏了当时的北汉皇帝刘继元(刘崇外孙),刘继元投降时,刘继业(杨业)当时还率领着残军在太原城内继续抵抗宋军,一直到接到刘继元下令投降的命令后,刘继业(杨业)才痛哭失声放下武器。
获悉北汉大将刘继业终于投降后,宋太宗赵光义喜出望外,于是赐令刘继业改回本姓杨,并赐名杨业。至此,在历经多重曲折后,杨业转而投宋,并开始率领宋军抵御北方契丹(辽国)。
中国历史在唐代以前,中原帝国面对的外来威胁,主要来自于西北地区,例如汉代的匈奴、隋唐时期的突厥等,但是以隋唐时期为转折点,当时,来自东北方向的高句丽、契丹等游牧民族不断崛起。唐朝中期安史之乱以后,出现了藩镇割据,北方各路军阀你争我夺,以致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契丹趁乱南下攻占了幽州、云州等十六州地区,继而经常长驱南下华北平原,威胁到中原帝国的生存。
北方契丹频繁南侵烧杀掳掠,而继承汉唐王朝遗风,来自西北边境麟州杨氏的杨业家族,也在四战之地中,以汉唐时期遗留的义勇血性,开始了保家卫国的征战历程。
杨业自从979年投降北宋后,此后一直为北宋镇守北方边疆,并在次年(980年)的雁门关之战中大破辽军,使得契丹人惊呼他是“杨无敌”,于是,从979年到986年,杨业一直镇守代州边疆,使得契丹不敢犯境南下。
但是宋太宗雍熙三年(986 年)的北伐,由于监军王侁和主将潘美的逼迫与出卖,杨业所部最终全军覆没、杨业也在被俘后绝食殉国。
杨业殉国的消息传到汴京(开封)后,宋太宗震怒,将监军王侁、刘文裕免官罢职流放,主将潘美则连降三级。
为了表彰杨家,宋太宗还下令对杨业的儿子们进行封赏。据史料记载,杨业共有7个儿子,其中长子杨延玉在陈家谷一战中牺牲殉国,剩余6个儿子中,则以杨延昭子承父业、战绩最为突出。
在小说和评书传说中,杨业七个儿子个个武艺高强,其中几个儿子甚至力战殉国,但在真实历史中,真正在陈家谷一战中殉国的,仅有杨业的长子杨延玉。
父亲杨业和长兄杨延玉牺牲后,作为杨业的二子,杨延昭(原名杨延朗,小说中称为杨六郎,其实真实排序是第二)子承父业,开始镇守东北抵抗契丹。
就在杨业殉国的雍煕北伐中,杨延昭曾经跟随父亲杨业和兄长杨延玉一同北伐,在攻占朔州的战斗中,杨延昭手臂中箭,箭头射穿了血肉,杨延昭竟然当场拔掉长箭,继续指挥攻城,其血性如此。
父亲杨业殉国后,杨延昭辗转于北方抗辽前线。到了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辽国实际摄政者萧太后再次挥兵南下,先行攻打宋辽边境的小城遂城。
遂城,位处今天河北保定徐水地区,为了护卫这个边境小城,杨延昭召集全城青壮年,动员他们全员守城抵抗,在杨延昭指挥下,辽国数万大军围攻多日,竟然久攻不下,就在危急时刻,恰好当时气温锐降,杨延昭于是紧急指挥全城军民往城墙外侧浇水,当晚,遂城城墙阵地上结成了厚厚的冰层,契丹人在天寒地冻的寒冰下无法攀登攻城,只好悻悻撤军另攻他城。
遂城保卫战的成功,使得宋真宗非常激动,在召见杨延昭时,宋真宗特地当着群臣表扬杨延昭说:“此即杨延朗(杨延昭)也,延朗父(杨)业为前朝名将,延朗治兵护塞,复有父风,深可嘉也。”
遂城保卫战后,杨延昭又与名将杨嗣等人合作,在西山地区大败辽军,保卫了宋朝边境。
但辽国依然野心勃勃,到了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以20万骑兵再次大举南侵,并从河北的宋辽边境一直攻打到澶州(今河南濮阳),直接威胁到了宋朝首都开封的安危。
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无奈下只好亲临澶州前线鼓励作战,宋军于是在澶州城下与辽军展开决战,并射杀了辽军主帅萧挞览,大挫了辽军锐气。
为了协助宋军出击、缓解澶州前线压力,身处最前线、驻扎在保州(今河北保定)宋辽边境的杨延昭又主动出击进攻辽国,并进入辽国边境攻占了古城(位处今河北保定北部)。
当时,辽军从北方南下、绕开河北等地名城、选择南下直接攻击河南等地,本意是想直捣黄龙,直接攻击北宋首都汴京(开封),但没想到却在汴京附近的澶州受阻,不仅主将萧挞览被杀,而且杨延昭等北宋将领还围魏救赵、主动攻入辽国境内,面对这种前线受阻、后方不稳的局势,辽国不得不与北宋展开议和,最终,宋辽双方在1005年达成了澶渊之盟,从而为宋辽两国赢得了此后长达百年的大体和平局面。
后人在讨论澶渊之盟时,普遍都赞扬寇准的决绝和血性,但是澶州保卫战的胜利,其背后也有着杨延昭等人围魏救赵的卓越功勋。
▲剧照:悲情杨业。3
宋辽达成澶渊之盟后,此后杨延昭又长期驻守在当时称为河北三关之一的“高阳关”前线,一直到他57岁时去世(958-1014年)。
杨业,杨延玉、杨延昭父子两代死战卫国,但麟州杨氏、杨家将的故事并未结束。
杨延昭死后,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继续子承父业,坚守在保家卫国前线。
在小说和戏曲故事中,杨延昭有个儿子叫杨宗保,杨宗保又有个儿子叫杨文广。但这只是传说,真实历史中,杨宗保并不存在,而杨文广,才是杨延昭真正的儿子。
杨延昭去世时,杨文广年仅16岁。
随着宋辽双方澶渊之盟的达成,宋辽边境开始稳定下来,而西北边境日益崛起的西夏,则成了大宋帝国日益迫切的威胁。
1038年,党项族李元昊正式称帝建立西夏,随后,李元昊率军相继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战斗中击败宋军,一直到1044年,宋夏双方才达成协议停战。
当时,名臣范仲淹一度在宋夏前线主持战事,后来又被宋仁宗召往汴京(开封)主持庆历新政改革,但庆历新政仅仅持续两年(1043-1045年),就在反对派攻击下被迫停止,范仲淹无奈下再次回到宋夏前线。
范仲淹回到西北前线的1045年,当时杨文广(999-1074年)已经47岁了,范仲淹则是57岁(989-1052年)。
范仲淹慧眼识英才,此前,他曾经在宋夏战争中发现一位作战勇敢的年轻人狄青(1008-1057年),于是特别召见狄青,并鞭策狄青要读书学习、文武并进,在范仲淹的激励下,狄青后来不断成长,官至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成为北宋一代名将。
重回宋夏前线后,范仲淹又听说杨业、杨延昭有个子孙杨文广当时也在宋夏前线,于是范仲淹又特地让人找来杨文广,并鼓励他要继承先辈遗志、精忠报国。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盘踞广西的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兴兵作乱,并攻占了广西、广东和贵州等多个地区,宋朝派出军队围剿,没想到却被侬智高打败,无奈下,宋仁宗只得派出名将狄青前往平叛。
当时,杨业的孙子杨文广以低级军官的身份,也跟随狄青参与了这次南征。最终,狄青率军平定叛乱,杨文广则立下军功,在广西担任地方官长达十年之久。
到了晚年时,杨文广又奉命调往陕西和甘肃一带的宋夏战争前线,在秦州(今甘肃天水)驻防时,杨文广曾经率军攻破西夏军,有人问杨文广为何能够取胜,杨文广回答说,我先派兵抢占了有利地形,“先人有夺人之气。”
后来,杨文广又被调派到宋辽前线,担任定州路副都总管、兼侍卫步军都虞候。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当时辽国试图进一步侵占宋朝国土,柔软的宋朝在谈判后,又割让了“七百里地”给予辽国,听闻消息后,当时已经76岁高龄的杨文广义愤填膺,主动制定了作战方案进呈宋神宗,表示不惜与辽国一战,也绝不割让领土。
但宋神宗并未听取杨文广的意见,当年(1074年)十一月,转战一生的杨文广最终病逝于河北宋辽对峙前线。
杨文广死后,杨业的直系子孙日益没落,逐渐沉沦为下级军官,到了北宋末期的宋徽宗初年,杨家将完全衰落下去。
▲真实历史中,并不存在杨门女将。4
而作为另外一支鲜少人知的杨家将支系,杨业的弟弟杨重勋有个孙子叫杨琪,有鉴于北宋一代重文抑武,杨琪最终从武将奋斗转型成了文官,并任官至光禄大夫,官阶为从二品。
杨琪与同族兄弟的杨文广,以及名将狄青都是同时代人,他的弃武从文,也与北宋的政治背景息息相关。
北宋自从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后,就一直对军人采取严密监管态势,北宋初期,赵匡胤先是“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各位大将的兵权;到了宋太宗时期,又开始大兴文治,广泛科举取士,以笼络知识分子人心。
在北宋皇帝们看来,读书人没有兵权,通过科举制获得晋升后,对于北宋帝国更是忠心耿耿,因此,北宋的崇文抑武国策不断加固,对武将的蔑视和提防也日益加深。
面对皇权的猜疑、文官集团的集体攻击,看到武将为官的艰难后,杨家将的后人们,也慢慢读出了北宋政治的核心,后来,杨业的侄孙杨琪曾经有一次感慨道:
“吾本武人,岂足以知士大夫哉。”
意思是说,作为被文官集团集体排斥的武将,他根本无法读懂文官的心思,又或者是,他只能装作不懂文官集团的心思。
1050年,杨琪病逝于淮南。
杨琪去世前,杨琪的儿子杨畋[tián]继承父志,终于从武将世家转型考中进士,挤进了文官集团的阵营。此后,杨畋曾经受命镇压南方的瑶族叛乱,到了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侬智高在广西起兵叛乱,杨畋受命前往平叛,结果被侬智高击败。
宋仁宗百般无奈,于是派出名将狄青前往平叛,当时,杨畋的族叔杨文广也以低级军官的身份跟随狄青参战,最终,狄青在1053年一举击败侬智高,平定了南方。
由于屡立功勋,于是狄青被宋仁宗提拔为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这使得文官集团非常不满,并开始交相攻击狄青,有的文官甚至上书宋仁宗说,狄青从底层士兵起家,在军队中威望很高,一定要小心提防,有人则干脆编造出各种谣言,一会说狄青家的狗长出了角,一会说狄青的府邸晚上还会发光、貌似有天子之气等乱七八糟的话来诋毁狄青。
在种种谣言和文官集团的集体抵制下,北宋难得一遇的名将狄青最终被免去枢密使要职,改而被贬黜到地方任职,不久,狄青在文官集团的集体攻击下惶恐去世,年仅49岁。
作为杨家将的后人,杨畋尽管打仗不行,但从他的父亲杨琪开始,却参透了北宋崇文抑武的政治本质,从某种程度来说,正是这种政治本质,导致了杨家将的衰落,和杨家将后人弃武从文的结局。
尽管在武功上不能再对国家有所贡献,但杨畋作为文官却非常尽职,他曾经与名臣司马光同为谏官,经常犯颜直谏。嘉祐四年(1059年),宋仁宗想给外戚李珣和刘永年两人升官,叫杨畋起草文件,没想到杨畋直接回绝说:
“武将郭进等人守卫山西前线,与辽国抗衡十几年都没升官。如今李珣、刘永年两个人没有尺寸之功,反而要升官,就因为他们是外戚?”
一生老好人的宋仁宗没有办法,只能作罢。
最终,就在族叔杨文广仍然奋战于边疆前线时,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杨畋病逝,享年56岁(1007-1062年)。
杨畋生前为官清廉,死后家境贫寒,为了表彰他的贡献,宋仁宗特地让人赠送给杨畋的家属一柄御书的纸扇,和二百两黄金。
根据史料记载,后来,杨畋的儿子杨祖仁也以科举入仕,“莅官不苟,累升为大夫”。
至此,抛开小说和演义,杨家将的后人,也逐渐消失于北宋的历史风云之中。
5
到了靖康二年(1127年),攻破汴京(开封)的金人将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以及赵宋皇族、王公大臣、后宫妃嫔、百姓男女等十几万人掳掠北上,北宋至此灭亡,是为靖康之变。
面对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从南宋开始,翘首企盼北伐恢复的朝野民间,开始不断撰写小说和戏剧作品,广泛宣传保家卫国的杨家将,并衍生出杨令公(杨业)撞李陵碑自尽、杨门女将、四郎探母等小说和戏剧故事。
进入民国,由于中国面临四分五裂和帝国主义瓜分危机,有关杨家将的故事更是走向巅峰,“虽妇人孺子,无不知有老令公、佘太君、杨六郎者。”
尽管到了后世,很多人已经将杨家将的真实历史和小说演义混为一谈,莫能分出真伪,但杨家将在北宋一代抗击契丹和西夏、祖孙数代保家卫国的忠烈故事,在此后900多年间,一直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和爱国儿女们,为祖国不懈奋斗。
但回顾杨家将的家族历史,让人感慨万分的是,这个承继汉唐遗风、武烈果敢的家族,在宋代之后,也基本成了绝唱。
有宋一代,北宋时有《杨家将》《呼家将》《折家将》《种家将》,南宋时有岳家军,但几乎无一例外,在崇文抑武的宋代,这些武将家族最后几乎都是以悲剧告终。
事实证明,在皇权的抑制和打压下,在文官集团的集体围攻下,此后,中华民族早先的血脉中涌动的血性、勇敢,逐渐被雅致、温婉的文官文化所掩饰覆盖和侵蚀消弭,在自宋代以后崇文抑武、信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氛围下,杨家将所象征的家族血性,逐渐被消磨了,以致连杨家将的后人,都不得不弃武从文,以寻求进入宋代朝政的高层,避免被排斥在政治顶级圈子之外。
即使到了晚清,在晚清四大名臣中,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三人都是进士出身,左宗棠也是举人出身,他们都是误打误撞,才进入了湘军、淮军等军事领域,张之洞也是因为科举出身、从文官转型为地方督抚,才得以参与军政事务。
晚清覆灭、民国建立后,由于时代危亡,军事武功才再次崛起成为中华民族在那个特定时期的主流,但是从本质来说,一旦进入和平时代,文治又必然复兴,但文治之外,武功也不可偏废,因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从这个意义来说,杨家将的家族象征意义如此深刻,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穿越近千年时空,他们都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一个想要走向未来的民族,文治与武功始终不可偏废其一,在一个家族和民族的灵魂底质上,我们始终应该牢牢传承血性、勇敢、忠贞、爱国等品质,或许,这也是杨家将能够被传颂千古,背后所隐藏的奥秘吧。
致敬,血性杨家将!
参考文献:
杨凡:《论杨家将演变的文化底蕴及现实意义》,《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伏涤修:《杨家将戏曲中民族关系的嬗变》,《民族文学研究》2019年第5期
1.《最爱历史 这一大家子,都是中国真男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最爱历史 这一大家子,都是中国真男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4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