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网上出现了很多污蔑鲁迅和郭沫若的言论,尤其是郭沫若,简直被黑得一无是处。
很多无耻之徒为了抹黑郭沫若,造了很多谣。
其中,有一个著名的谣言就是鲁迅先生曾说:
“远看一条狗,近看是郭沫若!”。
其实,这句谣言的最早版本是:
“远看是条狗,近看是条东洋狗,走近一看是郭沫若先生。”
甭管怎么说,意思都是鲁迅骂郭沫若是狗。
问题是鲁迅真的说过这话吗?他真的这么骂过郭沫若吗?
01、弃医从文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光绪七年(1881年)出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鲁迅从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毕业。
3月,与厉绥之、钱均夫一同赴日本公费留学,入日本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为日语学习速成班)求学
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鲁迅于弘文学院结业,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求学。
鲁迅开始了求医生涯,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他的父亲就是被庸医给耽误了治疗。
因此,那时候鲁迅的理想很简单,鲁迅曾说:
“我的梦想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就是学医有成之后,回国救助更多像他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月,鲁迅在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他赫然发现,一个日本士兵在枪毙一个中国同胞,而其他国人却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没有一个感到同情、愤怒。
国人麻木至此,鲁迅深受刺激,深知学医只可强身,却无法唤醒国人精神,于是他毅然决然决定弃医从文。
于是,鲁迅师从章太炎,加入“光复会”,开启了自己的文学救国、思想救国之路。
宣统二年(1910年)8月,鲁迅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
宣统三年(1911年),鲁迅写下了个人的第一篇小说文言小说《怀旧》,一代大文豪就此扬帆起航。
鲁迅年轻照片1918年1月,鲁迅参加《新青年》改组,任编委,成为新文化运动重要的旗手。
同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发表了一篇以鲁迅为笔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一举成名,震惊整个中国文坛!
有意思的是,郭沫若其实也是弃医从文。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出生,比鲁迅小11岁。
1914年1月,郭沫若在大哥郭开文的资助下赴日本留学;同年秋天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第三部医科预备班。
1915年,进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1918年,升入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
郭沫若那时候理想也很简单,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做一个跑道医生,背着药囊,走遍全国的乡村,专门替贫苦的百姓作义务的治疗”。
不过,其实郭沫若缺乏学医的热情,他更喜欢从事文学创作。
当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爆发后,彻底点燃了他的创作热情。
1923年,郭沫若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毕业后,竟然放弃了苦读9年之久的学医之路,毅然决然的走上了弃医从文之路。
其实,在他学医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进行文学创作。
1919年夏天,郭沫若就与留日同学响应五四运动,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并创作小说《牧羊哀话》、诗歌《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
这些作品发表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引起中国诗坛关注。
郭沫若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奠基人!
郭沫若高清修复照02、各有千秋
同样是弃医从文,鲁迅和郭沫若文风大不相同。
鲁迅受外国文学影响很大,尤其喜欢东欧弱小民族的作家、作品和俄罗斯现实批判主义作家,迦尔询、契科夫等人。
在这些外国文学家影响下,鲁迅的作品语言犀利、冷涩精悍、旗帜鲜明、泼辣刺骨、入木三分。
郭沫若和鲁迅一样,也受外国文学影响比较大,不过他喜欢易卜生、惠特曼、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因此郭沫若的作品风格是不拘一格、崇尚自由、热情奔放、挣脱束缚。
虽然两人都向往个性解放,但鲁迅是现实批判主义,而郭沫若则是浪漫自由主义。
这样不同的风格,让这两位大文豪产生了不小的误会和辩论。
1920年,鲁迅发表了短篇小说《头发的故事》,郭沫若看过的第一部中国近代小说就是鲁迅这部作品。
当时,郭沫若是这么评价的:
“我当时很佩服他,觉得他的观察很深刻,笔调很简练,大有自然主义的风味,但同时也觉得他的感触太枯燥,色调暗淡,总有点和自己的趣味相反驳。”
郭沫若这段话,很能说明两人创作风格的不同,为之后两人的骂战埋下伏笔。
1921年6月,郭沫若与成仿吾、郁达夫、田汉,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
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同为创造社三大主将的“大将”,其中郭沫若以诗歌见长,郁达夫以小说著称,成仿吾是文学评论的主将。
郭沫若和鲁迅之间的不快就是成仿吾引起的。
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03、鲁郭之争
1923年,北京新潮社出版发表了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成仿吾在1924年1月的《创造季刊》第二卷第二期上,发表了《的评论》一文。
成仿吾认为,《呐喊》中的《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等,都是“自然主义”的、“浅薄”的、“庸俗”的作品,只有《不周山》,“虽然也还有不能令人满足的地方”,却是表示作者“要进而入纯文艺的宫廷”的“杰作”。
这话一出,捅了马蜂窝了,鲁迅从来都不是一个挨骂不还嘴的人。
他马上写文反击,并且在《呐喊》第二版发表时,鲁迅故意将成仿吾认为的佳作《不周山》给删除。
而后,两人骂战升级,演变成了群战。
1924年,鲁迅在《论照相之类》痛骂道:
“近来则是奋战忿斗,做了许多作品的如创造社诸君子,也不过印过很小的一张三人的合照。”
鲁迅还动气的骂道:
“创造社同人在还未革命的时候,已经将语丝派的几个人看作眼中钉!”
鲁迅鲁迅说的语丝派指的就是以鲁迅、周作人、川岛、刘半农、章衣萍 、林语堂、钱玄同、江绍原等人为核心创办的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的《语丝》周刊。
而三人合照指的就是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
于是,鲁迅和成仿吾的争论演变成两派乱斗。
两派之争,影响了鲁迅和郭沫若的关系。
1927年说起,当时的中国文坛有左翼和右翼之分,鲁迅是“左翼”的领袖性人物。为适应革命发展需要,鲁迅不断吸收左翼文人来加入(1930年,鲁迅在上海组织成立了著名的左联)。
其实,“创造社”也属于左翼文人,刚开始,鲁迅还希望能和“创造社”实现合作,进而促进左翼文学的发展,郭沫若表达了欢迎。
然而,“创造社”的其他成员尤其是成仿吾表达的强烈反对。
鲁迅和郭沫若失去了一个和好的机会,两派乱战升级。
在两派争论中,郭沫若也丧失了理智和应有的中立、客观,亲自加入骂战当中。
1928年,郭沫若通过《文化批判》、《太阳月刊》发表《眼中钉》、《创造十年的发端》等文抨击鲁迅,
“阿Q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再不要专事骸骨的迷恋,而应该把阿Q的形骸与精神一同埋葬掉。”
其中郭沫若以杜荃为笔名在《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一文里骂得最激烈。
郭沫若直接骂鲁迅是“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的反革命”、 “鲁迅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他是一位不得志的法西斯”等等。
鲁迅这人向来是“敬重之不暇,往往给我十刀,我只还一箭”。
成仿吾说他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他就起了个“三闲”的笔名;
郭沫若说他是封建余孽,他就起了个“丰余”笔名。
发表了《醉眼中的朦胧》、《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三闲集·序言》、《我和语丝的始终》等文章,直接反击郭沫若,成仿吾。
鲁迅和郭沫若的“大战”就此开始。
郭沫若骂鲁迅是“衣冠禽兽”,鲁迅则回击称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
1931年,鲁迅在《上海文艺之一瞥》中直言不讳地说道:
创造社的这一战,从表面看来,是胜利的。许多作品,既和当时的自命才子们的心情相合,加以出版者的帮助,势力雄厚起来了。势力一雄厚,就看见大商店如商务印书馆,也有创造社员的译著的出版,——这是说,郭沫若和张资平两位先生的稿件。这以来,据我所记得,是创造社也不再审查商务印书馆出版物的误译之处,来作专论了。这些地方,我想,是也有些才子十流氓式的。
老实说,两派的骂战其实非常无聊,周恩来就曾评价这场争论没有意义,掺杂“许多不必要的误会和无聊的纠葛”(出自1941年11月16日《我要说的话》)。
而郭沫若等人对鲁迅极为不客观、尖酸的抨击引起很多人的不满,就连创造社郁达夫也看不过去,写诗一首,力挺鲁迅。
醉眼朦胧上酒楼,呐喊彷徨两悠悠。群盲竭尽蚍蜉力,不废江河万古流。
郁达夫04、鲁迅辟谣
就是在这样的骂战中,一首“远看是条狗,近看是条东洋狗,走近一看是郭沫若先生”,突然流传开来,还说这是鲁迅借此骂郭沫若是狗。
实际上,鲁迅绝没有这样骂过郭沫若,这样的话完全找不到任何出处。
因为,鲁迅从来都没有看过郭沫若!
这两个大文豪从来都没有见过面。
说来也是奇怪,1927年10月到1928年2月,鲁迅和郭沫若都在上海,而且还有一个共同的日本朋友内山完造,并经常去内山开的内山书屋长坐,可是他们就是咫尺天涯,未曾相见。
相反,鲁迅还为此亲自辟谣。
1926年,鲁迅在写给许广平的信中说道:
“长虹在《狂飙》第五期上尽力攻击,自称见过我不下百回,知道得很清楚,并捏造了许多会话(如说我骂郭沫若之类)。”
1932年,鲁迅还写了一首诗。
文章如土欲何之?翘首东云惹梦思。所恨芳林寥落甚,春兰秋菊不同时。
当时,冯雪峰曾就此诗问鲁迅是什么意思。
鲁迅回答说,
东云,指日本,春兰秋菊不同时,我与郭沫若不是搞不到一起吗,杜荃(即郭沫若)骂我的话,怎能忘记的干干净净。我也曾有过向郭沫若组稿的念头,但终究打消了。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是挺欣赏郭沫若的,认为郭沫若是君子,他和郭沫若是春兰秋菊。
对于两人的争论,鲁迅还有些惋惜、遗憾。
1936年8月,鲁迅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中说:
希望巴金,黄源,胡风诸先生不要学徐懋庸的样。因为这信中有攻击他们的话,就也报答以牙眼,那恰正中了他的诡计。在国难当头的现在,白天里讲些冠冕堂皇的话,暗夜里进行一些离间,挑拨,分裂的勾当的,不就正是这些人么?
……
因此,我很同意郭沫若先生的“国防文艺是广义的爱国主义的文学”和“国防文艺是作家关系间的标帜,不是作品原则上的标帜”的意见……。郭沫若先生远在日本,被侦探监视着,连去信商问也不方便。,
……
例如我和茅盾,郭沫若两位,或相识,或未尝一面,或未冲突,或曾用笔墨相讥,但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然而小报却偏喜欢记些鲁比茅如何,郭对鲁又怎样,好像我们只在争座位,斗法宝。
05、冰释前嫌
当远在东京的郭沫若看到鲁迅先生在病重之际写下的这篇雄文时,郭沫若又感动又愧疚,写下了一篇名文《蒐苗的检阅》。
郭沫若致歉道:
“尤其使我抱歉的是我们未尝一面而时每用笔墨相讥,我们的这样态度的确生了不少恶影响……我自己究竟要比鲁迅先生年青些,加以素不相识,而又相隔很远。对于先生每每妄生揣测,就如这次纠纷吧,我在未读那篇万言书之前,实在没有摩触到先生的真意,读了之后才明白先生实在是一位宽宏大量的人,是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的。
鲁迅和郭沫若之间的误解就此烟消云散。
可惜,这一天来得太晚了。
鲁迅病逝照片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享年55岁。
当郭沫若得知消息后,怀着悲痛之情,当天晚上就写下《民族的杰作》悼念鲁迅。
郭沫若说:
“鲁迅是我们中国民族近代的一个杰作”;“鲁迅的战斗精神与年俱增,至死不衰,这尤其是留给我们的一个很好的榜样!”
而后,他又用日文写了一篇《坠落了一个巨星》缅怀鲁迅。
11月3日,日本留学生在东京为鲁迅先生举行追悼会,郭沫若敬献花圈,题写挽联:
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追悼会上,郭沫若发表演说道:
“中国有句俗话说:三代以下无一人——所谓三代就是夏殷周——现在只有鲁迅先生一人当得起。
从前在中国最伟大的是孔子,他死后,有人曾经这样哀悼他:“呜呼孔子,孔子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以后,又无孔子。呜呼孔子,孔子孔子!”这几句话,我们中国人认为孔子是最伟大,从夏殷周三代后最伟大的人物。但是我们不同!我们希望后人生出许多的鲁迅先生。现在,我把这哀悼的话改为:“呜呼鲁迅,鲁迅鲁迅,鲁迅以前,无一鲁迅!鲁迅以后,无数鲁迅。呜呼鲁迅,鲁迅鲁迅!”
郭沫若结语、
自古文人相轻,鲁迅和郭沫若的争论和骂战,其实都是误会,都是因为对文学见解不同造成的。
在文学救国这点上,他们是相通的,他们同样有着一颗爱国赤子之心。
正如鲁迅在诗中所言,“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在文学救国之路上,鲁迅和郭沫若就是战友,就是兄弟!
那些称鲁迅骂郭沫若的无耻谣言可以休矣!
1.《食堂开讲 远看一条狗,近看是郭沫若?鲁迅:我没说过这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食堂开讲 远看一条狗,近看是郭沫若?鲁迅:我没说过这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5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