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初登大宝,一心想要稳定,而功臣的特点就是善变。
功臣和时局发生矛盾,李隆基召姚崇入朝为相,开始解决一下功臣的问题。
怎么解决功臣的问题呢?怎么处置功臣呢?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就是王琚。
这个人是玄宗在当太子的时候结识的朋友,也是先天政变的功臣。王琚为人诙谐幽默,很得玄宗的喜欢,但是因为他资历太浅,所以在先天政变之后他没有能够当上宰相,而是当了中书侍郎。可是虽然没有当上宰相,但是玄宗每次遇到大事还都要向他请教,而且在生活上也显得特别离不开他。每天一大早玄宗上朝了,王琚肯定也跟着上朝,那么退朝之后,王琚就自然而然的随着玄宗来到了后宫,直到日落西山,玄宗才放王琚回家。王琚跟玄宗在一起也商量政事,但是商量完大事之后还是要陪吃陪玩陪聊天。感情上对王琚很好,那王琚当时和玄宗在一起的时间,比宰相跟玄宗在一起的时间还多,而且大计方面王琚参与的也不少,所以当时人都管王琚叫内宰相。
王琚是玄宗颇为宠幸的一个大臣,也是一个朋友型的功臣。可是到了开元元年11月,也就是姚崇拜相刚刚一个月之后,就有人开始在玄宗面前打王琚的小报道了。说王琚是权谲[jué]纵横之才,可与之定祸难,难与之守太平。意思就是王琚是一个纵横之士,可以共患难但是没有办法共安乐。
当时功臣正是势焰熏天,王琚跟皇帝关系又那么好,能够敢在皇帝面前打王琚小报告的人,其实没有几个,所以这个打小报告的人和姚崇有直接关系或者就是姚崇本人或者也是姚崇派出去的。
那么玄宗听了这个小报告之后,很快就和王琚疏远了,没有过几天就让王琚兼任御史大夫去巡行边疆去了。让他离开中央了,离开权力核心了。
第二个是张说。
张说本来是李隆基在当太子时候的老师,后来也参与过先天政变。李隆基当了皇帝之后就任命他当中书令了,中书令在当时已经改叫紫微令了,就是首席宰相。
这个地位是在姚崇之上,可是我们也要知道,姚崇是带着自己的十条政治纲领来的,是一心想以自己为主导,辅佐玄宗开创大业,现在张说地位在姚崇之上,姚崇觉得自己施展不开。就在玄宗开元元年12月的一天,也就是姚崇拜相两个月之后,有一天玄宗上朝跟大臣们一起处理政事。处理完政事之后当然就退朝了,大臣们就鱼贯而出了,只有姚崇一瘸一拐就落在了后面。那玄宗觉得有必要慰问之下这个老臣,就问他脚怎么了?
姚崇说陛下臣的脚没有毛病,臣的毛病在心里。玄宗一听就赶紧摒退左右。姚崇说两天之前看到宰臣张说偷偷地坐了一辆车到歧王家里面去了。这一句话就把玄宗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这个岐王不是一般人,身份非常敏感,歧王是唐玄宗的四弟,本名叫做李隆范,玄宗叫李隆基吗,两个人都占一个“隆”字,跟皇帝得避讳,所以后来歧王就改名叫李范了。他在先天政变之中也和玄宗一块并肩作战立过大功的,所以既是宗室又是功臣。
这个身份非常不一般,他们此时搞阴谋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
根据史书的记载歧王李范这个人好学攻书,喜欢读书,喜欢写字,所以跟文人关系都很好,而张说又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所以我觉得很有可能歧王和张说就是谈诗论赋去了。另外张说是功臣,歧王也是功臣,而当时功臣的地位已经在逐渐下降之中了,姚崇好像是如日中天的样子,所以要说张说找歧王发发牢骚,这也是可能的事情。反正可能性很多,但是要说搞阴谋恐怕是思之过慎。但是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一句老话说得非常好,叫做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这是一种人生经验,可是张说就在这个问题上出错了,他没有避这个嫌疑跑到歧王家里去了,那么玄宗心里可就不踏实了。马上张说就被贬为相州刺史了。
姚崇就这么略施小计,就坐上了首席宰相这个宝座。
在对待功臣问题上,唐玄宗李隆基虽然没有像刘邦做得那么绝,但还是显示了不小的威力,但是我们也会发现一个问题,在唐玄宗处理功臣的过程中,始终摆脱不了一个人的影子。
第三个是魏知古。
魏知古是为先天政变提供了导火索,所以也是政变功臣。魏知古在开元初年官就当到了黄门监,也就是门下侍中,那和姚崇这个中书令应该是平级的宰相。可是虽然姚崇和魏知古在官职上是平行的,但是他的心里头,姚崇是非常瞧不起魏知古的。因为魏知古出身不好,是小吏出身的,那咱们也知道在唐朝吏比较受歧视,你吏干得再好,混官也很难,所以魏知古虽然很有能力,但是在上升的道路上也是充满着艰辛的,就在他往上爬的过程中,姚崇过去曾经给他帮过忙,是他的恩人。
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教人厚道,说施恩要忘掉,受恩要记好,你对别人有恩最好要忘掉,你要是从别人那领受了恩惠,你最好要长长久久的记住,这是教人学好。可是姚崇和魏知古在道德上都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姚崇对自己有恩于魏知古这件事是念念不忘,所以跟魏知古说话是趾高气扬,而魏知古巴不得早一点忘掉姚崇曾经给他的好处,这样才能和姚崇平起平坐。你看他们两个人该记住地忘掉了,该忘掉的记住了。
这个矛盾在开元二年,因为选官的问题就激化了。唐朝选官一年是选一次的,在长安和洛阳两个地方举行,那当然长安的这个要重要一些,魏知古当时是黄门监,所以他应该主持长安的选举。可是这一年,他就被派到洛阳去了,这个具体原因可能也比较复杂,但是魏知古就一心认为这是姚崇在排挤他。所以对姚崇很不满,可是很不满也得去呀,他就去了。那么正好当时姚崇的两个儿子都在东都洛阳当官呢,这两个小伙子,他们从小就听父亲姚崇整天说我对魏知古有高天厚地之恩啊,这两个人就觉得现在魏知古来了,这多好的机会呀,赶紧往他手里塞几个官吧,就把自己的亲朋好友就介绍到魏知古那里去了,让魏知古把他们安排到官僚队伍中去。那魏知古生气呀,姚崇欺负我不算,他儿子也欺负我。可是生气过后魏知古又觉得计上心来了?何不把这件事报告给皇帝呢,趁势扳倒姚崇算了。
所以从洛阳选官回到长安之后,魏知古就把姚崇的儿子违法乱纪的事情原原本本地汇报给了唐玄宗,那唐玄宗当时也是生气。所以就去找姚崇去了,虽然心里窝着火呢,但是并没有表现出来,还是和颜悦色的像拉家长一般地跟姚崇说。姚崇立刻跟皇帝实话实说,还顺带打了魏知古的小报告。
唐玄宗还真是被他忽悠住了,觉得姚崇是一个忠诚坦白的好人,有错也是小错误,而魏知古那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所以就把魏知古给贬了。姚崇马上说了陛下你千万不要这样做,无论如何是臣的儿子犯错误在先,陛下没有惩罚他们已经是法外开恩,我已经担当不起了,你要是再因为他们的事情贬魏知古的官,那么天下人都会说陛下你偏向我,而不偏向于公理,那对陛下的名是有损害的。那玄宗一听更感动了,姚崇处处替我着想,所以没有过几天还是把魏知古给贬官了。
唐玄宗对待功臣还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把功臣一个一个地从身边赶走了,在玄宗处理功臣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幕后始终活动着姚崇的身影。
姚崇除了有好的一面之外,还有不地道的一面。原来贬谪功臣都和姚崇有直接的关系,作为一步一个脚印走上宰相岗位的姚崇来说,他心里对那些依靠奇谋秘计火箭式窜升的官员是瞧不起的。而且作为一个鹰派宰相,他也不允许任何人和他分享政治权力,所以看见谁挡在他的路上,他肯定是必欲除之而后快。不仅是这三个人,还有一些当时的功臣,比方说刘幽求、钟绍京,那也都是因为姚崇才被贬官或者是安排到闲职上去。姚崇在这里有私心,这是确确实实的事情。
通过玄宗和姚崇的努力,不到两年的时间,唐玄宗时期一些主要的功臣都赋闲回家或者被贬地方了,功臣对于政治造成的威胁基本解除了。
1.《黑洞学堂 姚崇: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做过陷害功臣的事,有不为人知的一面》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黑洞学堂 姚崇: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做过陷害功臣的事,有不为人知的一面》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5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