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雍乾三朝奠定了清朝广阔疆域和绵延二百多年的国祚

在谈及清朝的历史时,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就是所谓的“康乾盛世”,作为历史学家眼中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顶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高效统治,使得清王朝在这一时期对国家疆域的巩固和对社会秩序的稳定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让清王朝入关后国祚得以延续二百七十五年。然而,在这场关乎清王朝国祚的盛世中,雍正改革,作为其中承前启下的关键一环,无疑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康熙晚年在吏治方面多有懈怠

铁腕手段下的雍正改革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作为清王朝入关后的第三任皇帝,在动荡中即位的雍正皇帝,他的雍正改革,或者说雍正新政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九子夺嫡,权力斗争的阴云中。一方面由于康熙晚年推崇修身养性,渐渐懈怠政事,太子胤礽两次被废引发诸皇子激烈的夺嫡之争,朝中大臣亦分为各皇子派系,互相斗争,吏治混乱到极点;另一方面,由于此时中国社会正处封建社会末期,自满清入关以来,满清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一直无法被汉人所接受,满汉矛盾在康熙末年依旧突出,同时国家财政被特权阶级所腐蚀,封建土地兼并开始日益激烈,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和社会危机。

这些因素导致雍正即位后针对康熙年间的吏治和财政情况、以及腐朽社会风气进行了针对性的铁腕改革,采取了如下的改革措施:

摊丁入亩

满清入关后,在税收制度上继承了明朝以来将丁税和田赋统一折合成白银来征收的“一条鞭法”,但是这一制度在经历了明末农民战争和清王朝的统一战争的战乱和人口损失和迁徙后,人丁数和土地所有人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不足以原来的制度征收人丁税和田赋。尤其在清王朝统一全国后,重新编辑户丁人口,征收丁税、田赋过程中,出现了丁税额与现有人丁数严重不符,地主联合贪官污吏弄虚作假,将本应向地主富户征收的丁税转嫁到其他农民头上,丁税摊派不均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激化了阶级矛盾。

针对丁税与田赋征收的弊端,特别是对中央政府不能实际掌握全国丁税收缴的现实,雍正元年,对沿用明朝的税赋制度进行改革,将丁税银均摊到地亩田赋之中,由政府登记造册,在全国推行单一赋税标准的“摊丁入亩”,取消了丁税(人头税)。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税赋分配不均的局面,减轻了少地、无地贫民的负担,避免了地主富户借人口丁税隐藏财富,偷逃赋税的现象,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雍正改革严重损害了士绅阶级的利益

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在雍正的诸多改革新政中以“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最让所有士绅阶级反对,那么以“读书人”为代表的士绅阶级,为什么要极力反对这一政策呢?所谓“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就是废除这些自诩通过科举正途实现阶级跃升的读书人免税的特权,即所有士绅、官员也必须缴纳赋税。

这一改革打破了两千多年来士人、官僚阶级在税收上的特权,尤其是宋明两代以来对科举士大夫的优待政策。通过这一政策的实行,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也避免了明朝中后期以来士大夫官僚阶级通过免税特权逃避赋税,造成国家税收只能向贫民摊派压榨,导致农民负担越重,国家财政越枯竭,最终陷入如明崇祯年间“辽饷、剿饷、练饷”恶行循环的灾难中。

火耗归公实质是中央与地方的一次博弈

火耗归公

火耗归公又称耗羡归公,是指由中央政府统一耗损比例来征收赋税以防止地方官员在征收过程中任意增加比例,以耗损为由,多征钱银。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在征收赋税银的过程中,由于白银大小、成色不同,需要统一熔销成大小相同,成色一致的白银上缴中央政府,而这种熔销过程又会产生白银的损耗,称为“火耗”或“耗羡”。

长久以来,这种损耗都是由地方官吏自行额外加征赋税来补贴,在具体加征过程中极易出现乱加征和多加征的情况。因此,为了打击这种地方官吏的任意摊派行为,雍正二年,开始在全国推广“火耗归公”,将“火耗”附加税改为法定正税,并进行养廉银改革,增加官员收入,以减轻人民的额外负担,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起到了积极作用。

除了以上措施外,在雍正改革的过程中,雍正皇帝也通过一系列的强力手段,整顿和打击其他皇弟党人,整治贪官污吏,以制度和“抄家”等方式,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缓和了社会矛盾。

“为君难”下的雍正改革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自隋唐科举制度实行以来,通过科举制度与宣扬儒家君臣思想文化来巩固封建统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实现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但是,作为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的满清政权,在巩固统治秩序的过程中却越发受到科举制度下封建士大夫或士绅阶级的约束,宋明以来的优待士大夫政策,让士绅阶级以手中的相应特权侵蚀和阻碍国家利益和发展。

雍正改革带来了他与士绅阶级的对立

与士绅阶级的对立

面对士绅阶级绑架国家利益,以一姓一团体的利益横架于国家之上的局面。作为满清统治者的雍正皇帝注定不是高呼“诸大臣误我”的明崇祯皇帝,也正是吸取了明朝有功名的不纳税,养宗室,推行宗室士子不纳税政策,无法控制官员贪污、隐瞒赋税、任意兼并土地,而最终导致国家财政、社会秩序崩溃的教训。雍正才通过上述改革措施,以解决妨碍社会稳定,铲除利益集团并整合所有社会阶级的利益,在符合满清统治利益的框架下协调各社会阶级的利益,这些措施必然造成了雍正皇帝本人与士绅阶级的对立,以至于在后来的士大夫评价中,康乾盛世独少了一个“雍”字。

雍正改革的历史意义

梳理雍正改革的政治社会原因和具体改革措施,我们看到,任何改革都是以牺牲特定垄断阶级利益为前提和目标,抛开历史局限性和阶级性不谈,雍正的改革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宋明以来,尤其是明朝中后期以来封建士大夫阶级只有家没有国,以集团利益绑架国家利益的局面,部分解决了明王朝因士大夫腐朽而亡国的问题。

但是,雍正改革过程中过度的铁腕手段,也促使了他与士大夫阶级之家关系得恶化,以至于从他即位开始到暴毙,始终没有摆脱各种政治谣言和被“黑”。或许雍正改革正如雍正皇帝自己所说的那样:“为君难,为臣不易,尽此天地父母所生之身,利益社稷苍生,造他人之福而!”由此来看,雍正改革确实是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改革,它奠定了之后乾隆时代的辉煌。

1.《屯田校尉 承前启下的改革:雍正改革为什么推动了康乾盛世走向顶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屯田校尉 承前启下的改革:雍正改革为什么推动了康乾盛世走向顶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5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