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发生在景帝刚刚登上帝位的第三年,当时担任御史大夫的晁错向景帝上疏提议实行削藩策,希望藉此削弱诸侯王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晁错的这项建议得到了皇帝的支持,景帝于次年冬天下诏削夺吴、楚等诸侯王的封地。此诏一经下达,在诸侯国之间引发了极大的惶恐。以吴王为首的七个诸侯王终于按捺不住,决意与中央进行抗争。尽管战事只持续了短短三个月,由战争引发的社会动荡必然会使流民数量增加。

据《汉书·荆燕吴传》载

“七国之发也,吴王悉其士卒,下令国中曰:“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将。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先。诸年上与寡人同,下与少子等,皆发!”吴王为了与中央抗衡,将国内下至十四上至六十二岁的男性都征集入伍,合计二十余万人次。这样广泛的征集青壮劳动力参与战争,不仅会打乱农民的生活节奏,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农耕经济的发展。在战争过程中,亦有部分士兵逃散,成为流民。如:“吴大败,士卒多饥死叛散”。

战争的残酷性,使得受战火波及的普通百姓遭受巨大的伤害,生存状况急剧恶化。七国之乱平复后,景帝在总结七国作乱罪行时,指出了其造成的危害,“起兵以危宗庙,贼杀大臣及汉使者,迫劫万民,伐杀无罪,烧残民家,掘其丘垄,甚为虐暴”。由此可见,七国之乱的爆发无疑会增加社会上的流民,使得流民问题逐渐凸显。第四,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剧增。文学曰:“树木数徙则萎,虫兽徙居则坏。故‘代马依北风,飞鸟翔故巢’,莫不哀其生。由此观之,民非利避上公之事而乐流亡也。”

华夏民族自古以来

就是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族群,安土重迁观念在人们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因此,如果非必要,百姓是不会选择离开家乡流亡的。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人们会迫于无奈而远走他乡呢?具体的本文后面会有详细讨论。此处,我主要指出一点,那就是自然灾害的冲击。在离今遥远的汉朝,科学技术水平远不如当代发达。当人们面对自然灾害的侵害时,并没有什么预报或避免的良策。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最直接的。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业国家,农民占了国家人口的绝大多数。小农经济十分脆弱,一旦自然灾害来袭,受灾地区的农民很难逃脱。受灾后,大多小农无法依靠自身恢复灾后生产,他们急切的需要政府施以援助。因此,如果灾民没有得到及时的救助,便有可能被迫步入流亡行列,成为流民。由此可见,自然灾害是流民产生的原因之一。那么,自然灾害次数的多寡、影响区域的宽狭,也是影响流民数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相关学者统计,相对于汉初高祖、吕后统治时期,汉文帝至武帝统治初期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了许多。

结束语:

自高祖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到武帝统治初期,经过七十余年几位皇帝励精图治,休养生息的经营,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较之汉初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据《史记·平准书》所载“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财货。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在这段时期百姓流亡现象时有发生,所幸仰仗国家雄厚的经济实力,要压制住这些小股流民势力并非难事。因此,流民问题虽已逐渐凸显,但还不算严重,基本上还处于国家控制之中。

1.《知道说历史 流民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由什么引起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知道说历史 流民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由什么引起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6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