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帝王传位具有高度的家族性、血缘性、排他性的,以父子相承为主,辅之以兄终弟及的继承制一直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其他不相干人等想要染指只有采取政变、战争等等非正常手段。
但在政权更迭平凡、征战频繁不断的五代十国时期,却出现了不少养子继位的情况,这些上一代皇帝的“干儿子”们堂而皇之坐上了本是由“亲儿子”继承的皇位,堪称是古代历史上一道独特而另类的风景线。
上图_ 五代十国版图
在政治舞台纵横驰骋的养子们
在一些谈论五代十国的文章中认为,当时之所以盛行养子制,是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其实这个提法并不完全正确。养子制度并非是游牧民族的专利,其实中原汉族政权统治阶层也一直有着收养子的传统。
就拿大家最熟悉的三国时期来说,吕布就先后给丁原和董卓当过干儿子(当然最后把两个干爹都给捅了)。刘备则收了刘封做养子,而刘备的老对头曹操尽管儿子不少,但也收了曹真、何晏、秦朗三个养子。至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养子就更多了,像朱文正、沐英、李文忠等等不一而论。
对于五代十国们的枭雄们来说,收一些有本事有能力的年轻人当“干儿子”,既能给予“父子名分”使其更好的为自己卖命效劳,也可以用这个“名分”来束缚他们的野心(当然这个想法最后都是付之东流)。
而对于这些养子们来说,能认这样的干爹,也比自己白手起家要好得多,所以双方自然是一拍即合。养子们一般都比较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往往是身先士卒、作战英勇,在政权和军队中逐渐建立了自己的人脉和威望。但这反过来,又对干爹和亲儿子们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上图_ 梁太祖朱温(852年12月9日—912年7月18日),开平元年(907年)到乾化二年(912年)在位
干儿子将亲儿子的宝座纳入囊中
随着地位的上升和巩固,养子们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他们开始把手伸向了最高统治权。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就极其宠信养子朱友文,以致于竟然绕过了自己的亲儿子将其立为太子,不过朱家的几个亲儿子倒还不是任人宰割的牛羊,最后发动政变将朱友文连同亲生父亲朱温一起弑杀。
相比之下,朱温的老对头,后唐奠基人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段位就高出许多,此人一直韬光养晦,直到最终夺得后唐天下继位称帝,不过李嗣源死后的位子最终也被他的养子李从珂夺去了。
至于那位臭名昭著的后晋“儿皇帝”石敬瑭,为了自己的地位不惜给比自己小10岁的耶律德光当干儿子,但却没想到死后位子却落到了自己的干儿子石重贵之手。后周太祖郭威在自己的儿子都被死于非命的情况下,不得已将位子传给了养子柴荣。
五代如此,十国也不逞多让,杨吴实际统治者,权臣徐温的位子最终也落到了养子徐知诰手中,而徐知诰最终干脆灭了杨吴,改朝换代建立南唐,并恢复自己本名李晟。
而北汉二代皇帝刘钧由于一直没有后代,最后也只好传位给了养子刘继恩。
上图_ 后周 北汉
背后的原因浅析
首先,这些乱世帝王们对于亲生儿子们过于宠溺。
五代十国的开国帝王们都是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所以很多就不想自己的下一代再过这种既危险又辛苦的日子,于是就宠爱过了头,这点倒是和现在很多爱子心切的父母是一样的。结果导致这些皇二代们好吃懒做,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既不会上阵杀敌更没有权术心眼,在面对养子们的挑战时往往束手无辞,只好把位子乖乖的让出来。
比如后唐庄宗李嗣源自己是养子出身,综合能力在五代的帝王中也算是出类拔萃,但对后代的教育上依然存在大问题。他的太子李从荣,志大才疏还自以为是,最终竟然乘着李嗣源生病起兵夺位(已经是太子了,这么心急干嘛),如此蠢行只能自取灭亡;而另一个儿子李从厚自小长在深宫压根就没打过仗,结果继位之后也迅速被得到军队支持的养子李从珂给夺了位子,自己也是身首异处。
而南唐徐温尽管有六个儿子,也是一个不如一个,六个加起来还斗不过一个养子徐知诰,结果也是被各个击破。
上图_ 后晋高祖石敬瑭(892年—942年)
其次,当时恶劣严酷的环境造成即使是帝王的儿子们也出现很多非正常死亡。
比如石敬瑭七个儿子竟然有六个都早早夭亡,最后只剩下一个几岁的小娃娃石重睿,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根本就是案板上的鱼肉;
而郭威更惨,他本是五代后汉的将军,当时后汉皇帝刘承佑忌惮他,竟然乘郭威领兵在外之际将他留在京城的三个儿子全部处死,以致于让郭威落得个膝下无子的悲惨下场(这也直接导致郭威最终灭了后汉自建后周)。这种情况下,导致帝王们死后位子不免落到了养子的手中。
上图_ 郭威(904年-954年),即后周太祖
再次,养子们在实战中得到了充足的历练。
养子们说到底也只是个有个儿子的虚名,其实不过是帝王们手下的高级“工具人”而已。比起养尊处优的亲儿子,这些干儿子都是真刀真枪沙场拼杀,但这确历练了他们的能力,也为他们积累了足够的人脉和人气。尤其是军队,比起那些长在深宫里见不到面的亲儿子,他们更愿意倾向和拥护这些和自己共同作战的养子,这也为他们日后登上帝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比如柴荣,《五代史》称赞其“为政清肃,盗不犯境”、“吏民赖之”。再像徐知诰,南宋大诗人陆游更是称赞其“仁厚恭俭,务在养民,有古贤主之风焉”。
上图_ 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即后周世宗
最后,传统观念被打破和礼仪的缺失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在稳定的大一统时代,帝王传位有着一套严格完整完善的制度,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礼教传统和纲常规范,也扎根于朝野上下所有社会成员头脑之中,即使有某些野心家试图谋夺位篡位,但都要冒着“天下共诛之”的风险和代价,成功者寥寥无几。
但在五代十国时期,战乱不休、政权更替频繁局面,导致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剧烈动荡,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当时人们观念恰恰正如五代后晋将领安重荣所说的“天子兵强马壮者唯之,宁有种耶”(但说大话的安重荣最终却没当上皇帝,被石敬瑭给灭了),认为什么血统纲常都是虚的,只要有实力有军队就可以做皇帝,充满了崇拜强权的味道。
这里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冯道,此人先后为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位皇帝效过力,一副谁是老大我就跟谁混的嘴脸,从冯道身上也不难看出当时这些社会精英们的心态。反过来这也为这些养子夺位继位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持和舆论支撑,使得他们不再有各种束缚和顾虑,可以放开手脚的去干。
上图_ 冯道(882年-954年)
此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些养子们虽然在其他人眼中也算是地位尊崇,但是他们一想到自己在前方杀敌卖命而那些亲儿子们却在后方作威作福的时候,恐怕心里都不会痛快。尽管他们为帝王干爹们立下了赫赫战功,但自己终究还是个为他人做嫁衣的“局外人”,继承人的位子最终还是那些亲儿子的,哪怕是个废物。
这种现实的反差和心理失衡之感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重,以致于他们心里尚存的一丝感恩之情都被消磨殆尽,而剩下的,也就是在羽翼渐丰之时用武力去夺得本来不应该属于他们的帝位了。
作者:杨上柳下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五代十国风云录》姜狼著,中国三峡出版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历史大学堂 为什么在五代十国时期多是养子继位皇位,皇帝的亲儿子们去哪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历史大学堂 为什么在五代十国时期多是养子继位皇位,皇帝的亲儿子们去哪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7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