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青春之歌,燃情岁月,信仰礼赞
《1921》既有对“一大”召开前后历史大事件的梳理和回顾,还原和再现,也有对革命党人细腻且真挚的夫妻情同志情战友情的点滴展示,让人感受到了浓郁的生活味道和烟火气息,从而让革命者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饱满、丰实。
对很多观众而言,“一大”从筹备到胜利召开的过程已经是耳熟能详、如数家珍的了,但《1921》对此的呈现还是拍出了新意,让人铭印于心间。内部的激烈辩论、敌人的残暴破坏、党员的紧张转移、大会的民主选举,以及行动纲领的诞生,尽管每一场戏时长都不长,但都衔接得十分自然,完成得非常流畅。氛围的营造、情绪的拿捏、角色的塑造、事件的呈现,也都做到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让观众对“一大”成立前后的那段历史,对风云变幻中的那些革命仁人与志士,都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
《1921》非常善于对细腻情感的刻画和革命情绪的烘托,整部影片从头至尾都热血燃情,看得人心潮汹汹,热泪滚滚。尤其是李达和王会悟这对革命伉俪,风雨之中更见真情。阳台上,王会悟给李达端上一碗汤圆,李达顾不上吃一口,因为他对国家的未来忧心忡忡,尤其是那段“偌大的中国,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脱口而出时,李达的情绪达到了燃点,笔者的心绪也随之达到了高潮,这场戏的代入感做到了满格满屏。李达在家里招待毛泽东时,王会悟说李达不能吃辣,因为经常熬夜干革命,李达的胃出了问题。这段戏非常的生活化、碎片化,却看得人心头发酸,泪眼婆娑。李达坚持要把“百姓”改成“人民”那场戏,看似轻描淡写,却对李达等共产党人的严谨和认真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是掷地有声的慨叹,还是加班加点的搏命,抑或是精益求精的较真,李达身上始终澎湃着一股信仰的力量,正是这股力量激励着共产党人无畏牺牲,勇往直前。
《1921》有大量充满诗意的镜头语言,让观众在光与影的交融中感受到了电影艺术的感染力。毛泽东在上海街头奔跑那场戏,适时切入了毛泽东在家乡被父亲追赶的场景。这段闪回,艺术性很强,代入感很满,共情力很足。彼此,毛泽东在家乡奔跑,那是对父权的反抗,对平等的渴望。此时,毛泽东在上海奔跑,这是与列强的对抗,与反动派的斗争,也是对理想的执着,对信仰的践行。这一跑,毛泽东带领着中国人民跑出了水深火热的旧社会,跑向了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这场戏,鲜有台词,也没有旁白,却有着极其丰足的镜头语言。极具艺术的视觉表达,颇为落地的情绪渲染,让观众也不由自主的跟着先辈的步履“奔跑”了起来。杨开慧英勇就义那场戏,黄建新导演也使用了闪回的艺术手法,将毛泽东与杨开慧诀别的镜头再现眼前,让人泪奔,令人感佩,叫人敬仰。
《1921》是一首青春之歌,唱响了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唱出了对革命斗士的致敬。
《1921》也是对燃情岁月的还原和再现,让人在极具艺术感染力的镜头语言中,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
《1921》更是对信仰的礼赞,百年正青春,初心未曾改,信念更坚定。
1.《丑鱼尼莫 《1921》:青春之歌,燃情岁月,信仰礼赞》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丑鱼尼莫 《1921》:青春之歌,燃情岁月,信仰礼赞》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9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