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他人叫聪明,明白自己叫智慧,而刘邦就是这样一个知己知彼的能人。
刘邦 剧照布衣出身、文不能书、武不能战的刘邦竟然打败了出身将门、深谙兵法、身经百战的项羽,并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不由得让我们称赞和惊叹,为什么草根出身的刘邦能够有此成绩?
说起刘邦,就不得不讲他的用人之道,他曾经说过:“能够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能够镇守后方,安抚百姓,提供军饷,使粮食源源不断供给到前线,我不如萧何;能够带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
刘邦 剧照没错,张良、萧何、韩信是刘邦的三大金刚,运用谋略、稳定内政、征战沙场,这三个成大业的必备因素,刘邦都掌控了。试问,在当时的背景下,还有谁比刘邦更适合开创伟业呢?
然而,刘邦的手下人才辈出,可以说刘邦都自叹不如,那为什么这些手下们还乐于效忠于刘邦呢?在刘邦身上到底有什么特点才能如此吸引人才?
接下来,就让我们翻开这千年前的历史篇章,去看看布衣出身的刘邦是如何驾驭他的这些天才手下的吧。
刘邦 剧照01:刘邦心系天下,愿为天下苍生谋福祉,有吸引豪杰的伟大抱负
谁有宏大的目标,谁就能吸引胸怀理想的人才。而刘邦就是一位具有宏远抱负的人。刘邦年轻时虽然作泗水亭长,但他以当皇帝为人生目标,这个理想是何等的大,有大理想才会有大担当。
在秦末,沛县父老推举刘邦为沛令,而刘邦面对大家的推举,关注的是沛县的安危。刘邦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承担起为所在武装集团谋求出路的责任,这才是大理想下的大担当。而丰沛集团也成为了刘邦日后成就大业的基础力量。
刘邦画像为了目标,刘邦爱戴百姓、尊重生命,深受人民拥戴。可以这样说,德高望重是对刘邦待人之道的肯定。
刘邦不计利害得失,西向攻秦。刘邦进入咸阳后,在攻打宛城时,刘邦很快接受了宛城守将的投降,并且封他为殷候,继续守宛城,解决了后顾之忧。
刘邦手下有许多降将,所谓人心向背,他们都是因为刘邦解民倒悬的宏大抱负,才摒弃仇怨而做出选择,所以,有担当才能吸引大人才。韩信、叔孙通、陆贾等,就是受到刘邦的伟业之心才追随的。
02:刘邦能够透察人性,对手下充满信任和重用,能够慧眼识英雄
人无完人,关键在于发现长处。刘邦对萧何、张良、韩信等人才的重用,是成就大业的核心。萧何最早就与刘邦认识,刘邦对萧何的任用也是基于过去的种种认知得出的结论。
但张良和韩信则不同,对他们的重用最能体现刘邦透察人性。此三人如同千里马,但若没有刘邦的知人之智,没有刘邦这个伯乐,恐怕也很难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浪花,同样的,而刘邦要实现统一天下也是困难重重的。
张良剧照张良多次为他人设谋,但均不被采纳,唯独刘邦对之言听计从。因为两人在推翻暴秦这一点上有共同的志向;张良信奉道家理论,敬畏生命,心念苍生,这一点与刘邦的追求高度一致。
张良的谋划在重大决策时关注天下民心向背,并自觉顺应,这是刘邦和张良在待人之道上最为契合的地方,也是刘邦倚重张良的原因所在。尽管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也不会影响刘邦对他的信任与重用。
韩信剧照反秦战争爆发后,刘邦接受萧何建议,拜韩信为大将,韩信献“汉中对”。刘邦对韩信言听计从,是因为他们两人对项羽的看法高度吻合;在推翻暴秦,解民倒悬的目标上高度一致;对刘邦集团本身的优劣判断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刘邦没有解决的方法,而韩信贡献了《汉中对》,奠定了此后楚汉争雄的基本方略。而刘邦了解了韩信的抱负与才华,决定将军事指挥大权托付于韩信。
刘邦的“识人慧眼”使他看透“人性”,用智慧解决对手利用“亲情”的挟制。楚汉战争期间,刘邦的父亲被项羽俘获,项羽为迫使刘邦投降,最终刘邦却做出“为天下不顾家”的决断。
因为刘邦深知项羽的“妇人之仁”,对于刘邦而言,若因为父亲就此投降,不但自己的理想会付诸东流,父亲也会受到牵连,与其受人要挟,还不如断绝项羽的想法。
项羽 剧照刘邦的“识人慧眼”还使他能够不以貌取人,不拘一格用人才藩篱,刘邦并未因为人的地位微小而不重视他人的言论,当初就因为戍卒一言,刘邦就为帝国迁都,刘邦识人之智慧在此显现无疑。
03:刘邦知人善用,善于发现各类人才的长处,有着精彩绝伦的用人技巧
知人是善用的前提,刘邦善于发现各类人才的长处。在与张良的交往中,刘邦认定他是个不可多得的谋臣。此后,刘邦遇事多与张良谋议。尤其是在鸿门宴中,刘邦的用人能力可见一斑。
鸿门宴一是深交项伯,对项伯的结交,换来了第二天鸿门宴上,使之愿意回护自己,这是刘邦的高明之处。二是巧用张良,鸿门宴上刘邦与张良对面临的危机做了开诚布公的分析,由此建立了两人之间的互相信任。三是尽用樊哙,刘邦充分发挥樊哙“莽夫”的作用,也是鸿门宴化险为夷的重要原因。
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对抗中,刘邦遇到重大问题都接受了张良的计划。如听从张良建议,在鸿门宴上卑辞臣服;下邑惨败后,又采纳了张良利用矛盾离间项羽阵营的计谋。
萧何剧照刘邦发挥萧何的长处,让他留守后方,供给前线。韩信作战有勇有谋,刘邦让其带兵作战。正是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优点,刘邦才得以多次险中求胜,扭转战局。垓下决战时,刘邦执行韩信的“五军阵”法,最终迫使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
项羽自刎张良、萧何、韩信虽然出身和能力各有不同,但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刘邦不仅看到了他们的重要性,而且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
04:刘邦能够正视手下的利益诉求,通过成就他人理想来换取忠诚
刘邦一生做得最岀色的,便是正视部下的利益诉求,并毫不吝啬地满足他们,使得许多当世枭雄都甘心为他拼死效命。最后的结果是:每位追随者都“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刘邦”。
反秦战争和楚汉之争过程中,追随刘邦“取天下”的豪杰们,面对不知何时到来的死亡威胁,只有给他们实现自己裂土封王、实现融化富贵之人生理想的舞台,才激发出无穷的潜力,使他们团结在刘邦的周围,坚持和他走下去。
楚汉之争刘邦对韩信、黥布的做法最能说明这一点。刘邦直接封韩信为齐王的做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韩信的要求,由此换来了韩信与彭越等人分进合击,最终击败了项羽。很快改变了楚强汉弱的战场局势,垓下一战,项羽败亡。
刘邦满足了韩信的要求,先成人,后成己,就是刘邦对待韩信封王诉求时的处理原则。刘邦为豪杰之士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在实现他们各自理想的过程中,完成了建立大汉帝国的宏图伟业。
在黥布的内心深处,裂土封王成为他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后来跟随项羽,因为战功卓著而封为九江王。在楚汉之争开始后,黥布则采取了保存实力,坐观刘项成败的策略,刘邦深知黯布的态度,是因为他深知諒布只想裂土封王,一旦目标实现,就不愿再为项羽效力。
黥布剧照关键是晓以利害,使之明了当下之形势,黥布坐山观虎斗的策略已然得罪项羽,一旦项羽腾出手来,黥布的下场可想而知,要想保住王爵,必须选择刘邦,一起推翻项羽,才能免遭项羽毒手。
刘邦在楚汉之争及后来的平叛活动中,多次派人用重金收买敌方阵营将领。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期间用金钱离间敌方阵营,乃是基于对人性贪利的考量。秦灭六国时就使用过重金收买敌方阵营文臣武将的做法,而且效果理想,刘邦再次使用,亦收到奇效。
总结
刘邦作为政治家的待人之道既表现在为自己阵营选拔人才,使用人才,也表现为对敌方阵营人才的态度和做法。
刘邦心系天下,愿为天下苍生谋福祉,有吸引豪杰的伟大抱负,这是前提,也是他开始自己伟业的基础。
刘邦能够透察人性,对手下充满信任和重用,能够慧眼识英雄。他知人善用,善于发现各类人才的长处,有着精彩绝伦的用人技巧,充分发挥了韩信、张良、萧何等人才的优势,这是成就伟业的武器。
刘邦能够正视手下的利益诉求,通过成就他人理想来换取忠诚,这是他能够稳定人心的手段。
所以说,刘邦的待人之道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1.《图运 刘邦为什么能驾驭很多比自己厉害的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图运 刘邦为什么能驾驭很多比自己厉害的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9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