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先后施行改革,国家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衰落,各诸侯国因采邑赏赐出现了臣下比君主富裕的现象,到战国时期为了改善这一现象,纷纷实行封君制。封君制是指通过赏赐采邑使对方收取邑中的租税,这样的制度有其积极意义,但也给各国内政造成危害,许多国家出现贵族恃赏作乱的现象。
为了缓解内政的动荡,各国开始控制封君制,楚国却走上相反之路,这种规模浩大的封君制最终为楚国带来恶果。战国时期的封君制是什么样的?又给楚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一、战国封君制的特点
第一,封君所占土地偏小。春秋时期,国家基本的地方行政及经济组织是采邑,但到战国时期则变成了郡县,郡县设在国家边陲,主要起到保护国都的作用。因此在战国时期,封君的封地受到局限,仅在有国内的部分地区,而且一般情况下在边境,于是封君受到限制。
第二,封君占有土地的时间短暂。春秋时期除楚国之外的各国中的采邑主都能世世代代占有采邑,还能用采邑进行交换、赏赐、赔偿等,是采邑的主人。但到了战国时期,封君的邑都在边陲之地,土地面积小,也常常不能世袭。
封君不是实际上拥有封地的人,也不能随意支配和控制封地,一般情况下不超过三世就会被收回,封君本人身死,其封地也会被收回。秦国昭襄王在位期间,将陶地封给魏冉,也就是说魏冉是陶的封君。后来魏冉身死,秦王就将陶地收回作为郡县,有效避免了封君在其封地内积累势力。
第三,封君权利范围小。春秋时期的采邑主不仅在其邑内享有行政权,还有司法权甚至兵权,就像独立君主一样,这也是春秋贵族叛乱现象频发的原因之一。到了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吸取春秋时期的教训,封君享有的权力与春秋卿大夫相比大大减小。封邑的地方官吏由上级政府统一管辖,封君不再拥有权力,此外,即使处于封邑之内,封君也必须遵守国家法规。这样的封赏制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封君的权势,有利于国家中央集权的维护。
第四,封君只收取采邑内的租税。对春秋时期的采邑主来说,采邑是其私有财产,战国则不同。封君既不能成为封地的真正主人,封地也不是封君的私有财产,封君仅能享有封地上的某种经济特权,如收取封地范围内的农业税和商业税。
第五,封君的财富来源。综上所述,战国时的封君受到多方面的制约,那封地的赏赐怎么起到激励作用呢?实际上,封君的权势虽然受到君主的控制,但他们仍能通过封地获得财富,如有些封君会在封地内放高利贷,还有的会剥削封地内的人民,秦国穰侯魏冉、华阳君等封君皆财富惊人。
二、楚国的封君对象
以上所说的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封君的普遍特点,但与楚国的封君制与其他诸侯国相比,具有很强的独特性。战国时期,赏赐是非常重要的激励手段,丰厚的赏赐不仅能吸引人才,也能起到激励军心、稳定民心的作用,如战国四公子养士就是通过优待士人吸引四方贤者。
为了扩充本国实力,战国时期各国都争相竟赏功臣能者,然而楚国却仍困在封建的囹圄里,将宗室贵族作为主要赏赐对象。除了对贵族的优待,楚国的赏赐对象还包括毫无功劳的宠臣,这是战国时期楚国政治上的弊端所在。
如果没有功劳,仅因为得到君王的宠信就能够获得封赏,那些为国为民劳苦奔波、战场厮杀的人怎能甘心?这样的制度不但挫伤了楚国贤士为国为君奉献的积极性,还造成了楚国人才的严重流失。尤其是在其他诸侯国都优待人才的背景下,有更好的一展抱负、飞黄腾达的机会,为什么要留在处处受限的楚国呢?
首先,宗室贵族。楚国的政治体制具有浓厚的宗法性的特点,进入战国以后任用同姓贵族,排斥异姓贵族仍然是楚国贵族的共识,历代楚王都以亲亲为原则对王室宗亲成员实行“授民授疆土”式的封赏。吴起变法时曾提出楚国封君太多,这些封君基本上都来自楚国贵族,他们和大臣的权限地位差不多。
在这样的制度下,楚国的封君气焰更加嚣张,普通人则是备受打击,想在楚国一展才能、实现抱负几乎不可能。因此,吴起变法首先从削弱旧贵族的势力入手,正说明楚国内政上存在的问题,然而变法很快失败,并造成封建势力的反扑,导致将贵族作为封君的现象更为严重。楚国地位尊贵的宗亲大族在楚王的封赏下,占据封地发展势力,几乎成为代立君主。
其次,有功贵族。不可否认的是楚国受赏的贵族中有一部分为国家立下过功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春申君黄歇。太子熊元继承王位成为楚考烈王后第一封赏的便是黄歇,这与他多年来对楚国作出的贡献有关。黄歇在楚顷襄王时期曾奉命前往秦国游说,成功说服秦国与楚国结盟,为楚国免去灾劫,几乎延长楚国寿命半个多世纪。
公元前272年,黄歇曾跟随熊元入秦,与其一同渡过了9年的人质生活。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重,黄歇一手策划熊元乔装离开秦国,前往楚国继承君位,自己仍留在秦国作人质。秦昭王发现后,黄歇表示愿以死明志,其忠贞震惊秦国君臣,后来秦国为了亲近楚国还是将黄歇放回了。
第三,宠臣。楚惠王以后,楚国没有功劳可言的宠臣受到封赏的例子比比皆是,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安陵君。坛因为貌美受到楚宣王的宠爱,两人一同在云梦游玩时一席温香软语打动楚王,楚王一高兴就将其封为安陵君。第四,客卿。楚国的封赏虽然以王室公族为主,但也有客卿受到封赏的例子,如田忌本是齐国名将,后遭到诬陷逃往楚国,楚宣王“封之于于江南”。
三、楚国封君制的特点
相比战国时期其他国家的封君制,楚国的封君制有其特点所在。第一,封君太众。楚国是战国七雄中封君数量最多的国家,多到威胁国家政权的稳定,因此吴起变法时将楚国封君数量太多作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相关学者的研究和考古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
新的封君不断出现,以往的封君世代为侯,于是楚国的封君越来越多,局面一时难以控制。在楚怀王、楚襄王以后,秦国和楚国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楚国丧失了大片土地,其封君数量也随之减少。可以说,楚国的封君数量是随着国家的衰亡而减少的。
第二,封地太重。战国时期其他国家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内政的稳定,都对封君制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但楚国封君的封地却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春秋时期,楚国即使令尹的食邑也不过一两个,到战国时期的封地则变为以县、国来计算,如春申君。
当然,不是所有的封君都能拥有如此广袤的封地,有的只是封号而没有封地,如安陵君。北方的许多诸侯国用来作为封地的常是边陲之地,楚国则正好相反,不少封君的封地在江汉之间的腹地,十分富饶。因此想要通过变法让楚国贵族放弃这些封地是非常困难的,吴起变法的失败就是一个例子。
四、封君泛滥的原因及恶果
第一,亲亲为主,世卿世禄。楚国的宗法制度十分严格,以王室宗亲为上,到战国时期这种制度依然腐坏着楚国的内政。楚君封君,一旦受封则世世为侯,经过几代的积累,楚国的封君便越积越多。第二,长期压抑,贪性爆发。物极必反,春秋时期楚国对封地的控制过于严格,导致战国时期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甚至要求经济发达地区作为封地。
战国时期,楚国的封君多到可以用泛滥成灾来形容,封君的势力腐蚀着楚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也对君权造成了极大威胁,没有严格控制封君制是楚国政治上的一大失误。一方面,封君占领要地会极大削弱楚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另一方面,封地上的封君世袭,随时能可自立为王,对楚国政权的稳定而言威胁极大。
结语
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纷纷实行变法,同时通过控制封君制加强中央集权。楚国却恰恰相反,变法失败和长久以来的弊政累积使楚国的封君泛滥成灾,对国家发展造成了很大阻碍,许多人才也因此前往他国谋求发展。楚国一直未能自行调节封君制,直到国家灭亡,封君制才随之不存了。
不足之处请多指正!
参考文献:《史记》《春秋》
1.《炎文说历史 战国时期,封君制是怎样的制度?谈谈楚国的封君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炎文说历史 战国时期,封君制是怎样的制度?谈谈楚国的封君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9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