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孙策托孤,《三国志·张昭传》裴松之注引吴历上,还有一条很有意思的记载,孙策对张昭说:
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这句话怎么理解,历来有争论。大概的意思是,如果孙权可以辅佐,那老张你就好好辅佐他;如果他不是当老大的料子,你就当老大。如果形势不利,稳妥西归(西归,可以理解为向西撤离吴、越之地;也可理解为归顺曹操治下的东汉政府),也是可以的。
看了这段话,不得不再一次怒赞孙策!一个二十六岁的年轻人,考虑事情之深远,在政治上之老到,对人性之洞察,举三国时代,乃至后世,真没几个人能比得上他诶!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孙策没死,再活个二三十年,儿子孙绍(也可能有其他儿子)长大了,权力和势力范围都已稳固,继承人肯定是儿子。但是,孙策死的时候才二十六岁,儿子孙绍,不会超过十岁,继得了位吗?当然,硬要继位也行,只不过,用不了几天,孙绍大概率会死于非命,即使不是死在其他人手上,也很可能被孙权做掉。与其这样,不如直接传位给弟弟孙权。
其实,孙权继位,也不是那么顺理成章的。
“迈向三国”这个单元的第一回,我们讲的是刘焉、刘璋父子,公元194年,益州牧刘焉去世,刘焉的一帮手下,各怀心事地向朝廷(李傕、郭汜主政)推举刘璋为益州刺史,勉强得到批准,刘璋成为三国时代第一位世袭的地方军阀(详见拙文《三国开局:为什么是益州牧刘焉?》)。此后,一直到孙策去世,再没有第二例。有势力的军阀们,徐州牧陶谦、幽州牧刘虞,以及吕布、袁术、公孙瓒等,全都死了,没有哪个能传位给儿子的;而曹操、袁绍、刘表、刘备、公孙度等,都还活得好好的,不存在传位的问题。因此,孙策死后,传位孙权,既没有法理上的支持,也几乎没有先例可循。理论上,朝廷(曹操)只要再委任一个会稽太守,就没老孙家什么事儿了。
孙策当然不甘心九死一生打下来的基业,拱手让给别人,所以,不传儿子,而是传位给最年长的弟弟孙权,同时,要做好托孤工作。
张昭,德高望重,行政经验丰富,又是那种没啥野心的学者型领导干部,最适合托孤。即使如此,孙策依然不放心,来了一句“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又显得信任,又把张老爷子逼到墙角,效忠孙家。对了,孙策这话耳熟不?皇叔刘备死前,对诸葛亮也来了这么一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帝王级别的人物,其思维方式真是出奇的一致。不过,我们还是要注意,“君便自取之”和“君可自取”,差了一个“之”字,意思也颇有不同,六十多岁的皇叔比二十来岁的孙策更为狡猾,这两句话究竟有什么不同,刘皇叔有什么小九九,我们到白帝城托孤时再讨论。
【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唬得孔明扑通跪倒】
孙策托孤时,东吴的现实情况是,孙家和将领之间,是君不君臣不臣的尴尬局面;会稽郡与其他各郡之间,理论上是平级关系,所以,孙策必须依靠张昭,说些话刺激老张同志,拼了老命来辅佐孙权。同时,留下“实在不行,西归也可以”的政治遗嘱,毕竟,将来局势怎么发展,孙策是无法预测的。
孙策死后,孙权啥事儿也不管,成天悲痛号哭。孙策的确没有看错张昭,老爷子对孙权说:
做人子孙的,要能背负起重责大任,擦干眼泪和血迹,沿着先辈前行的方向,光大门楣,成就勋业。如今,天下沸腾,满山遍野的盗贼,孙孝廉(孙权被举过孝廉,故张昭有此一说),你整天哭得梨花带雨,这是打算唱哪一出呢?
孙权也乖巧,老张一说完,立即擦干眼泪。老张帮孙孝廉换好官服,又亲自扶他上马,列军出巡,这样,就让广大官兵和各级干部知道,都给我看好了,大家有新主子了!随后,张昭又率领僚属,向朝廷上表奏报孙策的死讯,并通知属下各郡、县,命令各地官吏和大小将领都严守岗位。
孙策的连襟儿、江夏郡(湖北省武昌县金口镇)太守(遥领)周瑜,从巴丘(江西省峡江县)率军前来奔丧,然后就留在吴郡不走了,担任中护军,与张昭一起主持军政事务。
当时东吴的地盘包括会稽郡(浙江省绍兴市)、吴郡(江苏省苏州市)、丹阳郡(安徽省宣州市)、豫章郡(江西省南昌市)、庐江郡(安徽省潜山县)和庐陵郡(江西省秦和县),但偏远山区,还未有效控制。流亡客居在江南的士大夫,大多抱着暂时避难的想法,随时都可能拔脚北上,他们对老孙家既没老感情,也不那么服气。但张昭、周瑜等人认为,孙权年纪虽小,但是很有些王霸之气,可以与他共建大业,于是尽心尽力地为孙权效力。
1.《你以为最酸的感觉莫过 孙策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你以为最酸的感觉莫过 孙策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89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