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是我们党百年历史长河中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 时间追溯到86年前。 1935年1月,当长征的队伍走到遵义,中国革命也面临关键的转折点。猴场会议后,中央红军各部陆续突破乌江,红一军团执行刘伯承总参谋长“智取遵义”的命令,夜抵遵义城南门下,叩开了遵义城门,击退守城敌军,迎接红军先头部队进入遵义城。1935年初,中央红军强渡乌江后,攻克黔北重镇遵义。 1935年1月15日晚,遵义市子尹路96号,中西合璧的两层小楼2楼,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与会者陆续到来,房间里顿时显得有些拥挤。 毛泽东作了长篇发言,批判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的军事指挥错误,指出他们在军事上只知道纸上谈兵,完全不考虑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和当前应采取的军事方针。 桌下的火盆虽然难以驱散满屋寒意,但毛泽东铿锵有力的发言却让现场参会人员心头滚烫。 严酷的现实使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以及广大指战员深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危害。针对长征以来的军事路线问题,毛泽东作的长篇发言得到了大多数人支持,躺在一张藤椅上参会的王稼祥带着枪伤、发着高烧,听完毛泽东的发言后热烈鼓掌,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周恩来、刘少奇等多数同志相继发言,同意张闻天、毛泽东等人的意见。 遵义会议一共开了三天,气氛紧张激烈,大家积极发言,对以后的组织问题、军事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经过激烈讨论,会议最后作出以下决定:一、增选毛泽东同志为政治局常委。毛泽东由一位根据地领导人进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从此形成以毛泽东为正确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领导;二、指定张闻天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讨论;三、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四、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周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五、改变了黎平会议关于在黔北建立新根据地的决定,决定北渡长江在成都西南或西北地区创建新的根据地。 五个决定,改组了党的领导机构,确定了正确的军事路线、政治路线,实现了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
遵义会议会址 游右海 摄
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以及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会议明确回答了红军的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问题,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变为成熟的党的标志,成为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光辉典范。
遵义会议纪念馆革命领袖群像 游右海 摄
历史在这里转折,重温来时路,汲取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 当年召开遵义会议的会址已扩建为遵义会议纪念馆,如今,全国每年有上百万人到遵义会议会址参观,聆听红色故事,汲取奋进力量。 来到遵义市子尹路,两层的青瓦小楼高墙壁立,踩着木楼梯来到二楼一个房间,地面铺着红木地板,天花板上吊着一盏煤油灯,中间放着一张长方形的桌子,周围藤条木椅围成一圈,桌下还放着一个火盆。 86年前,气氛紧张热烈的会议场景恍如眼前。
遵义会议会议室 游右海 摄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一张张饱含精神的照片,一件件承载历史的文物,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正在向每一个参观者讲述着一代代革命先烈“守初心、践使命、勇担当”的红色故事。 不朽的精神,永远的传承。革命先烈胸怀理想、敢于牺牲、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让人感动,红色血脉一直在贵州大地赓续传承,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始终激励着贵州各族儿女坚守初心使命,在新的长征路上奋勇前行。 如今的红色圣地遵义,综合经济实力全面跃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总量在西部非省会城市排名上升4位、位居第2位,跃居西部城市第8位,在全国城市百强榜排名上升35位、位居第63位。
老党员在遵义会议会址重温入党誓词(红花岗区老城街道 供图)
立体交通,通江达海。遵义迎来“高铁时代”,开启“双机场”模式,实现“县县通高速”“组组通硬化路”。茅台机场建成通航,渝黔快铁建成通车,川黔铁路外迁工程顺利完成,高速公路、国省干线通车里程分别达1279公里和4500公里,100%的建制村通油路、通客运。 产业加速崛起。世界级酱香型白酒产业基地核心区影响力显著增强,白酒产值年均增长15%。茶叶、辣椒等绿色食品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居全省前列。位于遵义市虾子镇的中国辣椒城被称为“中国辣椒之都”;4个县入列“中国茶业百强县”,湄潭县荣登榜首;务川氧化铝项目十年磨剑,建成投产……
游客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参观 游右海 摄
守护绿水青山,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6个、国家级生态县2个,省级生态县7个。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2%,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到99.2%,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生态环境满意度监测全国第一。赤水河荣获“中国好水”称号。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3%和9.7%。城镇新增就业66万人,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64万人。教育新增学位35万个。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应保尽保。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68万户,住房公积金制度实施覆盖到城市灵活就业人员。 ...... 回顾来时奋斗路,鉴照未来奋进路。86年前,红军长征途中在遵义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前,遵义赓续红色血脉,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砥砺前行。 红色故事1: 遵义会议会议室挂钟
遵义会议会议室东壁墙上有一面挂钟,长50厘米,宽22厘米,厚11厘米,为自鸣木壳机械摆钟。挂钟刻度为罗马数字,钟顶饰有变形植物图案木雕,底部系倒梯形木座,钟面有玻璃门,门的四周为木质雕花边框。钟已不运行,时针、分针和钟摆已不存在。 为纪念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1954年,经过多方调查考证,确定遵义会议就在国民党黔军第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私邸二楼的小客厅召开。据柏家奶妈、帮工等说,红军走后他们回柏公馆时,看见楼上的挂钟等都在原处(即遵义会议会议室)未动。 后来,柏家办了一所小学,挂钟被抬到小学使用。新中国成立初期,柏家办的小学停办,挂钟移交给了遵义朝阳小学使用。 1955年,挂钟由朝阳小学交给贵州遵义会议纪念馆收藏。 1994年,这面挂钟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确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红色故事2: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部特务连印章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部特务连印章,高2.5厘米,直径5.6厘米,为梨木质圆形,印体较矮,完整无损。印文篆书体阳文,文字规范清晰。全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部特务连”十七个字。 1930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四军、红六军和红十二军在福建长汀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不久,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部特务连随即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部特务连”印章也随之产生并生效。由于处于严酷的战争环境,一些组织的名称不那么规范,总指挥部有时又称司令部,特务连又称警卫连。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这枚“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部特务连”印章也跟随红一军团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1935年2月28日,红军在5天之内,取桐梓,占娄山关,再占遵义城,共歼灭和击溃敌人2个师又8个团,取得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鼓舞了士气。3月5日,红一军团撤离遵义城,向长干山、枫香坝之间攻击,红一军团司令部驻扎在枫香坝一带附近地域,边备战边休整,积极开展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印章于此时遗失。 1958年,遵义县枫香乡一杨姓农民在清理院坝堆积的物品时,由民兵黄锡书在一堆杂物中发现这枚“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部特务连”印章,并将该印章交给枫香区公安特派员李德崇。同年,李德崇将这枚印章捐献给遵义会议纪念馆收藏。 1994年,这枚印章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确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红色故事3: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十八师五十四团军旗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十八师五十四团军旗,长94厘米,宽96厘米,用鲜艳大红色有葡萄串暗纹的正方形丝绸制作,旗面中心有用白布剪贴的镰刀锤头图案,右上角还有用白布剪贴的一颗五角星,缝合的针脚比较均匀,是用缝纫机缝制。旗面三方边沿有大红色丝绦流苏,另一方边沿缝有宽2厘米的白布旗杆套,紧连旗杆套处有一条长94厘米、宽2厘米的白布条,上书“中國工农红軍第六軍團一十八師五十四團”十八个字,楷书。旗面破裂多处,并有少量的油污渍和小墨点。 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致电湘赣省委,令红六军团撤出苏区,转移到湘中创建新根据地。湘赣省委接到命令后,积极组织部队进行行军的有关准备工作;扩红工作也全面展开,3000多名地方武装转入红军主力。红六军团从6800多人扩充到9700多人,新增编18师54团,团长赵雄。红六军团18师54团军旗随之产生并开始使用。 1934年8月7日,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踏上西征路。9月20日,红六军团到达贵州省黎平县。9月25日,红六军团在凯寨、孟优地区与国民党湘军独立第32旅、第55旅遭遇。由于湘军占据了周围山头高地等有利地形,并构筑了野战工事,红六军团连续组织几次进攻,准备冲破敌人的阻击,终因地形不利未能成功。此时,桂军第19师前来增援。由于敌情变化,红军决定连夜撤出战斗返回大广。26日凌晨,红六军团18师前卫翻越大广坳口,准备进至大广寨子时,被埋伏在坳口的桂军第24师突然袭击。刚经历了恶战,又连夜在崇山峻岭中长途行军的红军已十分饥饿疲惫,在前有桂军堵截、后有湘军追击的情况下,红六军团首长决定由18师第52、第54团担任掩护,主力迅速向西转移,进至鸟平寨一带宿营。红52、红54团接令后,从大广坳口北面的山脚向驻守坳口的敌军发起进攻。双方在黑夜中经过反复争夺,红军于天亮时终于攻上坳口,将桂军第24师全部击溃,为主力转移争取了时间。红52、红54团完成掩护任务,准备撤出战斗时,桂军一部突然从圭养沟抄袭红军后路,同时湘军也赶来增援。红52、红54团陷入重围,经战士们勇猛冲杀,红52团先冲出包围圈,追上了主力部队;红54团撤离在后,团长赵雄在战斗中牺牲,政委和两名营长负伤,阵亡近150人,红54团军旗也遗落在战场上。 战斗结束后,当地农民陈年贵邀约同乡伙伴到战场上捡拾东西时,发现了这面军旗,把它带回家中悄悄地保存起来。解放初期,解放军到当地剿匪时,陈年贵才将这面红军军旗拿出来,给大家观看,并讲述了这面军旗的来历。 1957年,遵义会议纪念馆文物征集组了解这一情况后,买了三尺新红布,与陈年贵交换了他收藏多年的军旗。 1994年,这面军旗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确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郑洁
编辑 刘娟 编审 王璐瑶 施昱凌
1.《天眼新闻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生死攸关伟大转折 遵义会议永放光辉》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天眼新闻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生死攸关伟大转折 遵义会议永放光辉》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90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