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定青坑的“翰林之家”

清溪村,又名青坑,是福建省永定县坎市镇西南部与湖雷镇接壤的一个客家小山村,村民大都姓廖。这里曾经出过一个永定著名的掌故—— “独中(zhòng)青坑”。它指的是清代永定青坑有一户人家,一连几代人参加科举考试,不仅每考必中,而且还出现过“五代五翰林”的奇迹,而永定其他地方的士子则远远没有这样幸运,因而谓之“独中”。清朝时期,永定总共才出过8个翰林,而青坑的这一户人家就占去了其中的5个。一个小山村走出的翰林占全县翰林总数的比例这样高,这在全省其他县市中也实属罕见。因而这一户人家被人称为“翰林之家”,为人们所称羡。

根据《闽粤赣廖氏族谱》和《永定县志》的相关记载,人们所津津乐道的青坑“五代五翰林”分别是:

廖鸿章,字羽鸣,乾隆丁巳(1737)科进士,朝考一等,改翰林院清书庶吉士,充大清通礼馆、实录馆功臣纂修官,奉旨稽察六种翰林院检讨。(当地廖氏二十世祖)

廖文锦,字邵庵,廖鸿章次孙。嘉庆辛未(1811)科进士,改官翰林,历充国史馆纂修,提调文渊阁校理。(当地廖氏二十二世祖)

廖惟勋,字卓峰,廖鸿章长曾孙。道光癸巳(1833)恩科进士,钦点翰林院编修。(当地廖氏二十三世祖) 道光十三年癸巳恩科(1833)进士,殿试汪鸣相榜二甲(一甲3名,二甲100名,三甲117名。廖惟勋在二甲中排第21名(总24名)),翰林院编修,官到贵阳府知府(从四品),护理贵西兵备道(正四品),诰授中宪大夫(正四品)。去世很多年以后,因孙(寿恒)贵,诰赠光禄大夫(正一品)。

廖寿恒,字舞生,廖鸿章次玄孙。军机大臣,同治癸亥(1863)科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戊辰(1868)散馆授编修。(当地廖氏二十四世祖) 廖鸿章次玄孙。咸丰辛酉(1861)以副贡资格参加顺天乡试,考中举人。同治二年癸亥(1863)恩科进士,殿试翁曾源榜二甲(一甲3名,二甲78名,三甲119名。廖寿恒在二甲中排第5名(总8名)。同榜探花是后来成为晚清大臣的张之洞),翰林院庶吉士,戊辰(1868)散馆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历任河南、湖南学政,广西、江西乡试正考官,顺天乡试副考官,己丑(1889)会试大总裁,光绪元年(1875)擢冼马,不久任侍郎,周历六部。光绪廿三年(1897)擢都察院左都御史(从一品)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不久任兵部尚书(从一品)兼署左都御史,晋刑部尚书(从一品),又回任兵部尚书兼署刑部尚书,廿四年(1898)任协办大学士(从一品),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廿五年(1899)调礼部尚书(从一品)。诰授光禄大夫(正一品),并同时请旨诰赠父亲廖惟勋光禄大夫,诰封长兄廖寿丰光禄大夫。

廖寿丰,字研田,廖鸿章长玄孙。同治辛未(1871)科进士,钦点翰林院编修。(当地廖氏二十四世祖) 咸丰8年(1858)顺天乡试举人,同治十年辛未科(1871)进士,殿试梁耀枢榜二甲(一甲3名,二甲120名,三甲200名。廖寿丰在二甲中排第67名(总70名)),钦点翰林院编修。后任浙江粮道,壬午(1882)充乡试副考官,戊子(1888)调查浙江按察使,庚寅(1890)按月福建布政使,又调河南布政使,署河南巡抚,癸巳(1893)授浙江巡抚(从二品)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领兵部侍郎衔(正二品),因弟(寿恒)贵,诰封光禄大夫(正一品)。

翰林亦称为翰林学士,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唐朝开始设立翰林院。到了明朝,翰林学士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纂、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廖氏一门在清代的功名十分显赫。

重教苦读 人才辈出

永定青坑廖氏一门科举连捷,人才辈出,是和永定自建县以来,全县上下崇文重教、尊师苦读的大环境分不开的。

永定在建县之前的好长一段时间里一直由上杭县管辖。“山险民悍”①、“人民倚险习顽,袵席干戈”②是其显著特点。另外,把从上杭县析出来的新建的县份命名为 “永定”, 含有“永远平定”③之意,民风之彪悍也可窥见一斑。流风所及,永定士子考取功名的也寥若晨星。明成化十四年(1478)永定建县后,知县王环等人建县署、筑城墙、修学宫、置学田,重教化,永定的民风民俗从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后,全县上下逐渐形成了一股崇文重教,尊师苦读的社会风尚。大户人家的子弟,把读书当作进身之阶;普通百姓晴耕雨读,也以能识几个当家的字为荣。

永定古代的文献资料留下了当时人们对崇文重教,尊师苦读的深刻认识。抚溪乡的赖斐英曾经深沉地说过:“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构此延师,望子若孙知学以愈愚。”把读书当作是治愚的不二法门。有人还把这种意识写进了楹联中:“教子读书,纵不超群也脱俗;督农耕稼,虽无余积省求人。”北山乡的张大田对子孙的教育尤为重视,说:“吾无厚产遗子孙,必立儒资千桶培养后学。”湖坑的李永稠甚至在弥留之际,仍对他的子孙殷殷嘱咐:“尔辈能世读诗书,则吾志遂矣。”而有人则对“督课子弟日耕夜读,深以无力培养为恨”。

明朝中后期,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只能在规模较大的土楼厅堂里或者在村中的祠堂里设立私塾以教育子孙。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得益于永定条丝烟业及其相关产业(如打制烟刀、制造包裹烟丝的土纸和销售等)的迅猛发展,永定土楼人家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人们不仅捐资兴建诸如“凤山书院”、“龙山书院”、“太平书院”和“七峰书馆”等比较大型的学校,而且还建造了诸如湖坑乡的“源心斋”和“敬业轩”那样的专供自家子孙读书的的学堂。风靡一时的“学校”——家塾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兴办起来,在全县各地星罗棋布。比较有名的有云川乡的“双溪家塾”、“扶风家课”、“培英家课”,抚溪乡的“储英馆”、“文英家学”、“崇文书屋”、“席珍家塾”、“会文家塾”,丰田乡的“培文家课”、“云从家塾”、“水口书室”,孔夫乡的“崇文馆”、汤湖乡的“临川书室”、龙潭乡的“敬业家塾”以及合溪乡的“培植家塾”等等。人们敬礼儒士,厚立儒田,创立书资,纷纷延请名师教育子弟以及四方俊彦。

在那种崇文重教,尊师苦读风气的熏陶下,有的人“好读书,虽在旅邸,暇辄展玩,不忍释手,所交多儒雅名彦”,有的人“好读书,延名师教子不惜金”,有的人“嗜好诗书,延师课督子侄。常于月夜听诵,不知凉露满襟”,有的人“爱慕诗书,遇文人必加敬礼”,有的人“月旦惟重尊师敬友”,而有的人“每届会试,其无力具资者,必多方为赆给,其藉以成名者众”。 士子们在塾师的悉心指教下,焚膏继晷,惜时如金,勤奋读书。对此,道光版的《永定县志·风俗志》中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描述:“士勤学问,韦素单寒。一经自守,竹篱茅舍,时闻书声。名节自矜,耻以关求希拔。虽乏显宦,而科甲不绝。”

在家塾等“学校”里,人们总是把塾师奉为座上宾,盛情款待,力所能及地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看到塾师身后凄凉,则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如湖雷乡举人熊辀,当听到其师熊炳去世、其子扬保被人拐卖到漳州为奴后,立刻前往漳州寻找,并且捐出重金将扬保赎回。仙师乡书华村的陈治平曾受业于副榜王梅调。王梅调贫病去世后,他的家人无法措办葬礼。陈治平见状,义不容辞地捐出厚资和几个同窗一起为塾师治葬,又单独为塾师修筑坟茔,然后“酬酒哭拜而去”。

在那种崇文重教,尊师苦读的大潮中,青坑的廖家当然也不甘人后,甚至还是这方面的典范。排在“五翰林”之首的廖鸿章曾经写过一首《勉学歌》:“东方明,便莫眠,沉心静气好读文;盥洗毕,闭房门,高声朗诵不绝吟;食了饭,便抄文,一横一直要分明;听书后,莫撄情,书中之理去推寻;过了午,养精神,还要玩索书中情;沐浴毕,听讲文,文中之理须辨明;食了夜,聚成群,不是读书便说文;剔银灯,闭房门,开口一读到鸡鸣;后生家,只殷勤,何愁他日无功名。”“歌”是诗的一种。这首诗既是对他自己为了猎取功名一天到晚刻苦攻读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包括他的子孙在内的那些正在求学的士子们的一种鞭策与鼓励。据道光版《永定县志》介绍,廖鸿章年轻时“聪颖好学,试辄冠军,连捷乡、会。入翰林院分习国书,散馆授检讨…… ”。

由于崇文重教、尊师苦读,不久永定便“人文鹊起,甲第巍科居数郡之冠”,优秀人才纷纷脱颖而出,青坑廖氏“五代五翰林”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据史料记载,明清两代永定一共产生过36位进士,336位举人以及488位恩贡、优贡、选贡、拔贡、岁贡和副榜。

翰林新村 旅游休闲

根据《闽粤赣廖氏族谱》记载,从清朝康熙到光绪的200多年间,永定青坑廖氏一门总共出过5个翰林④(上文已列姓名,此处不赘), 2个进士(廖瑛、廖文蔚)和7个举人(廖冀亨、廖琦、廖受谦、廖文耀、廖惟嵘、廖世伦、廖世功)。达官显宦有官居二品以上者2人(廖寿恒、廖寿丰),三品以上者3人(廖鸿章、廖文锦、廖惟勋)。他们在发迹之后,已先后搬迁到江苏的嘉定、苏州一带定居。由于年湮日久,在他们的老家,今天只留下一座4层的土楼——相传那是廖鸿章在翰林任上捎款回来所建,目的是便于回乡祭祖时居住。

星移斗换,世易时移。封建科举制度早已在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 )举行的最后一次进士考试后被彻底废除了,永定青坑廖氏一门通过科举考试走向官场的脚步也就戛然而止。毫无疑问,封建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人才,当然并不是我们今天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但是在封建社会里,历朝历代有那么多的读书人皓首穷经,备受折磨和摧残,多数人竟然连半个举人也捞不上,最终一事无成,抱恨苍天,老死林泉,而永定青坑廖氏一脉宗支的连续几代人却如探囊取物般地连连高中,并因此平步青云,鹏程万里。在培养人才的模式方面,是否有其过人的地方呢?作为一段士林佳话的“翰林之家”,在今天是否仍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呢?这也就是今天为什么仍有不少人前往该村探寻的原因。

2011年5月22日,“五代五翰林”曾经所在的村子——永定县坎市镇清溪村迎来了一个十分值得纪念的事件——清溪新农村观光农业综合体项目正式开工。永定县直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以及清溪村外出乡贤廖斯程先生所在的福建意和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前来清溪村参加清溪翰林旅游休闲生态园和清溪翰林新村两个项目投资兴建的奠基典礼。清溪翰林旅游休闲生态园占地1650亩,计划投资1亿元人民币,内含生态观光农林业园、高尔夫球场、网球场、旅游接待酒店及别墅,蔬菜基地、天然鱼湖以及清溪村廖氏所特有的反映“五代五翰林”的翰林书院。翰林新村占地58亩,计划建筑新式农民住宅别墅108幢。清溪翰林旅游休闲生态园和清溪翰林新村建成后,必将成为我县继土楼和龙湖旅游区之后,又一个新的亮丽的旅游景点。届时,对诞生过“五代五翰林”这块神秘土地感兴趣的朋友大可前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①出自乾隆版《永定县志》②吴节《新建永定县记》③出自康熙版《永定县志》④由于翰林也是举人、进士出身,进士也是举人出身,所以后面提到的进士和举人并不包括廖鸿章等人。⑤本文的引文除了楹联、廖鸿章的《勉学诗》以及①—④ 已注明出处之外 ,基本上引自道光版《永定县志》

1.《梅江夜话 福建永定青坑的“翰林之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梅江夜话 福建永定青坑的“翰林之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90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