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安南疆域东临南海,西接老挝,南接占城,北部与广西思明、南宁以及云南临安、元江等地接壤。同时在越南东北部,有一块飞地与钦州接壤。
明朝建立后,安南陈氏政权,向明朝奉表称臣纳贡,延续了中越之间的宗藩关系。虽然中越之间建立了,宗藩关系,但是中越之间的宗藩关系是极为脆弱的。
明朝初年,明朝统治者对于安南的策略,是比较偏向妥协的,避免使用军事手段。但是这并不代表,明朝统治者能忽视中越边境的边防问题。明朝时期,明朝的主要军事力量,始终着力于北部边疆,主要防范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明朝初期,在广西边境的军事守御力量很薄弱,卫所设置主要集中于桂东、桂东北地区,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内地汉族居民聚居区域的稳定,镇压少数民族动乱。
明代广西与安南接壤的地方,有南宁府上思州、思明府、思陵州、凭祥州、太平府、下雷峒、镇安府、归顺州以及当时属于广东的钦州地区,其中除了钦州地区,广西与安南接壤区域皆是土属政区,居民以土著少数民族居多,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明朝政府对于这一区域的关注较少,军事管控力量不足,也就谈不上军事防御了。
洪武年间,在边境地区先后设置了龙州军民卫、驯象卫、向武守御千户所、钦州守御千户所等卫所进行戍防。永乐至宣德年间,为了经略越南,在广西边境思州、太平、田州等地设置了一些卫所,用于保障安南军队的后勤补给,但是随着宣德年间放弃安南,这些卫所也随之废除。
驯象卫最初专职捕象,之后将军士5000人并入奉议卫,其余军士于洪武二十二年,迁至南宁耕种,后又迁至横州。二十八年设置了龙州军民卫,龙州军民卫之后未见记载。
除此以外,距离中越边境较近的卫所,有南宁卫太平千户所、廉州府钦州守御千户所、向武守御千户所,其中向武守御千户所也于正统年间迁至浔州府贵县驻防。
比较稳定设置在边境地区的卫所,只有太平千户所和钦州守御千户所。两个千户所仅有二三千人,又分别属于广西都司、广东都司两个指挥机构,在广西边境线的管控上必然存在着一些漏洞,为人所乘。
永乐年间,明成祖攻打安南,建立交趾布政使司,为了保障明朝军队的后勤补给,以及之后经略交趾的需要,在广西沿边地区设置了一批卫所。
永乐六年,交趾总兵张辅等曰:“交趾布政司奏:坡垒、丘温、隘留三处,乃交趾咽喉。其地瘴疠,官军难处。欲于近附思州、太平、田州等处,量起土军,设立卫所,如陕西潼关、四川瞿塘之例。军隶广西,民隶交趾为便。”得到朝廷的批准。
宣德年间,放弃交趾后,设于坡垒、丘温、隘留三处的卫所也随之撤废。宣德以后,安南不断蚕食广西边境地区的土地。以钦州为例,及至正统年间,据地方官所奏,距离原边境线分茅岭300余里、铜柱200余里的广大土地皆被安南侵占。
之后明朝统治者,也认识到了广西边境防御的空虚,命令两广都司增派人手驻防边境,防御安南侵蚀。但是由于明朝中后期,卫所制度衰落,大批卫所军士逃亡,卫所人数急剧减少,有限的卫所军士,主要分布在广西内陆心腹之地,主要用于镇压各族人民起义,戍防城池。
因此用于边境戍防的卫所军士,也就可想而知了。边防驻军是一个国家维护边境,地方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军事措施,更是宣示和维护一个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重要军事手段。
明朝在广西边境地区设置的无数个卫所,在明朝前期防备安南、防御安南侵蚀中国领土,稳定中越边境社会秩序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在永乐宣德年间,明朝经略安南的过程中,保障了后勤通道的畅通。
但是总体而言,明代广西边境地区的军事戍防,人数还是较少的,比较稳定的最多时候也就2000余人,不足以在漫长的边境线上,防备安南的侵蚀,这也是明代广西边境防御体系的一大问题。
但是维护边境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实现边境地方社会的发展,单靠边防驻军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边防驻军和地方社会共同努力,各方面因素有机联系,密切配合,建立边防军地联防体系,军民合作,才能建立真正稳固的边防体系。
1.《水月透过镜花 明代时期的军民紧密合作,多方面密切配合,建立了稳固的边防体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水月透过镜花 明代时期的军民紧密合作,多方面密切配合,建立了稳固的边防体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95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