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卢沟桥事变的炮声震到了流亡日本的郭沫若,此时他必须在民族危急和骨肉离散之间做出痛苦的选择。7 月 25 日凌晨四点半,郭沫若悄悄起床,看了一眼熟睡中的五个孩子,又轻轻地亲吻了妻子的额头,换上和服避开正门,义无反顾地登上了驶向中国的游轮。7 月 27 日下午,郭沫若顺利到达上海。自此一别,便成永久。回国后没多久,郭沫若便与《救亡日报》社成员于立群结为夫妻,彻底抛弃了共同生活二十多年的日本妻子郭安娜(原名佐藤富子)和五个子女。

为爱与父母断绝关系

1914年1月,郭沫若赴日留学。1915年,此时还是佐藤富子的郭安娜,母亲没跟她商量便给她订了亲,但是她有更大的理想和抱负,没多想便毫不犹豫地离家出走,来到东京圣路加医院当见习护士,学妇产科,想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慈善事业。

1916年8月,郭安娜与来东京圣路加医院看望友人的郭沫若相遇,郭沫若见到郭安娜仿佛得到了救赎一般。他在给田汉的信中谈到他初见安娜的感受:

我最初见了我安娜的时候,我觉得她眉目之间有种不可思议的洁光…令我肃然生敬。…我以为上帝可怜我,见了死了一个契已的良朋,便又送一位贤淑的腻友来,补我的缺陷。

此时的郭沫若正处在封建父母包办婚姻的束缚以及东洋人对中国人歧视的苦闷漩涡之中,生命中突然出现了自己的圣母玛利亚,令郭沫若欣喜若狂。而郭安娜也不满母亲毫无征兆安排的订亲,看着眼前这个玉树临风,满腹经纶的中国青年,自然也是小鹿乱撞。这对异国青年此后便以兄妹相称,慢慢的走进了彼此的生活。

郭沫若和郭安娜

郭安娜很快被才华横溢的郭沫若折服。不久,她毅然决然地辞去圣路加医院的工作,随郭沫若到冈山同居,郭沫若专为她取了一个好听的中国名字——郭安娜。

郭安娜与郭沫若的结合,自然是不会得到家庭和日本社会的认可,安娜家是基督教徒之家,决不允许她与一个华人青年同居,因此她受到了“破门”的处分,安娜也一气之下与父母断绝了关系。与此同时耳边也常常听到:“她以支那人做丈夫”的讥讽,郭安娜并没有在意这些风言风语,而是幸福地和郭沫若生活在一起。

为丈夫和家庭劳碌奔波

1917年,郭安娜在东京女医学校读了不到三个月的书,因怀孕而中途辍学,同年12月,她和郭沫若的第一个爱情结晶——郭和夫诞生了。1920年,次子博生出世,三年后她们的第三个儿子佛生也来到了他们的生活中。郭沫若1923年在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时,郭安娜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

郭沫若和郭安娜在日本生活照

郭沫若作为留学生,每月有着四十二日元 的补贴,但是这点费用来养活五口之家,无疑是杯水车薪。那时,日本的医学直接采用德文医书,书价十分昂贵,对这必需的开支,安娜却毫不吝惜,她希望丈夫学业成功,以便有一个可靠的生活保障。

为了让郭沫若安心学习,学有所成,安娜独自承担全部家务,洗衣做饭,忙里忙外。为了节省开支,她常常拿五分钱买些烧红薯,作为全家人的午饭。清贫和多子,给年轻的父母带来了一地鸡毛,但新生命的到来倒也给家庭增添了不少的乐趣和诗意。

为了赚钱养家,郭沫若拼命写作译书,没有桌椅用皮箱代替,没有砚台用磨平的砖头代替,日子贫穷倒也踏实幸福,郭安娜含辛茹苦毫无怨言地坚持着,因为有她深爱的丈夫和孩子陪着自己。

郭安娜和郭沫若幸福一家

1923年4月,郭沫若携妻带子告别了生活十年的日本,回到中国寻找新的发展。回国后他们生活在上海,一家人挤在十多平米的狭窄房间里,郭沫若则一心扑在创造社中。

无奈生活似乎有意在和她们开玩笑,郭沫若的创造社困难重重,稿费时有时无,一家人的生活、孩子们的教育,都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安娜整天过着窘迫不安的日子,时常头痛失眠,不得不考虑新的出路。没多久安娜带着三个儿子又重新回到日本,打算先到医院实习,再到上海找份工作,以帮助丈夫缓解生活压力!

此后十多年,郭沫若和郭安娜带着年幼的孩子们多次辗转于日本和中国。为丈夫,为孩子,安娜任劳任怨,像蜘蛛一样,不 停地补缀着生活这张大网。清贫而动荡的生活,过度的操劳,使得安娜的身体越来越虚弱,经常头昏脑胀,多梦失眠。

郭沫若回国抗日,安娜惨遭牵连

1937年,政治风云变幻,日本帝国主义借故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郭沫若回国抗战的当天上午十点,日本士兵发现郭沫若不在了,便冷冷地讯问安娜: “你的先生哪里去了?”安娜平静地回答: “我先生到东京去了。”于是日本刑士对安娜和孩子们进行严密监视,限制自由,她和孩子们连最基本的出入也是被牢牢看住。

郭沫若

日本当局得知郭沫若回到了中国,警察局将安娜和长子和夫拘捕毒打,并抄了家,拿走了大量的书信及书稿。郭沫若接到安娜的求救信后,立即向中国驻日大使提出要求,希望设法营救妻儿,并能准许妻子带着孩子们回到中国和自己团聚。但日本军部却以安娜尚是日本臣民为由,还说安娜有间谍之嫌,非但不准其自由离去,而且将安娜关押了一个多月才被保释回家。郭沫若在当年的8月和11月还接到过安娜的两封信,此后,双方天各一方,音信全无。

含辛茹苦抚养五个子女

郭沫若回国之后,安娜独自一个人挑起了六口之家的生活重担。只要能够养家糊口的活她都做,给农家割稻谷、刨地瓜、挖白薯,有时也去人家中帮短工,挣钱来养家和教育子女,吃尽了苦头。

还好有善良的劳动人民和好心朋友的支持和同情,安娜才和孩子们度过了艰苦的战争年代。值得庆幸的是,孩子们非但没有无辜伤亡,而且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郭和夫和郭博都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一个是化学系,一个是建筑系,后来成为建设新中国的领军人才。

万里寻夫,婚姻终成泡影

1945年,发动罪恶战争的日本军国主义者投降了,安娜却因与郭沫若结合 , 于1947年丧失了日本国籍。她期盼着丈夫的消息,随时准备回到中国 。

1947年11月,郭沫若几经辗转到达香港,开始公开露面,发表文章。安娜听到消息后,便留下次子博生继续在日本工作,于1948年五5月带着三子、四子和女儿西渡来到中国寻找郭沫若!

郭沫若考古现场

1948年,郭安娜与孩子们来到香港见到 了阔别11余年的丈夫。此时,郭沫若正和于立群及其五个孩子生活在一起。郭安娜黯然神伤,悲痛不已,不久她又带着孩子去台湾,住在长子和夫那里,并让幼子志鸿进入台湾中学读书。

此后,因为郭沫若的工作关系,周恩来特意找到郭安娜并告诉她:“你的四个孩子都在中国工作学习了,如果你和郭博同意,也欢迎郭博到中国来工作,你也不要回日本去了。”

这年 4 月安娜同和夫、佛生、淑踽在夏衍的安排下,于5 月 10 日左右到达北平,住进了翠明庄招待所。这样除郭博还留在日本外,安娜和四个孩子在北平相聚了。

之后在组织的安排下,郭和夫到了大连物化所工作,不久郭安娜也来到大连,和长子郭和夫一起生活。此后,女儿郭淑踽进了燕京大学学习,幼子郭志鸿考入华北革命大学,郭佛生随夏衍到了华东,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

携子女加入中国籍,建设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照下,郭安娜顺利加入中国籍。与此同时,一直在日本工作的郭博也回到了中国,一起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长子郭和夫是著名的化学家,多次带领科研团队取得了多项丰硕的成果,在有机催化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他又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高级科研骨干人才,为日后中国化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郭沫若和郭安娜的长子郭和夫

次子郭博是建筑家和摄影家,在中国建筑和摄影行业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子郭佛生是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工程师,他的工作成绩也解开了多年研究工作的瓶颈。

四子郭志鸿是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钢琴家。他的钢琴作品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丰富了我国钢琴音乐创作,对中华民族钢琴音乐的发展有卓越的贡献。

晚年架起中日友好桥梁

郭安娜晚年时候,曾有人问她是否怨恨郭沫若,她摇摇头说:“无怨无恨的方法是自乐,这是从基督那儿学来的。”几十年如一日,安娜和五个孩子为新中国的建设勤恳地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她夏天住在长子工作的大连,冬天则住在次子所在的上海。

晚年郭沫若和郭安娜

郭安娜几乎每年要到日本探亲一次,不过每次都只住短短几天。她说自己已经是垂暮之年,万一病死在日本怎么办 ?她说要死也要死在中国,埋骨在中国,她说: “我是中国人 !”

当然,郭安娜也是一个日本人,她和孩子们为中日友好而忙碌奔走,成为中日友好的纽带。四川乐山、日本市川两市结为姊妹城市的牵线人就是郭和夫。

1983年,安娜被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会议期间,正值她89岁寿诞之日,统战部和全国政协为她祝寿。1994年,郭安娜在病危之前,她把自己仅有的500万日元捐给了中国政府,令人敬佩不已!

结束语:面对生活的艰辛与磨难,郭安娜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勇往直前,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独自将五个子女抚养长大,培养成才;面对丈夫的背叛,虽然悲痛欲绝,但她最终选择原谅,认为这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过;或许正是受到牧师父亲基督思想的影响,才让她如此的大度与善良,值得人们称赞!

1.《妨语爸比 被郭沫若狠心抛弃,她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妨语爸比 被郭沫若狠心抛弃,她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98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