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毒饭们应该都听说了。
30年前,老电影突然被豆瓣迷住了,是一部受欢迎的电影。(莎士比亚)。
全网愤怒刷星,中国电影史最低子电影诞生;
曾经“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们一夜之间被推翻,遭到网民的集体抵制……
这就是结局吗?
不行。
事情发酵一周,Sir还是想厘清几个问题。
这是Sir一贯强迫症。
这也事关——
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愤怒,是否真的能震醒几个装睡的人。
01
发生了什么?
事因一条狗。
不是普通的狗。
而是一只忠诚、专业,为国家服役后退休的军犬。
被活生炸死。
是什么电影,什么镜头,需要去炸死一只狗?
实际上这只狗只在电影前十分钟出现。
就是这十分钟,就能让人恶寒到骨子里。
抗战时期,猎犬海龙是村子里的小守护神。
为保护村民。
它叼着一颗手榴弹飞奔离开,一路跑到村庄外。
手榴弹爆炸,海龙奔跑着被炸成碎片。
电影名从画面中出现:
名为《犬王》。
93年播出的抗日电影,歌颂抗日时期军犬与民兵英勇抗战。
这十分钟,是整部电影最悲壮的时刻。
当初多少人看到这一幕,坐在小板凳上眼泪汪汪,海龙被炸飞的场景也因此成了不少人的童年阴影。
但现在,有人跳出来了。
告诉你,这就是真的。
尸体是真的,死亡是真的。
唯独牺牲,不是真的。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电影的导演,姚守岗。
导演亲口告诉观众,他真的为了这部电影,炸死了一条狗。
一条真正的军犬。
导演为了逼真的效果,决定让海龙来一场真正的“牺牲”。
手榴弹不是道具,而是真正威力迅猛的炸弹。
被训练过的军犬,只会按指令行事。
只要被指示去叼住炸弹,就不会甩开。
连当时的训养员也不知道这是真的炸弹。
△ 来源:彭城晚报
一部歌颂军犬的电影,炸死了一条军犬。
讽刺?
这还不是最讽刺的。
这部“真实的电影”,后续还获得年度广电部“优秀影片奖”特别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提名,中央六套反复播放……
更让人愤怒的是主创对此的态度。
谈起这次“牺牲”,导演嘴上说“心里不好受”。
表情和肢体,非常轻松,甚至面带微笑。
没完。
接下来还有大型煽情自述。
2008年,电影剧组参加《流金岁月》访谈栏目,此时距离电影上映过去了十四年。
在聊到“海龙牺牲”这场戏时,大家显然还记忆犹新,激动万分。
导演泪洒当场,嘉宾回忆感慨。
哭的是辛酸,慨的是敬业。
说的是狗,夸的却是人。
嘉宾,敬佩于导演当年的决心和认真准备。
我从来没见过导演(在拍摄现场)眼睛在冒火、在冒光
那么犀利,在给每一个部门提要求
必须保证一次完成
而且必须保证让这条狗一下完
主持人动容于导演十五年后还为此哭泣。
没想到十四年过去了
提到这场戏
一条狗,为这个影片算是牺牲了
但是我们的导演今天还这么难受
至于导演,也顺着假装难为情地说了句不应该。
不应该还为这种事在节目里哭。
至于为什么,一句话,为了艺术。
必须要死一条狗
还必须要选出一个军犬来
别的狗还做不出来
而配合演出的军犬基地专家们。
只能在观众席听完全程,面无表情。
说到动容时,鳄鱼的面具才算出现裂痕。
导演上一秒还在拭泪,下一秒就忍不住赶紧说到重点。
拍那个镜头时我三架机器啊
你看那是不同角度的
什么意思?
我也不容易啊!
话里话外,这一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可复制的伟大壮举。
而海龙,就是那个“天选之子”。
好打住。
让你的愤怒先压抑一会儿。
Sir要拆穿他更深一层的假面。
02
为了艺术?
其实这件事不是第一次被爆出来。
当时节目播出,就引发过不小轰动,明星们纷纷转发谴责,甚至想要骂脏话。
此后每年,电影和导演都会时不时再被拉出来鞭尸。
导演不是没有回应过。
总结下来,三条理由:
1,当时没技术;
2,当时没钱;
3,艺术,艺术,还是***艺术。
我觉得搞艺术
我们总是想尽办法达到目的
前两个理由Sir不发表意见。
既然姚导拿好莱坞举例子,那就说好莱坞:
雷德利·斯科特,在没有CG,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靠着微缩模型和剪辑技巧,完成了《异形》鬼魅的视觉魔法;
巴斯特·基顿,在没有任何特效的年代,凭借疯狂的脑洞和极致的敬业精神,做出无数至今让特效师惊叹的动作戏。
再谈谈“艺术”。
姚导所说的,必须要用牺牲去达成的“艺术效果”是什么?
所谓“逼真”。
就是把狗炸了,然后镜头里满屏的黑烟,根本看不清炸了啥。
所谓“三个机位”。
就是三次简单的重复,穿插人物的尖叫和哭嚎,渲染加深惨烈程度。
原来,所谓“艺术”——
只是一次完全可以避免,完全没有任何创新可言,完全没有必要的个人行为。
不得不说。
这是一面谁都可以拿起来舞一舞的旗帜。
95年,电影《悲情布鲁克》。
电影为展现蒙古骑士在草原上纵马奋战,抗击日军的英姿。
不惜蒙着马匹的眼,让它冲下悬崖,活活摔死。
09年,电视剧新《三国》。
为展现三国时期战争场面的磅礴。
导演高希希就曾得意洋洋地跟媒体炫耀:
“我们的马在拍戏中一共牺牲了六匹,疯了八匹,连马都受不住了,你想想大概是什么样的一个战争场面吧。”
活马被烧、扭断脖子、重摔、被撞翻、被炸翻......
还振振有词:
为求真实,放弃特效,改用实拍镜头。
正所谓“戏比天大”“观众就是上帝”。
当真为了艺术?
抱歉。
在Sir看,艺术是富有冒险精神的。
但在这些导演身上,Sir看到的——
只是拥抱某种“绝对正确”后的自大与自嗨。
他们的潜台词:
抗日战争牺牲这么多人,我炸死条狗算什么;
草原骑士如此英勇无惧,我摔死屁马算什么;
三国战事如此令人神往,我虐几只动物算什么。
别谈艺术。
这就是狐假虎威。
03
艺术的界限在哪?
Sir承认艺术有反常规,甚至反道德的一面。
所以我们才必须厘清:什么才算真正的为艺术牺牲,界限在哪?
世界上有不少著名的“暴君导演”。
Sir就举两个例子,东西方各派一名代表。
西方,库布里克。
他尤其擅长“肉体折磨”。
《闪灵》这个镜头,影史经典吧。
被丈夫折磨,拿着斧头追砍,躲在门后被吓得五官扭曲的女主。
怎么来的?
进组第一天就“开虐”——
演员谢莉·杜瓦尔从来不许和剧组里所有人接触、说话。
拍摄时只要一点不对就开骂,女主每天都骂哭好几次,影片里眼睛浮肿的状态不是化妆。
还有。
为了达到满意的效果,电影这一段挥球棒的戏……足足拍了127次,至今保持NG最多次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127次后,导演终于满意了?
不,是因为……女主彻底崩溃了。
受害者也没给库布里克面子,直接在花絮里怒怼:我!恨!他!
这部电影不仅是观众的阴影,更是整个剧组的噩梦。
工作人员这么形容他——
一开始你会觉得,哇塞,这可是库布里克啊!
后来就会变成,妈的烦死我了
因为你会被逼到崩溃边缘,满脑子都是,我已经啥也不剩了
东方,王家卫。
不输库布里克,他擅长精神+肉体双重折磨。
几乎所有当红香港演员都被他折磨过。
张国荣说跟他“八字不合”,梁家辉说他“莫名其妙”。
最爱用的一招是“无理由NG”:拍一条,不满意,哪里不满意?不说,再拍一条……
《阿飞正传》一个镜头拍六十多次,拍到梁朝伟都自闭,怀疑自己是不是能当演员。
他当时的女友刘嘉玲也没能幸免,一个擦地的镜头拍四十多次。
这些“事迹”至今是他们身上抹不去的争议。
真的有必要吗?
这就是艺术吗?
再看两个小故事:
《2001:太空漫游》开篇“人类的黎明”一段戏,因为对布景不满意,库布里克一声令下——暂停拍摄!
一停就是一年,重新勘景、搭景。
一块石头,演员的一根毛发,他都要亲自确认。
DVD的封面排版没有精确到毫米?一个缝隙距离不对劲?
不好意思,回炉再造。
王家卫也一样。
刚入行当编剧,在香港电影速写速拍的阶段,别人两天就能出一个剧本,而王家卫往往要磨几个月,被同行嫌弃。
没人等我?那就自己拍。
坚信慢工出细活,只要他不满意,别说六十几个镜头,只要精力足够,重拍几百遍或许也是做得出来的。
这便是他们的共同点——
“追求艺术”的龟毛,是对整体作品的吹毛求疵,是折磨同行的所有人,包括自己。
比起那些以艺术为名,动不动虐杀动物的真正暴君。
他们恰恰相反。
对电影,他们有各自放不下的信仰,如库布里克的专业,王家卫的慢。
他们从不舞弄艺术,因为他们身处于艺术。
如库布里克所说:
“让我从电影制作里抽身放个假,就等同于让一个小孩从玩乐中放假。”
此外。
我们除了要警惕“艺术”的噱头,还要警惕狂妄。
重现真实,是电影人的浪漫;
无法绝对重现真实,则是电影人的自省。
一条必须划清的原则:
电影是主观艺术,绝非客观现实。
就像姚守岗再洋洋得意,主持人的一句“场面看着很真实”,莫大讽刺。
老戏骨刘佩琦就直言,在表演中什么都要求真实。
——“那就是个棒槌”。
凡是拍戏真喝
他一定不是好演员
凡是拍戏真打,抽大嘴巴
一定不是好导演
导演要求演员要真打,要不那感觉出不来
那一定是棒槌导演,包括演员
在他看来,这就是不懂行。
艺术都得是假的
但是表现出来的是真的
刘佩琦当然是站在老演员的角度喊话:
电影工业越完善,导演技巧越高超,演员的效率也会越高。
Sir也信奉,世上没有那么多天才。
大多数情况下,创作者还是需要用相对笨拙的方法去抵达目标。
但无论导演还是演员。
捡起那根“棒槌”之前先想想——
你是挥向别人,还是挥向自己。
04
我们还能怎么做?
文章最后,Sir想说些实在的。
回到《犬王》。
残忍点说,对一个半隐退导演,一部30年前的作品。
再多谩骂和抵制也没有实际意义。
Sir想把眼光放远一点。
比如,我们是否还有可能出现下一部《犬王》?
很不幸,是的。
2009年,新版《三国》剧组“虐马”事件,就曾引起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的抵制,还召开了媒体说明会。
结果?
导演回应:“诽谤”“没有的事”,剧继续播。
再近一点,20年《狼殿下》。
剧组被博主曝出拍摄时用了真实的受保护动物,可剧里却明目张胆写着“CG特效”。
闹上热搜,集体抵制。
结果?
官方无回应,Sir去网络平台看,剧还正常播,剧里的字幕也还在。
那么,我们还能做什么?
参考国外。
当然是呼吁更完善的行业保护,舆论监督。
就像网友讥讽那样,在国外的影视字幕上都会有“本片制作过程中无动物受到伤害”的说明,而在国内的某些影视中,却可以“自豪”地标注“本片中所有死亡的动物均为正常死亡”。
玩笑归玩笑,该借鉴的是一种业内规范。
国外字幕上的那项说明,代表的不仅是原则,还有规则。
好莱坞自从1979年开始,美国影视演员协会就跟美国人道善待动物协会达成协议,避免为了影视拍摄而杀伤动物。
而每一部电影结尾字幕都会出现该动物协会的标志与评级。
不是标完就算了。
这个美国人道主义协会(The American Humane Association),会全程现场监督所有涉及到动物拍摄的镜头。
比如《肖申克的救赎》,老图书管理员怀里常常揣着一只鸟。
其中有一幕,是管理员捉来一只虫子喂鸟。
虫子可以随便找吗?
不行,一定要是自然死亡的虫子,并在协会工作人员监督下拍摄。
而且,如果电影没有通过协会监督,还很有可能无法参加当年奥斯卡等大奖的评选。当年的《战马》《指环王》就是因为协会打出的分过低,在奥斯卡评选中吃了大亏。
有人可能想问。
一只虫子,至于吗?
Sir觉得,至于,非常至于。
正因为忽视了太多的“虫子”。
才造成我们今天。
除了抵制,别无他法。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超有钱婆婆
1.《08年娱乐圈毒看这里!30年前的电影被骂,惨遭集体抵制,看来“滚出娱乐圈”还是便宜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08年娱乐圈毒看这里!30年前的电影被骂,惨遭集体抵制,看来“滚出娱乐圈”还是便宜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26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