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初,在北京的中贸城拍卖会上,陶瓷器皿刚刚出现,就引起了人们的掠夺。

经过激烈争夺,1200万人民币一锤定音,成交!

买一个碗花去1200万?这是什么宝贝?买主说,我买的不是碗,而是碗身上画的青花!你把图放大看仔细了,它叫元青花。

元青花为什么这么值钱?它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它的了解。

从中国陶瓷史上看,元代之前是没有真正青花瓷器生产的,它们大多为素色瓷。黑石号沉船打捞上来的所谓唐青花,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青花瓷。

宋朝是我国瓷器发展的高峰,它烧出了窑温达到1200度以上的硬如玉石的青瓷和青白瓷。这种瓷器的装饰工艺,或以釉色莹润,或以竹刀刻划花纹,是一种素色调。尤其是青白瓷的出现,为元代的青花瓷器创烧打下了基础。

唐代兼收并蓄,曾烧出三彩瓷,但它大多是做为冥器生产的,并非瓷器烧造主流;或者以定烧形式,卖给阿拉伯人使用。黑石号沉船就是艘阿拉伯商船,打捞上来大量长沙窑彩瓷,其中有被称为唐青花的盘。为什么说这种盘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青花瓷?因为长沙窑瓷器是一种高温釉上彩,与定义高温秞下彩青花瓷有很大区别。

元代青花瓷器的颜料产自伊朗和伊拉克,用它来在中国造瓷器上绘画,需要一定的条件。元朝疆域广阔,中亚到西亚,都是它的版图,这使得西亚工匠们带着绘画颜料来到景德镇成为一种可能。

绘制元青花图纹的是一种钴料,有人说产自于现在的伊拉克萨马拉钴矿。在公元八世纪时,萨马拉是阿拔斯王朝的都城,离巴格达128公里,也是当时西亚的制陶中心。

西亚人信仰伊斯兰教,以蓝色为尊贵。他们发现用钴料在陶瓷上绘画,会烧制出幽蓝色,所以,从公元6世纪开始,就在陶器上用钴料绘制图案。可惜,陶器是种低温釉,绘画很容易掉色,器物也易碎,他们当时烧不出象中国那样的高温下硬度极高的瓷器,因为没有瓷土。下图为公元九世纪萨马拉制作并烧造的鱼纹陶器,现藏于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绘画风格与黑石号沉船的唐青花十分接近。

元代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于1258年攻下巴格达,阿拔斯王朝覆灭。他在那里建立起伊利汗国,把许多西亚工匠俘获后,送到了元大都,因元朝有匠籍规定,不杀俘虏里的匠人。

这样一来,西亚制陶工匠带来的颜料和绘画技术与景德镇的瓷器相结合成为一种客观现实,它创生了一种世界顶级的文化艺术品,后人称为元青花!人类社会的杂交优势,在元青花这一古代艺术品上面,得到充分体现。

另外一种说法,画青花的颜料叫苏麻离青,产自伊朗。这在明代的各类书籍中有记载:

万历十七年王世懋《窥天外乘》记载:“……官窑,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万历十九年高濂《遵生余笺》亦有“宣窑之青乃苏渤泥青”的说法。

当时的伊朗,也在元朝伊利汗国的统治之下,所以,不论是叫苏麻离青,或是叫萨马拉,这种绘画元青花瓷器的颜料都是来自西亚。元青花是西亚文明和中华文明相互交融、相互碰撞而产生和创造出来的人类最伟大的艺术品,这一点毋庸置疑。

中国南海博物馆展示了一块南海沉船出水的元青花残片,边上有几个阿拉伯文,翻译成中文:波斯之制。

这就充分说明,西亚的阿拉伯人参与了元青花制造,这是一个物证。

从元青花的绘画风格上来看,它也有西亚波斯细密画的许多特点,与汉文化欣赏习惯不近相同。

波斯细密画讲究繁复,有大量的缠技花作边饰,因为这种画一般是做羊皮书的插图;这与当时宋朝人作画,讲究留白和给人空间想象十分不一致。元青花瓷器基本上都是满画,没有多少空间,边饰也是细密画上的缠枝花纹。这种西亚风格的绘画,加上汉文明的工笔技法,给元青花瓷器赋予了丰富的全新内容,它的艺术特性是任何其它朝代所没有的。下面这一块元青花残器,是从南海沉船上打捞的,其画满框特点明显。

结语:

元青花是我国瓷器文明从素瓷到彩瓷的开始,在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艺术原创品。它是西亚波斯文明和汉文明融合的产物,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复制性。因元朝历史短暂,不到100年时间,所以,元青花瓷器流传下来的极少。由于稀少和具有划时代意义,因此异常珍贵。全世界每一位爱好收藏的人都想拥有它!

用1200万元人民币,买来这种人类文明进程中最伟大的古代艺术品,真的一点也不贵。买家说得好:我买的不是碗,是买它那上面的幽蓝色图画,那朵永不凋谢的元青花!

1.《【10万元朝瓷器】专题瓷碗拍卖了1200万,买家说我买的是碗边青花,你把图放大看值不值》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0万元朝瓷器】专题瓷碗拍卖了1200万,买家说我买的是碗边青花,你把图放大看值不值》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28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