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到底什么时候开始计算?

成吉思汗称为建国的“1206年末”、“1234年末”(蒙古灭亡金)、“1260年末”(忽必烈登基)、“1271年末”(忽必烈建造“大院”国号)。

而元朝的终结时代,基本上都认为是1368年。

元朝与三大汗国(窝阔台汗国被元朝与察哈台汗国瓜分)

每一种观点都有自己的理由。不过,将1271年定为元朝的起始时间,是我国比较主流的观点。譬如在许多地方历史博物馆中,元朝部分往往标示为1271—1368年。

有趣的是,“元朝部分”展出的人物、事件和相关文物介绍,有很多是属于1271年以前,这就让很多同学感到迷惑。

蒙古国“蒙哥汗石碑”,使用的是蒙汉双语

另外,成吉思汗的身份该如何定位,到底“算不算中国人”?“大蒙古国”和“元朝”可以划等号吗?蒙古的“四大汗国”到底算不算元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临近周末,我们就来好好聊聊。

“元朝史”到底从哪里开篇?

按照我国修史的传统,通常将某朝开国君主称帝建国之年为起始年代。

即便初建国时地盘不大,只要其继承者的统治范围扩展到全国(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并取代了前朝地位,成就新的王朝,就应该算作是新朝代的开端。

我个人认为,将1271年作为元朝起始年代的做法,有待商榷。

以辽朝举例:耶律阿保机于916年称帝,建“契丹国”;947年,太宗耶律德光在灭亡后晋后,改国号为“辽”;983年,圣宗复用契丹国号,1066年道宗再改为辽直至最终为金朝所灭。

辽朝疆域

《辽史》“本纪”篇,起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止于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由此可见,史学界对于“辽即契丹”的观点,没有什么异议。对一个一直延续的王朝而言,“更改国号”与“改朝换代”是两个概念,

而距离我们最近的清朝,情况则有些微妙。

努尔哈赤于1616年称帝(更准确的说法是“称汗”),建立“大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顺治入关,迁都至北京,但直到1662年,明朝的残余势力才算彻底被消灭。

在清朝官修史书以及民国初年修的《清史稿》中,清朝的历史都是从努尔哈赤建国算起,并称之为清太祖。

《清史稿》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史书取1644年崇祯自杀、顺治入关为清朝起始年代。但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方便阐述明清两朝交替之意。

譬如《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描述就非常巧妙:

从顺治元年清朝入关至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清朝对全国统治二百八十六年。入关以前有两个皇帝,入关以后有十个皇帝。

到头来,在描述清朝历史的时候,还是从努尔哈赤建国开始算起。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不过,元朝的情况显然要比前面两个王朝复杂得多。尽管元和清都是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但人们对元朝和清朝的看法似乎不太一样。

简单地说,元朝“没有被彻底汉化”,而清朝“彻底被汉化了”(当然,关于什么是“汉化”,这是另一个“大话题”了,陷于篇幅关系,在此不做阐述)。

更何况,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能不能纳入中国历史,也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包括蒙古部在内的蒙古高原部落,大多数时间都是金朝的“属部”。

包括成吉思汗在内,在统一蒙古草原之前,曾与克烈部一同曾配合金朝。夹攻叛乱的塔塔儿部,成吉思汗更被封为“札兀惕忽里(有节度使、百夫长等多种说法) ”。

在后面征讨乃蛮部时,汪古部之所以选择支持成吉思汗,就是因为前者是金朝的“公务员”。由此可见,“札兀惕忽里”这个“有点鸡肋”的官职,无形中提升了成吉思汗在草原上的地位。

即便在建国初期,成吉思汗还要到净州界上进年贡。只不过,他在获悉庸碌无能的卫绍王完颜永济居然做了金朝皇帝后,才大胆造反,以替被杀害的祖先复仇为名进攻金朝。这和努尔哈赤“七大恨告天”起兵攻明,有异曲同工之妙。

卫绍王完颜永济

鉴于金朝与元朝一样,都是如假包换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算不算中国历史的正朔王朝”,同样是个让人感到气氛微妙的话题。

1343年(元顺帝至正三年),在右丞相脱脱、平章也先帖木儿等人的奏请下,诏修辽、金、宋三史,都总裁官脱脱裁定,辽、金、宋各为正统。

窝阔台继位后,蒙古联南宋一举灭金,前者取金代之,占据了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等到了忽必烈继位,全面统一南北,结束了中国五百年分裂局面,子孙延续对全国的统治至1368年。

更何况,就连明太祖朱元璋也承认了成吉思汗的这一历史定位。洪武三年奉诏修成的《元史》,就是以“元太祖”为起始的。

明太祖朱元璋

至此,我个人认为,将成吉思汗建国作为元朝的开端,原则上也没有什么明显的硬伤。如果你认为金国的历史“属于中国历史”,那么将成吉思汗当做中国历史王朝的创建者,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大蒙古国”是否等同于“大元”?

1206年,统一蒙古高原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1215年,他的军队便占领了金朝中都(今北京),逼得金朝仓惶将都城迁到了开封。

成吉思汗随即任命断事官于此设立统治机构,管辖所占领的中原各地,其行于汉地的汉文文书使用“大朝”之号。

1234年,元太宗窝阔台灭金朝,彼时“大蒙古国”的疆域,已经扩展到了已经淮河、汉水以北,向西包括今新疆全境的大半国土。

元太宗窝阔台

等到1260年,忽必烈成为第五代大汗时,其统治的地域扩展到北至西伯利亚、南抵淮、汉及云南、西藏全境、东及高丽、西达黑海南北之地。

只不过在忽必烈之前,太祖(成吉思汗)、太宗(窝阔台)、定宗(贵由)、宪宗(蒙哥)四代大汗统治时期的政治中心在蒙古本部。

窝阔台即位后,定都哈拉和林

忽必烈在战胜阿里不哥后,将国都从哈拉和林转移到开平城(自己的大本营,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后来又定都北京。

至此,“大蒙古国”的政治中心,从蒙古本部,转移到了今天中国的北方地区。

1271年,忽必烈纳汉臣刘秉忠的建议,采用《易经》乾卦“大哉乾元”卦辞,建国号为“大元”。“诞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绍百王而纪统。肇从隆古,匪独我家。”

刘秉忠

元文宗官修《经世大典》载:世祖皇帝初易‘大蒙古’之号而为‘大元’也,以为昔之有国者或以所起之地、或因所受之封为不足法也,故谓之‘元’焉。‘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也。”

实际上,建“大元”国号后,原来的“大蒙古国”国号并没有取消。譬如在一些外交文件中,“元朝皇帝”等同于“大蒙古国皇帝”。

元朝致日本的“恐吓信”

也就是说,忽必烈建号的“大元”,既继承了成吉思汗以来的“大蒙古国”,又按照中原王朝更替的传统,立一符合古制的国号,将“元朝”与前面的王朝达成了最终的接续,更进一步证明了,“大元”与“大蒙古国”是同一王朝的延续,并非改朝换代。

更何况,忽必烈于1271年建“大元”国号之前,“大蒙古国”已经统治中原大地五十多年,将元朝起始年代标为1271年,是有待商榷的。

总的来说,“大蒙古国”和“大元”应该是并列的,只不过在元朝直接统治的汉族为主的大多数人口中,大家更认可“大元”这一国号。

“四大汗国”与“元朝”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将辽东直到东欧和小亚细亚的众多国家和民族,统统置于“大蒙古国”的统治之下。按照成吉思汗给诸子的分封:

长子术赤、次子察哈台、三子窝阔台这三家分别领有阿勒台山以西“直到蒙古马蹄所及之地”,再加上忽必烈弟旭烈兀领有阿姆河以西波斯等地,形成了西北“四大汗国”,汉文史料称之为“宗藩之国”。

鉴于元朝皇帝就是“大蒙古国”的皇帝,因此,“四大汗国”都奉之为宗主。而元朝的知识分子们,干脆把“黄金家族”统治的所有地域,都划进了“大元”的版图。

1285年,元世祖下诏编修舆地图志,“乃命大集万方图志而一之,以表皇元疆里无外之大”。负责编修的秘书监长官上奏说:“如今日头出来处、日头没处都是咱每的。”

他建议,将收集到的汉地、江南各路图志和秘书监有的“回回图子”(波斯—阿拉伯文的西域地图)合起来,“都总做一个图子”。

1303年,这一项目终告完成。

图册共六百册,一千三百卷,名为《大元大一统志》,各个地区都附有彩色地图,并绘有彩色的《天下地理总图》 。

《大元大一统志》

元许有壬《大一统志序》说:“我元四极之远,载籍之所未闻,振古之所未属者,莫不涣其群而混于一。”

《元史·地理志》序记载:元朝幅员之广,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这些说法无一例外,都把西北各汗国领地视为元朝“幅员”所及。

不过,我们必须承认,元朝皇帝尽管名义上是各藩国的共主,但实际上却不能有效管理这些“宗藩之国”的领地。

元朝能够直接统治的“版图”,只限于中书省和岭北、辽阳、河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十行省,以及宣政院管辖的吐蕃三道宣慰司。

因此,元朝疆域“横跨欧亚”并不是十分准确。

尽管忽必烈建立的“大元”是“大蒙古国”的延续,但在忽必烈即位后,人口最多的汉族成为民众主体,农、工、商成为经济主体,地税工商税成为国家财政的基本来源,统治重心更是从蒙古本土转移到了中原汉地。

就像忽必烈所说的,“山以南,国之根本也”。“大蒙古国”已经从草原游牧帝国,变成了适应汉地社会和经济基础的中原式王朝。

更何况,“地跨欧亚”的大蒙古国,从第三代大汗时已经开始分裂。无论是忽必烈与其弟阿里不哥的争位战争,以及后面窝阔台、察哈台后王与元廷的对抗争战,促使四大汗国进一步走向独立化。

这些汗国的统治者即便承认元朝是他们的宗主,他们自己只称“汗”,但实际上都独立地统辖自己的领土。元朝的疆域只是指皇帝直接统辖的领土,不应该把各汗国都包括在内。

“大蒙古帝国”的最后终结

1367年,朱元璋占据江南大部,遂遣大军“北伐”。次年正月,朱元璋称帝,国号明。七月底,明军逼大都,元顺帝退往上都。八月二日,明军取大都。顺帝在明军进逼下退到应昌(今内蒙克什克腾旗西)。

1370年,元顺帝病故,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嗣位,退守岭北行省。

爱猷识理达腊

大都失陷,标志着元朝作为历史上一个朝代,其在中原地区的统治被明朝所取代。但说“蒙古帝国至此灭亡”,却是十分不准确的。

元廷北迁后,国号、制度都保持不变,仍据有岭北行省和辽阳、甘肃北部及漠南一些地方,史称“北元”。

爱猷识理达腊整顿朝廷,以大元皇帝(大汗)身份颁诏各方,“延揽忠义,以为恢复之计”。虽然“中兴之业”无望,但明朝大举北伐也未能实现“扫清漠廷”的目标。

至此,北元与明朝长期互相攻伐,争夺国土民众,形成南北朝对峙局面。

14世纪末以后,北元皇室与贵族之间内斗不断,大汗往往成为强臣的傀儡,但元帝嫡裔一直被视为正统。15世纪上半叶,东部“鞑靼蒙古”与西部瓦剌各立大汗,相互争斗。

瓦剌首领太师脱欢吞并东蒙古,拥立元裔脱脱不花为大汗。其子也先袭任太师后,北服吉利吉思,西控哈密等地,东破兀良哈三卫并讨伐女真,南攻明朝,并于1449年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俘虏明英宗。

土木堡之变

后来,也先干脆杀死大汗脱脱不花,于1453年自立为帝,称“大元天圣可汗”。但其“非黄金家族”的身份并不服众,次年就被部属所杀。

脱脱不花幼子马可古儿吉思被立为大汗,明朝史书中称其为“小王子”。

马可古儿吉思,人称“小王子”,去世的时候不到18岁

此时,北元各部逐渐入据漠南明朝边外地,出入河套。1479年,脱脱不花从曾孙巴图孟克被立为大汗,“自称大元大可汗”,即著名的达延汗。

达延汗

他先后击败瓦剌,铲除权臣,统一了封建割据的东蒙古,并划分为左、右翼各三万户分封给诸子。左翼3万户分别是察哈尔、喀尔喀和兀良哈,右翼3万户分别是鄂尔多斯、土默特和永谢布。

进入17世纪,东北女真兴起,东北的蒙古科尔沁部和察哈尔的几个属部陆续归顺后金。

1627年末,北元末代大汗林丹汗被迫西迁到大同边外;1632年,皇太极大举征讨察哈尔,林丹汗逃往河套西;1634年,皇太极再次西征,察哈尔各部皆降,林丹汗逃至青海病死。

至此,与明朝对峙二百六十多年的北元宣告终结,“蒙古帝国”终于化为历史的尘埃,成为了教科书里的一部分。

1.《10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专题之一文概述:“蒙古帝国”能不能与“元朝”划等号?》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0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专题之一文概述:“蒙古帝国”能不能与“元朝”划等号?》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29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