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广大的政权,也是第一个征服全中国的王朝。
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一直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大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时,蒙古族出现了一位杰出的领袖--铁木真。它作为部落首领,于公元1206年被各部推为大汗,称为成吉思汗。在铁木真的领导下,蒙古族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中国北方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它于公元1227年消灭西夏、1234年消灭金朝,为统一全中国作好了准备。此时,成吉思汗已死,窝阔台、蒙哥、忽必烈先后继任大汗。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建立起元王朝,从此,北京才逐渐成为中国此后近七百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1276年,元朝发兵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统一了中国全境。
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国后开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东夏、金朝等国。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燕京,称大都。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军在崖山海战中灭南宋统一中国。
1279年灭南宋,完成统一。元朝且为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与伊儿汗国等四大汗国的宗主国,名义上五国同为蒙古帝国,其藩属国涵盖东南亚各国。蒙元征服中国后持续对外扩张,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时屡遭失利,如元日战争#、元越战争、元爪战争等。元中期皇位更迭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同年明军攻占大都,元顺帝北巡,元朝退出中原,与明王朝对峙,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国鞑靼,北元亡。
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保留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繁荣,其整体生产力不如宋朝。知识分子被失去上升阶梯(科举)导致期间出现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
元朝共16帝,其中病死的11帝;在内争中被杀死的2帝;被毒死的1帝;下落不明的1帝;远征中伤重而死的1帝。
公元1206年登基
公元1227年去位
太祖(铁木真)
铁木真
出生:公元1162年--去世:公元1227年(在位21年)
太祖铁木真,姓奇渥温,名铁木真,蒙古族人。1206年,被蒙古贵族推举为“成吉思汗”。之后进行大规模的侵略扩张,死于1227年,庙号太祖。
公元1229年登基
公元1241年去位
太宗(窝阔台)
出生:公元1186年--去世:公元1241年(在位12年)
窝阔台,成吉思汗的第三子,成吉思汗死后,由其四子拖雷监国一年,1229年才由窝阔台即位。1234年,联合宋朝灭掉金国。又攻南宋,1241年,死时年56岁。
公元1242年登基
公元1246年去位
昭慈(皇后)
出生:不详--死亡:不详(在位4年)
昭慈皇后,姓乃马真,窝阔台的第六皇后。窝阔台死后,推举大汗未果由昭慈皇后称制。
公元1246年登基
公元1248年去位
定宗(贵由)
出生:公元1206年--去世:公元1248年(在位2年)
定宗,名贵由,太宗长子,母乃马真氏。1246年即位,1248年死,时年43岁。
公元1248年登基
公元1251年去位
钦淑(皇后)
出生:不详--死亡:不详(在位3年)
钦淑皇后,元定宗第三皇后。
公元1251年登基
公元1259年去位
宪宗(蒙哥)
出生:公元1208年--去世:公元1259年(在位8年)
宪宗,姓奇渥温,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孙子,父拖雷。即位后,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继续扩张,1257年占领大理,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钓鱼城时,被炮石击伤而死。时年52岁。
公元1260年登基
公元1294年去位
世祖(忽必烈)
出生:公元1215年--去世:公元1294年(在位34年)
世祖忽必烈,姓奇渥温,父拖雷,蒙哥的弟弟。1260年即位,1279年,灭南宋,定都大都。改国号“元”。死于1294年,时年80岁。
公元1294年登基
公元1307年去位
成宗(铁木耳)
出生:公元1265年--去世:公元1307年(在位13年)
成宗,忽必烈的孙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称为“善于守成”之君。死于1307年,时年42岁。
公元1307年登基
公元1311年去位
武宗(海山)
出生:公元1281年--去世:公元1311年(在位4年)
武宗,名海山,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孙子,父答刺麻八拉。海山是以军事实力取得帝位的。所以在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死于1311年,时年31岁。
公元1311年登基
公元1320年去位
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出生:公元1285年--去世:公元1320年(在位9年)
仁宗,名爱育黎拔力八达。武宗的弟弟。他即位后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并革除武宗的弊政。死于1320年,时年36岁。
公元1320年登基
公元1323年去位
英宗(硕德八剌)
出生:公元1303年--去世:公元1323年(在位3年)
英宗,性奇渥温,名硕德八刺,仁宗嫡子。英宗即位后进行革新政治。颇为振作。执法严明。于1323年,宫廷政变被杀。时年21岁。
公元1323年登基
公元1328年去位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出生:公元1276年--去世:公元1328年(在位5年)
泰定帝,名也孙铁木儿,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孙,父甘麻拉。1323年被拥为帝。基本保留了仁,英二朝的改革成果。死于1328年,时年53岁。
公元1328年登基
公元1328年去位
天顺帝(阿剌吉八)
出生:公元1320年--死亡:不详(在位0年)
天顺帝,名阿刺吉八,泰定帝的儿子。在位1月,战败逃亡,不知所终。
公元1328年登基
公元1329年去位
文宗(图帖木尔)
出生:公元1304年--去世:公元1332年(在位1年)
文宗,名图帖木尔,武宗次子。与拥立天顺帝的倒刺沙进行内战,胜利后即位。死于1332年,时年29岁。
公元1329年登基
公元1329年去位
明宗(和世[王束])
出生:公元1300年--去世:公元1329年(在位0年)
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在位八个月被毒死。时年30岁。
公元1329年登基
公元1332年去位
文宗(图帖木尔)
出生:公元1304年--去世:公元1332年(在位3年)
文宗,名图帖木尔,武宗次子。根据丞相的策略,"先让后取",让位于明宗,后鸩之,再次即位.死于1332年,时年29岁。
公元1332年登基
公元1332年去位
宁宗(懿磷质班)
出生:公元1326年--去世:公元1332年(在位0年)
宁宗,名懿磷质班,元明宗次子。文宗为洗刷夺明宗位之罪名,让明宗子即位.宁宗在位月余死
公元1333年登基
公元1368年去位
顺帝(妥欢帖睦尔)
出生:公元1320年--去世:公元1370年(在位35年)
顺帝,名妥欢帖睦尔,明宗长子。其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谴大将徐达率领明军攻入大都,顺帝出逃,元亡。1370年,顺帝病死,时年51岁。
蒙古的起源:蒙古民族共同体形成于13世纪初。构成蒙古族核心的蒙古部,是东胡语系室韦的一支。在蒙古部发展壮大过程中,吸收了各种民族成份,包括匈奴、突厥等语系及东胡语系的其他各族的后裔在内。
蒙古部在唐朝时已有记载,称为“蒙兀室韦”。室韦—鞑靼部居于俱伦泊(呼伦湖)之南,到9世纪末10世纪初形成了鞑靼联盟。“鞑靼”成了蒙古各部的统称。契丹崛起后,征服了鞑靼各部,促使鞑靼部落联盟瓦解。
蒙古部西迁到漠北高原后发展得很快。其中有尼伦部,尼伦部又分衍成许多小部,成吉思汗十世祖孛端察儿是孛儿只斤氏的始祖。到12世纪初,成吉思汗的曾祖合不勒统一尼伦各部,开始称“汗”,形成了蒙古部集团。
12世纪末,居住在漠北高原上的部落差不多有一百个左右。在蒙古部以东,游牧于贝加尔湖周围的是强大的塔塔儿部;在哈尔哈河流域游牧的是弘吉剌部;在蒙古部以西,游牧于杭爱山和肯特山之间的是克烈部;在杭爱山和阿尔泰山之间的则是文化水平较高的乃蛮部;游牧于阴山一带、替金朝守护长城的是汪古部;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的是斡亦剌部;蔑儿乞部则分布于贝加尔湖南岸、色楞格河及鄂尔浑河下游。这些部落中蒙古部、塔塔儿部、克烈部、蔑儿乞部和乃蛮部是最强盛的。他们都受金朝统治。
随着奴隶主和奴隶──宗主部与属部、那颜(奴隶主)与合兰(奴隶)等对立阶级的出现,奴隶主阶级对奴隶进行统治的工具──国家政权也随着产生。12世纪初蒙古尼伦诸部就统一在合不勒汗的政权之下。
从10世纪开始,已有文献记载蒙古人和中原地区进行互市,用牲畜、马匹、毛皮换取内地的绢帛、铁器,西面也和畏兀、吐蕃发生贸易往来,有些畏兀商人深入草原腹地进行商业活动。金朝废弛铁禁之后,华北地区的铁制钱币流入蒙古地区,蒙古人用以熔制生产工具和武器。同时,也有部分蒙古人从事农业生产。
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铜、铁的输入,冶炼技术的兴起,各部之间经济、文化的相互渗透,原来分裂散漫的状况和旧有的奴隶制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游牧畜牧业又不适于大量使用奴隶劳动。因此,蒙古社会开始了向封建制过渡。由于在战争中那颜们的财富激增,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新的社会阶级──“那可儿”和“合剌除”(下民)出现了。那可儿等形成一个剥削广大属民的集团,逐渐演变成为封建领主阶级。而普通部落、成员和被征服的臣属,不得不处于依附地位,变成了向其保护者提供赋税的“合剌除”。合剌除是蒙古社会的基本劳动者,要向汗和那颜交纳一定数量的贡物(从燃料到牲畜),并做挤奶、剪羊毛等杂役,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牧奴阶级。
在成吉思汗出世前,蒙古诸部混战不已,社会极不安定。加上金朝统治者挑拨离间和迫害,更加深了蒙古人民的苦难。蒙古各部流浪荒漠,不得安居,对金朝统治者“怨入骨髓”。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人们都渴望和平安定,期待有一个强大的中心力量来领导全蒙古的统一,加强反抗金朝民族压迫的力量,结束分崩离析的局面。
铁木真(1162年~1227年)出生在蒙古孛儿只斤氏的一个贵族家庭。他是合不勒汗的曾孙,也速该把阿秃儿的长子。
铁木真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由于遭到塔塔儿部的谋害而早死,家道中落。铁木真幼年时期,经历了颠沛无依的生活遭遇。最初,他联合克烈部的首领王罕和札答兰部的首领札木合,相互结为联盟,并依靠他们的力量,击败了塔塔儿。以后他又击败了泰赤乌、蔑儿乞诸部,随即又与王罕合兵,击败了札木合。1203年铁木真又攻王罕于土剌河,王罕败亡。王罕的克烈部是当时蒙古草原上最强大的部落之一,铁木真击败克烈部后就为统一蒙古铺平了道路。接着他又击溃了草原上最后的一支力量──乃蛮部的塔阳罕,统一了蒙古诸部。
“蒙古”一词早先只是指蒙古草原中的一个部落。自铁木真统一各部之后,大漠南北概称为蒙古地区,所辖各个部的居民统称为蒙古人,“蒙古”一词始成为各部的共同名称。
铁木真被本部族推举为首领后,经过长期的征战,初步完成了统一的事业。1206年蒙古各部在斡难河畔召开了忽里勒台(意为大聚会),铁木真被推戴为全蒙古的“汗”,尊称为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为了巩固统一,加强统治,首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政治、军事制度。当时的蒙古国是一个军事行政的联合体,建立在军事编制和领户分封的基础之上。它按照十进制的办法,把蒙古各部牧民统一划分为十户、百户、千户、万户,打破了原来的氏族组织,并相应地设立了十户长、百户长、千户长,万户长。
在这个军事编制的基础上又建立了领户分封制。万户长和千户长由成吉思汗直接任命分封。万户长及千户长按其等级高低,领有一定范围的大小不同的疆域作为封地,并领有封地内数量不等的封户,成为大小领主。享受领户分封的是宗亲和异姓功臣。
在意识形态方面,成吉思汗意识到宗教对政治的作用。当时在蒙古游牧社会中,萨蛮教巫师称为“别乞”,最有势力,是最高僧侣。成吉思汗委任兀孙老翁为别乞,使宗教领袖成为国家高级神职人员,为他的统治服务。
12世纪时,乃蛮部人已直接向邻近的畏兀人学得了文字拼写的方法,用以纪录蒙古语。当时畏兀人用的是粟特体突厥文字母,这种蒙文习惯上称为畏兀体蒙古文。成吉思汗本人不懂蒙古文,但他在征服乃蛮后,令被俘的乃蛮掌印官畏兀人塔塔统阿教导蒙古青年读和写。从此蒙古有了文字和印信。成吉思汗的“大札撒”(法令)和“必里克”(训言)就是用这种文字纪录下来的。
成吉思汗在攻金之前,为了免于受到西夏的牵制,决定先用兵西夏。1205年、1207年和1209年,蒙古大军不断对西夏发起进攻,迫使西夏订立城下之盟,大大削弱了西夏的力量。
1211年春,成吉思汗派哲别为前锋,大举进兵金朝。哲别占领居庸关后,乘胜进围中都(北京)。又以奇兵袭取金国的东京(辽阳)。当时金朝把各路军队都调至中都和西京(大同)防守,中原地区兵力空虚。成吉思汗知道中都一时不易攻克,遂自涿州分军三路,进攻河北、河东、山东诸州县。“凡破九十余郡”。1214年春,成吉思汗屯兵中都城下,金宣宗遣使求和。
由于蒙古的威胁,金帝在议和之后,决定迁都南京(开封)。1215年五月,蒙古大军攻下中都,前锋深入河南。由于金军的顽强抵抗,成吉思汗意识到短期内不能征服金,于是任命木华黎为国王,负责管理新占领区的军事和行政。他把华北地区的军事行动暂时停顿下来,转而从事西征。
1226年秋,成吉思汗借口西夏不遵守条约,又发动了对西夏的战争。
蒙古军攻下甘州(张掖)、凉州(武威),在肃州(酒泉)遭到顽强的抵抗,经过长期围困才攻下来。接着进军灵州(灵武县)。灵州之役,西夏主力消耗殆尽,城陷后,西夏的首都中兴府已成为蒙古军的囊中物。
1227年六月,西夏主遣使请降。1227年七月,成吉思汗病死于六盘山南麓的清水县。但蒙古秘不发丧,当西夏主来降时,诸将按照成吉思汗的命令把他处死。西夏立国垂二百年,至此灭亡。
西夏的灭亡,解除了蒙古的西顾之忧,而金朝则失却了犄角之助。成吉思汗死后,众推其幼子拖雷监国,一年后,蒙古诸王、那颜,遵照成吉思汗遗嘱,拥戴窝阔台(元太宗)为大汗。他在三年内(1230年~1233年)进一步缩小了包围圈,并积极与南宋取得联系,制定出联宋灭金的军事计划。1232年,蒙古派使者前往南宋谈判,应允灭金之后,以河南之地划归于宋。
1233年,蒙古包围了金的南京(开封)。金末代皇帝哀宗完颜守绪,逃往归德,南京旋降于蒙古。完颜守绪又逃至蔡州(河南汝南)。蒙古都元帅塔察儿再派使者至南宋襄阳,约攻蔡州。“冬十月,南宋孟珙、江海率师二万,运米三十万石,赴蒙古之约”。蒙古军与南宋会师蔡州。次年正月,宋军先破蔡州南门,然后招蒙古军入城。完颜守绪自杀。金朝在北方统治前后约一百二十年,至此结束。
成吉思汗西征 成吉思汗对西方的征讨,早在1204年灭乃蛮部时就开始了。乃蛮王子屈出律(又译古出鲁克)逃奔西辽,娶西辽帝直鲁古的公主。1211年屈出律与花剌子模沙合谋,篡夺了耶律氏直鲁古的帝位,此时西辽实际上已灭亡,但屈出律仍用西辽国号。
1218年成吉思汗派遣大将哲别率蒙古军两万人西征屈出律,屈出律败亡被擒杀。西辽旧属领土,自此尽归蒙古。从这时起,蒙古和当时中亚大国花剌子模直接交锋。
1219年成吉思汗攻入花剌子模,1222年占领了整个花剌子模和中亚。花剌子模王子札兰丁逃入印度,成吉思汗的军队跟踪追击,后因气候炎热,停止前进。成吉思汗率领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三个儿子由原路返回蒙古。在进攻花剌子模的同时,又派遣哲别、速不台等北越太和岭(高加索岭),进入东欧斡罗思(俄罗斯)境内,1223年歼灭南俄联军八万人于迦勒迦河(喀尔科河)畔(乌克兰境内)。不久,班师东归。
成吉思汗把占领地区作为“兀鲁思”(汗国封建领地),分封给他三个儿子。
长子术赤封于钦察、花剌子模及康里国故地,今咸海以西,里海以北之地皆属之。术赤比成吉思汗早死,这一封地归于其子拔都。
次子察合台封于西辽及畏兀故地,东起阿尔泰山,西至阿姆河,包括新疆天山南北路等地,后来称为察合台汗国。
三子窝阔台封于乃蛮故地,今鄂毕河上游以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一带均属之,后来被称为窝阔台汗国。
依照蒙古惯例,在成吉思汗死后,幼子拖雷获得其父的直接领地,即斡难河及客鲁连河流域一带蒙古本部地方。
1234年金亡之后,次年窝阔台在和林召开忽里勒台(大会议),决议远征欧洲。当时除了在经济上希图掠夺外,也希望通过西征来缓和内部权力之争的矛盾。第二次西征的统帅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术赤之子拔都。
在1236年至1241年间,拔都统帅蒙古军渡过札牙黑河(乌拉尔河),在亦的勒河(伏尔加河)中游击溃不里阿耳部(保加利亚),主力继续西进,占领了钦察以及从宽田吉思海、亚速海直到斡罗思东南的广大领土,又分兵进入孛烈儿(波兰)和马扎儿(匈牙利)等地。在今捷克一带遇到顽强的抵抗,拔都西进受阻。
适逢1242年四月窝阔台汗的讣报到达蒙古军营,大军便乘机回师。拔都则领本部留在钦察草原,建立了钦察汗国。俄罗斯编年史称钦察汗国为金帐汗国,这个名称在文献里一直沿用下来。
1246年春,窝阔台之子贵由被立为大汗。贵由继汗位不到三年就死了,拖雷之子蒙哥即位。蒙哥决定由四弟忽必烈总管漠南,另外又派遣其六弟旭烈兀向西方进军。从1252年至1259年间的第三次西征,其目的是征服波斯(伊朗)。
1256年,旭烈兀灭亡了木剌夷国。接着,又攻下阿拔斯哈里发的报达国(巴格达)。1259年,进军苫国(叙利亚)京城大马司(大马士革)。算端(今译苏丹,回教国君主)纳昔儿弃城逃走。但在密昔儿(埃及)援军的反攻下,蒙古军又退出苫国境。旭烈兀留居帖必力思,建立了伊利汗国。
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国家,经过三次西征,在兀鲁思的基础上,形成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利汗国。四大汗国的汗,本是中央分封出去的四个最高军政首领,与中央保持有藩属关系,直接向大汗负责。
后来,蒙古各统治集团为争夺大汗权位,彼此间矛盾激化,加上各汗国间缺乏必要和有力的经济联系,因而使大蒙古国这个复杂的政治混合体日趋瓦解。其中,钦察汗国和伊利汗国走上各自独立发展的道路。而窝阔台汗国由于窝阔台(太宗)和他儿子贵由(定宗)相继被选为大汗,其领地一直归中央管辖,实际上没有形成单独的汗国。
蒙古与南宋于1234年联合灭金后,双方开始处于正面冲突状态。宋将孟珙如约去接收河南地区的三京(开封、洛阳、归德),蒙古则决开黄河淹阻宋军,并用武力阻止宋军收复河南诸地,揭开了长期斗争的序幕。
窝阔台时期蒙古主力放在西征方面,对南方,虽也曾试探性地出兵攻打过襄阳和川北,但都被孟珙击败。
蒙哥(宪宗)继窝阔台和贵由即大汗位后,为了缓和内部矛盾,除派六弟旭烈兀率军西征外,又令四弟忽必烈继续南进。但蒙古军在进攻南宋的战争中,遇到南宋军队的顽强抵抗,蒙古统治者认识到灭亡南宋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便采取迂回包抄的战略。忽必烈于1253年从宁夏经甘肃入四川,然后,分兵三路进攻云南的大理国,灭掉了云南地方政权。大理国传国二十二世,共316年。
1257年,蒙古正式发动了对南宋的全面军事进攻。蒙哥亲率主力军自六盘山分路攻四川,命忽必烈攻鄂州(武昌),命兀良哈台自安南回师攻广西、湖南,北上与忽必烈在鄂州会师。
蒙哥军一路进入四川后,沿途不断遭到南宋军民的顽强抗击。当时合州守将是知州王坚。他利用前任修筑的防御工事,和部将张珏坚守力战达五个月之久。
1259年七月,蒙哥亲自上阵督战,结果被宋军炮石射中,死于军中。蒙古军被迫撤退,合州之围始解。
张珏继为合州守将,积粮练兵,与蒙古军长期对抗。1267年蒙古军数万来攻,又被击退。一直到1278年在重庆的保卫战中,张珏兵败被俘,自缢而死。
当忽必烈听到蒙哥汗的死讯时,为了争夺汗位,急于北返。这时,南宋权相贾似道慑于蒙古军的威力,暗中派人乞和。忽必烈答应了议和条件,撤兵北归。
忽必烈先回到自己的大本营开平(多伦西北)作了一番部署,然后一反传统的选汗形式,于1260年三月在开平宣布自己即大汗位(元世祖)。同年四月,蒙哥幼弟阿里不哥也在和林即大汗位。忽必烈凭借着汉族地主阶级和一部分蒙古贵族的支持,1264年终于击败了阿里不哥,夺得了最高统治权。
忽必烈深知,在当时情况下,必须先坐稳中原的皇位,才能保持住蒙古大汗的地位。他改变了蒙古传统的选汗制度,采取汉人预立皇太子的办法,确定帝位继承人,并于1264年建都燕京,改年号为至元。又依照中原的传统,采用《易经》“大哉乾元”的说法,于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
元朝开国后,一切政治制度和国家机关组织大半都沿袭辽、金的旧章。1272年又在燕京旧城的东北筑新城,建设宫殿衙署。命名首都为大都。此后,元朝的政治重心就完全移到中原来了。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吉州庐陵(江西吉安)人。元军进迫临安时,他担任赣州知州。当时宋朝政府下令各地勤王,文天祥响应号召,组织民兵万人北上。1276年,他被派到元军中谈判议和条件。因不肯屈从,被伯颜拘留,并胁持北上。至镇江时,文天祥逃脱,辗转由海道至福建,和张世杰、陆秀夫等人在福州拥立益王赵(同是字)为帝(端宗)。后又到江西一带号召人民继续抗元。赵死于1278年二月。陆秀夫、张世杰等宋臣又拥立卫王赵昺(同炳字)为帝,流亡迁徙于南海的崖山一带(广东新会南海中)。
1278年十二月,元将张弘范来攻,文天祥在五坡岭(海丰北)兵败被俘。文天祥题写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表达了他坚贞不屈的决心。文天祥被送到大都后,前后被囚三年,在狱中写下《正气歌》,拒绝元人的诱降。1283年一月从容就义。
南宋流亡政权,在张弘范的追袭下,走投无路。1279年二月,陆秀夫负帝昺投海死。张世杰率部突围时坠海死,在崖山的宋军全部壮烈牺牲,南宋亡。南宋历九帝,凡153年。
其他反元起义
刘福通在颍州起义成功后,南北各地的白莲教徒纷纷起兵响应。北方地区还有:
芝麻李(李二)、彭大、赵均用等起义于徐州,布王三(王权)占领唐、邓、南阳等地,称“北琐红军”;
孟海马占领均房、襄阳等地,称“南琐红军”,郭子兴占领濠州(安徽凤阳)。
在南方进行反元活动的领导者是彭莹玉、徐寿辉。以后,徐寿辉称帝,建立了政权,国号天完,年号治平。他们占有了湖北、湖南、江西一带的广大地区,给元朝南方的封建政权以沉重的打击。
元末农民起义军
元末农民起义军中规模较大的还有1348年起兵于浙东的方国珍和1353年起兵于高邮的张士诚。方国珍是浙江黄岩人,“世以贩盐浮海为业”。至正初年,方国珍的仇人向官府告发方国珍私通海盗、坐地分赃。方国珍杀了仇人,带领家属和邻里逃命到海中,集结了数千人,屡败元军,并占据庆元、台州、温州等沿海地区,成为元末拥军割据的一支实力,称雄浙东二十年。
张士诚,泰州白驹场人(今属江苏东台),出身亭户,“以操舟运盐为业”。因受富户及弓兵们的欺侮,愤而与弟士义、士德、士信等谋,举兵反元。在攻克高邮后,以高邮为都城,国号大周,自称诚王,建元天祐。1354年,元丞相脱脱率百万大军围高邮,因被右丞哈麻所劾,削职远徙,元军大乱。张士诚乘机反攻,取得高邮战役的重大胜利。1356年张士诚南下,据有平江(苏州)、湖州、杭州等地区,迁都平江。
北方红巾军的北伐
1355年(至正十五年)二月,刘福通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从砀山夹河迎至亳州称帝,国号大宋,改元龙凤。又利用“明王出世”的宣传效果,称韩林儿为“小明王”。中原各地的红巾军一时都接受了大宋政权的领导。
1357年(至正十七年),刘福通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分兵三路北伐:东路军以占领山东的毛贵为主力,直插河北,指向元京城大都,中路军由关先生(关铎)、破头潘(潘诚)为统帅,绕道山西,转攻河北,形成对大都的迂回包围;为了分散元军对东路和中路的压力,又组织了西路军作策应,由白不信、李喜喜、李武、崔德等经潼关和武关入陕西。
由毛贵率领的东路军,曾一度进攻到离大都不过百多里的枣林(北京通县西南)和柳林等地。但由于孤军深入,被元军所败,毛贵最后撤回济南,东路军北伐失败了。
宋政权结束
中路军占领了大同、上都等重要城市,大大震撼了元朝腐朽的统治。又转战辽东各地,直入高丽。
西路军在陕西受到挫折。1358年,一部分红巾军进入四川,一部分红巾军攻占了甘肃、宁夏等地。
红巾军三路进军的同时,刘福通也于1358年五月攻占汴梁,把韩林儿从安丰(安徽寿县)迁来,宣布以汴梁为首都。出现了北方红巾军全盛的时代。
当北伐各路失利之时,宋都汴梁也受到元军的围攻。1359年八月,元朝察罕帖木儿部攻下了汴梁,韩林儿、刘福通撤退到安丰。1363年二月,张士诚部下大将吕珍乘机围安丰,刘福通被杀害。朱元璋解安丰围后,迎韩林儿到滁州居住。1366年十二月,朱元璋派廖永忠迎接韩林儿到应天,在瓜步(江苏六合东南)渡江时船沉,韩林儿淹死,以龙凤纪年的宋政权至此结束。
朱元璋起义军的强大
朱元璋
1352年二月,定远土豪郭子兴起义于濠州,自称红军。闰三月,出身贫苦、曾为游方僧的朱元璋也参加到这支队伍中来。1355年郭子兴死,朱元璋掌握了这支军队的实际领导权,并归大宋政权统辖。
1355年六月,朱元璋南渡长江,夺取了太平路(安徽当涂)一带大片地区。次年三月,他又亲率水陆大军攻克集庆路(南京),改名应天府。他以应天为根据地,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时起义军中的一支劲旅。
攻下集庆前后,朱元璋对封建士人逐步采取了优容的态度,以李善长为帅府都事,汪广洋为帅府令史,陶安为令史。攻取集庆的策略就是陶安和冯国用等人建议的。元池州学正朱升还向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后来刘基、宋濂等儒士,也得到朱元璋的特别重用。这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农业生产上他开始设置营田司。又令将士屯田,“且耕且战”,“及时开垦,以收地利”,保证军粮供应,恢复社会生产。
起义军进攻
1358年十二月,朱元璋亲自统率十万大军包围了婺州,元守将开城迎降。朱元璋在婺州置中书浙东行省。接着朱元璋的浙东驻军,先后占领了诸暨、衢州和处州(浙江丽水)。东南一带被孤立的元军据点,次第消灭。这时朱元璋的占领地区东北邻张士诚,西邻陈友谅,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
1360年闰五月,陈友谅勾结张士诚,准备顺流而下,东西夹击朱元璋的根据地应天府。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主张,设好埋伏,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慑于形势,未敢出动。
1363年,陈友谅竭尽全力,企图与朱元璋决一胜负,因而爆发了著名的鄱阳湖水战。当时陈友谅拥兵六十万,大舰数十艘,而朱元璋只有二十万人,用小船。朱元璋采用火攻,把陈友谅用铁索联在一起的大舰焚毁了不少。激战的结果,陈友谅中流矢丧命,其子陈理突围奔回武昌,朱元璋取得全胜。1364年,朱元璋又亲率大军征武昌,陈理请降,陈友谅的这个割据政权灭亡。
朱元璋在收拾了陈友谅之后,回师东进。1365年,他派遣徐达为大将军,先攻取高邮、淮安;又攻占湖州、杭州。到1367年九月攻克平江(苏州),张士诚被俘送应天,自缢死。
1357年,朱元璋遣兵调将,分三路进讨方国珍。从陆上海上对方国珍形成了一个大包围。方国珍计穷势屈,不得不投降。
明朝的建立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朱元璋建立起来的政权只能维持原来的生产关系,在社会改革上他所能做到的仅是“旧政有不便者,吾为汝除之”。这样做的结果,在他的文武官员中培植了一批新的封建地租剥削者,随着政治地位的变化,这些领导成员也就变成拥有众多庄田佃户的封建地主了。
1364年正月,朱元璋即吴王位,设置百官,建立了一整套封建统治机构。
1367年(吴元年)十二月,朱元璋正式即皇帝位。第二年即1368年正月,改元洪武,定国号为明,以应天府为京师。开始了明朝的历史。
元朝的灭亡
朱元璋的南征 朱元璋平定福建的陈友定后,占据广东的地方武装何真向朱元璋求降。这时南方只有西南一隅尚未统一。
1366年,割据四川的明玉珍死,子明升即位。政权一直苟延到1372年(洪武四年),在大军压境的形势下,才降附了明朝。
朱元璋于1381年(洪武十四年)命傅友德、沐英、蓝玉率三十万大军进攻云南。元朝梁王逃到晋宁自杀。第二年蓝玉、沐英攻下大理,云南最后被平定。至此,朱元璋基本上统一了南方。
明朝北伐的胜利
1367年十月,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率军二十五万北伐。在北伐的檄文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并向蒙古、色目人保证“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当时腐朽的元朝政权只靠几支地主武装支持残局,其中主要的有扩廓帖木儿守河南,孛罗帖木儿守大同,李思齐、张良弼等守关中。他们相互之间派系林立,争权夺利,连年交兵,到处杀掠。元顺帝则信任喇嘛僧,沉迷于天魔舞的声色淫佚之中。
明朝统一
徐达
徐达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梁,然后又挥师潼关,击败李思齐。朱元璋亲自坐镇汴梁,指挥进兵元都的大决战。1368年闰七月,徐达会诸将于临清,大军沿运河长驱北上,下长芦,克青州,至直沽(天津市),元将也先自海口逃跑。七月二十八日元顺帝弃大都北遁。八月初二日,徐达率北伐军进入大都。从1271年元世祖建国号以来统治了中国98年之久的元朝,至此结束。
明朝大军进入大都后,北方还有一些元军的残余势力。1368年(洪武元年)九月,徐达、常遇春等进兵山西,扩廓帖木儿大败北逃。陕西的李思齐在明军包围下,投降了明朝。北伐军又回师直指上都,元顺帝只好再向北逃,1370年四月死。其子爱猷识礼达腊继位,携残部退到塞外和林一带,史称北元。
到1387年(洪武二十年),占据辽东的纳哈出归降明朝,朱元璋前后用了35年多的时间,至此才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元末农民起义的意义
元末农民起义前后历时17年,是继唐末黄巢起义之后的又一次全国性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北宋以来,长期积累的土地兼并和土地集中问题,经过这次大起义之后,才算获得了一次较大幅度的调整和缓和。从而促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明初的“移民垦荒”成为可能。明初土地关系之所以能获得一定程度的缓和,正是元末农民战争之赐。
其次,在这次大起义中,大批奴隶得到了解放。奴隶在斗争中获得解放的事实,具有普遍意义。《大明律》规定:“庶民之家,存养奴婢者,杖一百,即放为良。”这说明农民起义中奴隶身份获得解放的事实,在法律上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
最后,元末农民起义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是一件大事。成吉思汗及子孙们曾在中亚和东欧建立了钦察汗国、伊利汗国,元朝名义上是这些汗国的共主。元朝的崩溃覆灭,客观上起了牵制蒙古统治者镇压各国人民的作用,支援了各国人民反抗蒙古贵族统治的斗争。
1.《1208年元朝的都城在哪里看这里!中华上下五千年——元朝时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208年元朝的都城在哪里看这里!中华上下五千年——元朝时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2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