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在与蒙古宗王远征的过程中,中原地区的社会稳定、人力、财力支持都很重要。

可就在中统三年(1262年)初,当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大战方酣时,中原地区也发生了针对忽必烈的武装叛乱——李璮之乱。

蒙古进入中原后,因兵员不足,常常驱使汉人武装为其效力,因此在中原地区逐渐涌现出不少半独立的地方军阀,其中比较强大的有真定史氏、保定张氏、东平严氏、益都李氏、济南张氏等。这些地方实力派,往往子承父爵、兄终弟及,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当时被称为世侯。其中,山东益都李氏集团,脱胎于金末活跃于此地的红袄军,创始人为李全,李璮是这一集团的第三代领导者。

李璮与蒙古政权的关系,应当说是非常亲密的。他的岳父兼重要谋士王文统,是忽必烈中枢机构——中书省的平章政事,奠定了元初立国的规模。另有两位妻子来自黄金家族,是东道诸王首领塔察儿的妹妹。因辖区靠近南宋,李璮多次以抵抗南宋为由,拒绝服从蒙古的军事征调。当北方战事激烈进行时,李璮趁机发动叛乱,并很快占领了济南。

不过,李璮对形势的估计完全错了。他原先设想的各路诸侯群起响应的局面没有出现,南宋援军也没有及时赶来。相反,忽必烈却及时组织了庞大的讨逆军,将他死死围困在济南城内。

孤立无援的李璮,在最后一次企图突围失败后,自沉于大明湖。不过,他并没有淹死,而是被元军打捞上岸,凌迟处死。

李璮叛乱虽然很快被平定,但对忽必烈的震动却很大。以真定史天泽为首的汉人世侯为摆脱干系,纷纷请求解除兵权。忽必烈趁机下令废罢各地世侯,实行地方官三年一任的迁转法。多年来危害中央集权的地方割据势力终于被铲除了。

史天泽 像

史天泽(1202~1275) ,中国元朝名将。字润甫,永清(今属河北)人。1225 年春,接替其兄史天倪都元帅职。不久率军击败金将武仙,俘杀抗蒙红袄军将领彭义斌,攻克赵州、真定(今河北赵县、正定)等地,1229年授为五路万户。中统元年(1260),授河南等路宣抚使,次年拜中书右丞相。至元元年(1264)加光禄大夫,三年为辅国上将军、枢密副使,四年改中书左丞相。1274年,奉命与伯颜统军伐宋,至郢州(治今湖北钟祥)病还,至元十二年(1275)病逝于真定(今正定县),终年74岁。

李璮之乱,使忽必烈对长期倚重的汉人产生严重的猜忌心理,深受信任的平章政事王文统被捕,与儿子一同被处死,与王文统有关的汉人官僚,忠诚度都受到怀疑。相反,回回势力则开始抬头,他们对忽必烈说:“回回人虽然贪财,但不像汉人那样敢于谋反。”忽必烈的注意力开始转向色目人,对汉人则采取既使用又防范的政策。这种政策最后发展为有名的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人制度。

忽必烈在应付各种内患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实现前几代大汗灭亡南宋的夙愿。只不过,在内乱未平息前他尚需等待时机。

南宋景定元年、元中统元年(1260 年)四月,忽必烈派出以郝经为首的使团,出使南宋。这次出使,既是为了通知南宋朝廷,自己登上蒙古大汗宝座,同时也是为了让南宋兑现之前在鄂州的承诺(1259年蒙哥在四川钓鱼城战死的消息传到忽必烈军中时,忽必烈已经渡过长江攻击鄂州,于是也回师北归,而南宋援救鄂州各路大军非但不敢乘机攻击,还以割江为界每年纳贡银20万两绢20万匹的条件请忽必烈撤军,忽必烈收了契约就匆匆撤了)。可惜的是,郝经一行在扬州被南宋权相贾似道无故扣押,而且一待就是十几年,成为元人心目中的“苏武”。郝经被扣,成为日后忽必烈南下伐宋的一个重要口实。

至元八年(1271年),在汉族儒臣的建议下,忽必烈取《周易》“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宣布建国号为“大元”。

实际上,就蒙古人而言,大元国号的产生,并无特别的意味。所谓大元,就是大蒙古国(Yeke Mongghol Ulus)的汉式表达。早在蒙古国时期,就已出现了“大朝”的称谓。元本身也是大的意思,“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也”。与此同时,忽必烈的第二个年号“至元”,取的也是相同意思。此后,蒙古语官方文书在书写国号时,常常将二者叠加,出现了“大元大蒙古国”的称谓。

南宋景定二年、元中统二年(1261年),南宋将领刘整投降后,提出了中间突破、先取襄樊的伐宋方案,最终被忽必烈采纳。南宋咸淳三年、元至元四年(1267年),随着元军突入襄樊西部的安阳滩,长达六年的襄樊战役拉开了序幕。

襄樊即襄阳与樊城,是夹汉水而建的两座城池,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在此苦心经营十余年,建立了非常坚固的防线。

为了能攻克襄樊,元军采取加筑城堡、训练水军等手段,逐渐扫清襄樊的外围据点。在元军的步步紧逼下,襄樊对外联络全部被切断。南宋从各地紧急调动了大量军队前来解围,但都不见成效。到南宋咸淳八年、元至元九年(1272年)年底,元军攻克樊城,第二年三月,困守襄阳的南宋守将吕文焕投降。襄樊战役至此结束。

襄樊战役的胜利,使元军在南宋正面防线中间成功打入一个楔子,南宋的败局至此已无法挽回。

南宋咸淳十年、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任命伯颜为统帅,开始了灭亡南宋的最后战争。在降将吕文焕等的引导下,南宋沿江守将纷纷投降,元军势如破竹,很快打到临安城下。南宋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南宋宣布投降。三年后,南宋的残余势力在崖山全军覆没。

至此,元朝再次缔造了中国的大一统,一个强大的统一帝国再次在神州大地出现。不过,如此巨大的历史意义,恐怕是忽必烈本人也想象不到的。为了应对那些对他地位合法性的质疑,他必须以祖父成吉思汗为榜样,为黄金家族继续开疆拓土,掠夺财富。

南宋灭亡标志着中国大一统局面的重现,同时又成为忽必烈新的征程的开始。日本、安南、占城、缅国、爪哇,一个个被列为他的征服目标。

可惜的是,幸运之神不再眷顾忽必烈,他的好运就此发生逆转,上述征服行动一而再再而三地失利,而尤其使他难以释怀的是至元十八年(1281年)征日的惨败。

蒙古兴起时,日本正处于镰仓幕府的统治之下。忽必烈即位,顺利解决高丽问题后,即将目光投向日本。

从至元三年至十年(1266—1273年),忽必烈先后五次派出使臣赴日招抚,希望不战而屈人之兵,可均不得要领而回,于是引发了至元十一年(1274年)的第一次征日。此次征讨,大军虽于今九州福冈附近博多湾等处登陆,但因遭遇台风袭击,战船大部被毁,最后无功而返。

第一次征日并未使忽必烈灰心,此时他正密切关注南宋战事,于是继续派使臣前往日本招抚。这次幕府终于有了明确答复——将来使全部斩首。当消息传到大都时,忽必烈终于被激怒了,一个专门对付日本的机构——征东行省建立起来了。

至元十八年五六月间,两支庞大的远征军驶向日本:一支从合浦(今韩国马山)出发,由第一次征日主将忻都率领,共四万人,战船九百艘;一支从庆元(今浙江宁波)出发,由南宋降将范文虎等率领,共十万人,战船三千五百艘。可到八月初,台风再显神威,彻底摧毁了元军战舰。十四万大军生还者不足五分之一。前近代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远征就这样失败了。

这是忽必烈一生从未遭受的惨败,使其颜面尽失,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此后,忽必烈虽然又先后三次重组征东行省,但终其一生,再也不能派出一船一卒,因为庞大的征需已使百姓不堪重负,国家财政岌岌可危。

日本则因两次抗元均借助了台风之力,炮制出所谓“神风”之说,太平洋战争后期出现的“神风突击队”即源于此。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刘晓:元朝第二次征日失败,原因很多。

就日本而言,有了第一次战争经验后,幕府早已在九州沿海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各地精锐武士云集于此,以逸待劳,严阵以待。

相比之下,元朝则显得准备不足,比如,当元军请求忽必烈为远征军配备足够的战马、火器时,忽必烈竟以海战不需此类装备为由予以回绝。

对征日统帅,忽必烈也未慎重考虑,以致将领之间战前矛盾重重,无法协调统一指挥,在鹰岛迟滞达一月之久,失去了最佳战机。

更为致命的是,因军事征调期限很严,远征军不少战舰系没有龙骨、只适合内河航行的平底船改建而成,日本九州海下考古发现已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以这样的战舰越海奔袭日本,会留下巨大隐患,在台风来袭时不堪一击。所以说,所谓的“神风”之威,实际上很大程度是由元朝自身原因造成的。

元世祖察必皇后像 故宫博物院藏

察必皇后共为忽必烈生下四个儿子。因长子早死,次子真金在至元十年(年)被立为皇太子,逐渐形成以他为核心的东宫集团。这是蒙古统治者首次引进汉族王朝的太子制度,目的显然是为了防止黄金家族重蹈覆辙,再次陷入争夺皇位的内战。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有位来自南方的监察御史上书,指出忽必烈年事已高,应该让位给太子。史书没有留下这位官员的姓名,但他显然捅了天大的娄子。御史台官员紧急磋商,想将此事捂住。可不幸的是,最终还是让忽必烈知道了。深陷黄金家族内争的忽必烈,没想到自己的儿子也会牵连其中,暴怒不已。虽然事情很快就水落石出,可在恐惧中煎熬的真金已经死去。

真金的去世,对汉族儒臣集团是一个沉重打击。设想一下,如果真金能在忽必烈百年之后顺利继位,元朝的统治政策又会走向何处呢?可惜,历史无法假设,更无法走回头路。

为应付财政改革与黄金家族挑战而殚精竭虑的忽必烈,不知不觉中已步入暮年。年逾古稀的忽必烈,身体越来越肥胖,足疾也越来越严重。在他身上,当年跃马扬鞭、充满活力的身影已不再现。朝廷大臣现在已越来越难见到他。忽必烈平时深居简出,主要通过亡妻的妹妹南必皇后向外发号施令。察必皇后为他生下的四个儿子都已先他而去,忽必烈似乎又回归了蒙古传统,索性不再立太子,让古老的忽里台去决定一切。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二十二日夜,一代大帝忽必烈在大都紫檀殿寿终正寝,享年八十岁。两天后,在百官的簇拥下,他的灵柩由健德门北上,最后与成吉思汗等蒙古历代大汗一样,安葬于漠北神秘的起辇谷。

卜宪群 总撰稿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撰稿

华夏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

1.《1225年元朝专题之蒙元帝国的极限——忽必烈两次征日失败的前前后后》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225年元朝专题之蒙元帝国的极限——忽必烈两次征日失败的前前后后》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5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