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夏天,陕西宝鸡县农民陈堆告诉自己的家人,晚上看到了“鬼眼”。

家人不信,陈堆和哥哥二人又提着油灯晚上去找,在后院的土堆里,他们果然看到了闪闪发光的“眼睛”。两个人又壮起胆子用锄头一挖,一个铜罐子掉了下来,差点砸到了脚。

此后这个看起来破破烂烂的废铜罐子就扔在家里,除了放些杂物,就是成为老鼠的新家。没多久,陈堆还在里面发现了一窝老鼠崽。2年后的1965年,陈堆家的日子过得有些紧,甚至连买盐的钱都没有。想到墙角的废铜罐子,陈堆的哥哥陈湖扛起来就到宝鸡市里去卖。由于罐子上有很多铜锈,废品站要铲掉锈再称重,这让陈湖很不满意,最后在群众路的收购站,勉强说服了工作人员,连绣带罐子一起卖废铜,足足到手了30元

宝鸡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佟太放因为当时环境关系,工作受到很多不便,但是他也很喜欢文物工作。为了保护文物,他平时就爱在废品站溜达。在当时,确实可以从废品站找到一些文物。说来也巧,佟太放这天溜达到群众路收购站时,一眼就看到了长相奇特的铜罐子。他当场认定这东西一定是文物,好说歹说让收购员一定别送去“化”铜。

那时候以佟太放的身份,他觉得说起来肯定不会引起别人重视。他又跑回馆里找了文物组长王永光。王永光是位经验丰富的文物专家,他断定这是一件商周时期的青铜文物,有馆藏价值。就这样,因表面纹饰原因命名为“饕餮”的铜尊立刻被博物馆30元收购,并且成为馆藏之一。因为当时博物馆刚刚建立,藏品非常少,这“饕餮”铜尊自然也凑数,成为为数不多的博物馆展品。

10年后的1975年,国家文物部门开始调查各地博物馆文物情况,宝鸡博物馆的“饕餮”铜尊引起了文物专家的注意,他们建议把这件有特色的铜尊拿到北京参加一个系列活动的展览。就这样,历经2000多年的商周铜器又跨越几千里距离,来到了北京。而这一次参展之旅,彻底改变了这铜尊的命运。

在北京展览期间,有很多专家和学者对铜尊进行分析观看,而来自上海市博物馆的马承源尤其对这铜尊感兴趣。马承源先生是文物专家,更是知名的青铜器文物研究学者,当他仔细观看“饕餮”铜尊后,立刻要求进行研究。在他的要求和同事们共同努力下,“饕餮”铜尊被发现在底部刻有122个铭文。

唯王初壅,宅于成周。 复禀(逢)王礼福,自(躬亲)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这段铭文的意思是说,周成王五年,周王在洛阳建都,当时对周武王进行了祭祀。随后,周成王在宫中对宗族小辈的“何”进行了训诫。训诫时说,“何”的先祖曾追随文王,文王受天命。武王伐纣后,祭祀告天,统治万民。后来,周成王又赏赐了“何”一些财物,“何”拿这些钱筑造了这个铜尊,以对此事进行纪念。

乍一看此事没有什么特殊,也没有给这文物增添任何重大背景,可是这铜尊却因为这段122个字的铭文改名为“何尊”,一跃成为当世“国宝”。那么,国宝的意义在何处呢?

1、在铭文中,首次出现了“中国”两个字。

我们知道,我们之所以叫做中国,是因为古代先祖一直认为中原为世界的中央,天子统治的地区就是中央之国,“中国”二字由此演变。也有古文称,中国先民找到仁义之地,发现此处非常适宜居住,所以定居下来,而此地称之为“中国”。

中国的先民认为,正是在仁义的导引下,中国人才有了善良、勤劳、勇敢的特性,筑造了优秀的精神文化传承。虽然我们通过地理知道地球是球型的,但是在古代时,中央之国的意义不只是地理位置,还代表着中国人独有的骄傲和自豪。也有学者直接表示:以前都是在资料中有所记载,这次直接刻在青铜器上,“中国”这个词语我们终于找到根儿了。

2、此铭文中首次出现汉字“德”。

“德”字在周朝时被十分看重,是礼信思想的重要体现,君子有德才能治民,世人有德才能服人。而“德”字在此之前都被写成“得”,这次的文字转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3、何尊铭文用事实记载和证明了周成王迁都的事实。我们知道,因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楚汉争霸的原因,商周和先秦的很多历史都记载模糊,甚至两本史书记载都不相同。

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虽然戎狄入侵,但是周成王没有迁都洛阳。但是后来的《吕氏春秋》则记载,周成王在洛阳建造新的都城,相互存在矛盾。何尊的出土和铭文呈现,立刻证明了周成王迁都的事实,并且印证了确实有人在宫中面见了周成王。

何尊成为了印证历史的一件非常重要的文物,也正因为何尊的重要性,很快被认定为“国宝”,受到了文物部门和文物专家的重视。

陈堆、佟太放不经意的举动发现了何尊,当初收购何尊的博物馆在10年后才知道,这件不起眼的铜器竟是国宝。有人说,现在的“何尊”可能价值上亿,是当初购买费用的无数倍。

陈堆老家的人曾为陈堆鸣不平,说挖出了宝贝却啥也没得到。还劝陈堆去博物馆看看当初发现的“鬼眼睛”,可是陈堆说啥都不愿意去。他说:那东西我也看不懂,看不看都一样。我觉得还不如看场秦戏更热闹。有人说我要是留到现在,这宝贝能卖很多钱。我觉得有了宝贝,儿孙一定都不努力了,哪来现在饭碗,甚至混到将来不一定什么样子,我看我现在的儿孙才最值钱呢。

据说自从确定陈堆家挖出了宝贝,很多村民都偷偷到陈堆家后山去挖,现在整个山都挖平了,也没再看到一件“宝贝”,看来陈堆和“何尊”的缘分还是命中注定了。

很多文物都有一些奇特的经历,小小的物件价值少则数万,多则上亿,不可否认都是上等的宝物。可是这些宝物都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财产,它们不仅仅是一件价值连城的“财物”,更是中华子孙几千年来的积累和沉淀,是我们的文化底蕴所在。也正如当年陈堆的豁达,这都不是单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1.《【1965挖出的周朝古物】65年农民卖一废铜,博物馆30元收来凑数,十年后才发现是国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965挖出的周朝古物】65年农民卖一废铜,博物馆30元收来凑数,十年后才发现是国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37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