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广场 > 历史专区 > 周朝

关于14代商朝我想说穿破历史的迷雾,解读五百年殷商,揭示3000年“家天下”轨迹密码

01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是中国第一个同时期有文字记录的王朝。

夏朝商国君主汤(成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 ,在亳(今河南商丘) 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商朝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末代君主帝辛(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

商朝的先祖契帮助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邑,相传契是其母简狄在黄河边吞玄鸟蛋而生,所以,商人便以玄鸟为图腾。 至夏朝中期,契的六世孙王亥驯服了牛,除了用牛耕地,还发明了牛车,用牛拉货物,开始发展以物换物的商业贸易,使商国逐步强盛起来。

自“少康中兴”后,传到帝孔甲时,夏王朝已统治中原地区数百年,孔甲及其统治日趋腐化堕落,他不理朝政,迷信鬼神,喜欢打猎玩乐,致使夏朝渐渐走向衰落。史称“孔甲乱夏,四世而陨”。

孔甲下传四世,夏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履癸(桀)继位。夏桀非常残暴,他在加强对内控制的同时,为了转移人们的不满和掠夺财富、奴隶与美女,而不断对外进行征伐。

汤即天乙,姓“子”,甲骨文称大乙,后世习惯上称之为成汤、商汤。他是一位很有抱负的商族后继之首领,就位后,看到夏王朝日益腐朽,夏的暴政已引起众叛亲离,便准备起兵。

商汤为了灭夏,在夏桀十五年,将商国的国都迁至亳 。汤在亳这里营建新国都、积蓄粮草、招集人马、训练军队,为灭夏之战创造有利条件。

02

夏桀在位之时,各诸侯方国已经不来朝拜了,但是桀却依然不思进取,宠爱一个叫妹喜的妃子,终日饮酒作乐。还造了一个超大的酒池,称“夜宫”,在里面可以划船, 醉而溺死的事情时常发生,荒唐无稽,却常使妹喜欢笑不已。

夏桀宠信奸臣,排挤忠良。他重用一个叫赵梁的小人,此人专投桀所好,教他如何享乐,如何勒索、残杀百姓。夏桀继位十余年后,有人曾引见伊尹给夏桀,伊尹以尧、舜的仁政来劝说桀,希望桀体谅百姓的疾苦,用心治理天下,桀听不进去,伊尹只得离去。

司马迁《史记》记载:“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夏桀淫骄,乃放鸣条”。

伊挚(伊尹),夏末商初人。他的父亲是个既能屠宰又善烹调的家用奴隶厨师,母亲是居于伊水(今河南洛阳,伊河一带)之上采桑养蚕的农户。伊尹自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虽耕于方国有莘国之野,但却乐于钻研尧舜之道。

在今河南嵩县空桑涧西南,有一座小山,相传就是商汤当年聘请伊尹的“三聘台”。当时,伊尹正在有莘国担任一个管理膳食的小官。由于有莘王并不答应商汤聘任伊尹,商汤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儿为妃。于是,伊挚便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汤王身边。

伊尹为商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来治理天下,也就是后来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孟子》记载:“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可见,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帝王之师。

毛泽东在《毛泽东早期文稿》中高度评价他说:“伊尹之道德学问经济事功俱全,可法。伊尹生于专制时代,其心实大公也。尹识力大,气势雄,故能抉破五六百年君臣之义,首倡革命。”

由此可见,伊尹无疑又可以称为辅助商汤推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制王朝——夏的先行者与第一个“革命者”。

03

伊尹起初也是作为商汤的厨师,后来汤拜其为丞相,得伊尹辅佐后,汤王进一步厉兵秣马,笼络人心,使临近部落纷纷归附。商汤的活动自然引起了夏桀的注意。夏桀出于猜忌将汤召来并囚之于夏台。

伊尹得知后,一边表面上臣服于夏朝,一边又送了很多金银财宝与美女给夏桀,不久后,夏桀就将商汤放了。之后,伊尹又找到了被夏桀抛弃的妹喜,了解王宫中的内情,打探虚实。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伊尹决定再次停止对夏的贡纳,夏桀怒而讨伐,但“九夷之师不起”,在政治和军事上完全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伊尹看到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协助商汤立即下令伐夏。先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属国后,挥师西进,很快便打到了夏王朝的心腹地区——斟鄩(今河南洛阳,夏王都)附近。

商汤正式兴兵讨伐夏桀之前,他举行了隆重的出征誓师活动。申明自已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为了救民众于水火之中,替天行道,并非犯上作乱。”

告诫完这一番话,命令管文书的官员记下,这就是《汤誓》。汤认为自己非常勇武,并自称“武王”。商军士气大振,都表示愿意与夏军决一死战。

誓师后,商汤选良车数十乘,敢死队六千余人,联合各方国军队,又采取战略大迂回,绕道至夏都以西突袭王城,夏桀仓促应战,西出拒汤,与商军战于蒲州(今山西运城)一带,大败。

后来,夏桀又率军转战逃奔到鸣条(今山西夏县),经最后一场决战后夏军彻底溃败,汤最后把活捉的夏桀流放于南巢(今安徽巢湖),桀最终病死于亭山。

04

“鸣条之战”成为夏王朝灭亡的转折点。战争的结果直接导致夏王朝灭亡,由此,商汤建立了中国的第二个王朝——商朝。在当时的商都西亳(今河南偃师),四方诸侯来拜,天下宾服。“九鼎入商”,标志着商汤自此成为天下新的共主。

据史载,夏末的老百姓指着太阳咒骂夏桀:“太阳啊你什么时候要灭亡,我们愿意跟你一起灭亡。”夏桀则在临死前对人说:“我很后悔,没有将汤在夏台杀掉,才落得如此下场。”

商朝建立后,商汤便封伊挚为尹,故后世称之为伊尹。《史记·殷本纪》皇甫谧注云:尹,正也,谓汤使之正天下。“正天下”就是要以身作则,作天下楷模,师范天下。

伊尹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伊尹历事商朝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五十余年,为商朝强盛打下了基础。至沃丁八年,伊尹逝世,终年100岁。

05

在汤王长孙太甲继位以后,伊尹又成为太甲的老师。据说,太甲当时不遵守商汤的大政方针,为了教育太甲,伊尹将太甲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环境——成汤墓葬之地桐宫中,他本人与诸大臣代为执政,史称共和执政(史上第一次“共和”)。

伊尹“放逐太甲”三年,太甲追思汤的功业自怨自艾,深刻反省,“处仁迁义”,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悔过反善。

当太甲有了改恶从善的表现后,伊尹便适时亲自到桐宫迎接他,并将王权交给他,自己仍继续当太甲的辅佐。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复位后“勤政修德”,继承成汤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现,商朝的政治又出现了清明局面。

伊尹由厨入宰的经历,从史料记述中可知,伊尹先是当过奴隶的,幼年的时候寄养于庖人之家,得以学习烹饪之术,长大以后成为精通烹饪的大师。伊尹也可谓是中国烹饪之圣。如今在中国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被很多厨师奉为“厨圣”。

06

商朝经九世到了盘庚时期,这一期间商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开始内乱不止,也致使外患不断。商王朝曾多次迁都。盘庚最后迁殷以后,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盘庚也被称为“中兴”之主(庙号世祖),并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盘庚十四年,商朝的第19位君主盘庚迁都于北蒙(今河南安阳),并改“北蒙”名为“殷”。20世纪初,安阳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殷墟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甲骨文中所记载的资料,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信史提前到了商朝。郭沫若曾言:“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

盘庚死后,武丁的伯父小辛和父亲小乙相继即位,但是殷商王朝也开始有了衰败的迹象。

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盘庚之侄,庙号高宗。他年幼时,小乙曾将他下放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其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故即位以后,武丁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再度振兴了商朝。

武丁在农村生活期间,结识了泥瓦匠傅说。傅说本无姓无氏,从政之前,身为奴隶,在傅岩(今山西平陆)做苦役。傅说虽有才干,无从施展。 武丁非常喜欢傅说,他们之后一起劳动,还从傅说那里学会了不少本领。临行时,武丁与之结为好友。

武丁继位后,设法找到了他并拜傅说为宰相。傅说从整饬朝纲开始,规劝武丁祭祀时减少贡品,以为榜样。武丁言听计从,从王室开刀,整治腐败,大力推行新政。

傅说不负众望,极尽文韬武略之才华,朝廷内外秩序井然。在国内恢复生机的同时,他还积极与周边方国修好关系,严惩那些敢于进犯的小方国。终于,商朝国势再度复兴。

除了傅说,辅佐武丁成就大业的还有一位女英雄,就是武丁的妻子——妇好。姓子,“妇”为尊称。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在武丁对周边方国、部族的一系列战争中,妇好多次受命代商王征集兵员,屡任军将征战沙场。曾统兵1.3万人攻羌方,俘获大批羌人,成为武丁时一次征战率兵最多的将领。

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见于《左传》)的商代,妇好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为武丁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武丁十分喜欢她,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

07

武丁在位59年,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没能长久延续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到了帝乙、帝辛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东南方的诸侯起来反叛。

辛(商纣王)继位以后,他少年英勇,也曾有过一番作为,面对叛乱,他派部下向东征讨莱夷,自己攻打南方九苗,将商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但是其连年的征战,极大消耗了国力,也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后经常国内兵力空虚,使其对西北的控制下降,给了周(今陕西岐山一带,都邑周原)以可趁之机。

古书记载,周的先辈曾在尧舜时期就担任农官。周族的后裔在汉中平原一带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慢慢壮大起来。

08

季历,姬姓,名历,季是排行。周太王的小儿子,周文王之父,周武王和周公旦之祖父。季历就位后,笃于行义,领导部落兴修水利,继续发展农业,训练军队,又与商贵族任氏通婚,积极吸收商朝文化,加强政治联系。

在商王朝的支持下,他对周围戎狄部落大动干戈,不断扩张军事实力。商王文丁时,受封为“牧师”,成为西方诸侯之长。后因权重遭忌,被文丁软禁绝食而死。

约公元前1102年,文丁去世,帝乙继位。帝乙(商纣王之父)继位后,商朝国势已趋于没落。

季历死后,姬昌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后又受封为三公,拥有雍州之域,势力扩展到江汉地区,诸侯归附者有六州之众。在位四十二年后,正式称王,史称周文王。

周的国力增强壮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商纣王的亲信谗臣崇侯虎,暗中向纣王进言说,西伯到处行善,树立自己的威信,诸侯都向往他,恐怕不利于商王,纣王于是将姬昌拘于羑里。

周国大臣散宜生重价购得一些珍禽异兽和有莘氏美女送给纣王。纣王辛大悦,说“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够了,何况宝物如此之多!”于是下令赦免姬昌出狱,还赐给其弓矢斧钺,使姬昌又得专征大权。

09

据《史记》记载,商纣王发明了名为炮烙的酷刑,也就是命犯人走在涂满油的铜柱上,一滑倒就会跌落到火坑里,顿时皮焦肉烂,死于非命,但商纣的宠妃妲己看见此惨状却笑个不停,所以商纣就一直强逼犯人这样做,以博得妲己一笑。

姬昌很是气愤,诸侯和人民也无不痛恨的咬牙切齿。姬昌向纣王表示愿意献上周国洛河西岸的一块土地,以此换取废除炮烙之刑。纣王答应了西伯的要求,废除了炮烙之刑,姬昌也因此更得到了天下百姓的爱戴。

周文王五十年,崩,享寿九十七岁,太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不久,太师姜尚在筹划多年后终于大举起兵攻商,商纣王仓促间只能以奴隶为军抵御周人,结果,纣的军队毫无斗志,大败亡国。

《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据说文王善演周易,就是在被商纣王囚禁期间创造出来的。相传在上古时,伏羲氏创造先天易(先天八卦),神农氏创造连山易(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归藏易(归藏八卦)。后来,据说经过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 。

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

再经过后世周公和孔子等人推论解读,才形成留传至今的《周易》一书。堪称中国的圣经、诸子百家之源。

10

姜尚即姜子牙,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

到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做过小生意。虽胸怀大志,可是直到70岁还是一无是处,闲居在家。

相传,姜子牙72岁时,每天垂钓于渭水之滨(今陕西宝鸡),欲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周文王。姬昌某天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了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

姬昌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与姜子牙谈论后姬昌大喜,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 因此称姜子牙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此即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来源。据史载,姜子牙博学多闻,也曾为商纣做事。商纣无道,姜子牙就离开了。四处游说列国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终西行归依姬昌。

姬昌死后,武王继续完成其父的未竟大业,姜太公也继续辅佐他。数年后,商纣杀死王叔比干,囚禁了箕子 。此时,纣王的荒淫暴虐可谓到了极点,姜子牙见时机成熟,就向姬发提出伐纣建议。

比干是文丁次子,帝乙的弟弟,故也称王叔比干,是殷商王室的重臣,官拜少师(丞相)。20岁时,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商王帝乙,受托孤之重再佐帝辛(商纣王),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敢于直言劝谏,被称为“亘古忠臣”。

在《封神演义》中,比干因火烧狐狸洞遭妲己记恨,被亲侄子商纣王最后处以剜心之刑。姜子牙封神时,被封为文曲星。《史记》记载:“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

商纣王荒淫无道,横征暴敛,滥用重刑,虐杀王叔终于致使天怒人怨,姬发于是正式通告诸侯共同征伐。

11

姜子牙精选兵车三百余辆,勇士三千人,甲士四万余人,组成伐纣大军。发兵时姬发占卜龟兆不吉;行军途中又遇暴风骤雨,姬发和众臣的决心一度动摇。

最后,还是姜子牙力排众议,坚定了姬发伐纣的信心。之后,周军到达了商都朝歌(商别都,今河南鹤壁)郊外70里处的牧野,各诸侯率兵车四千余乘赶来会合。

商纣王也匆忙集结了十几万兵马赶至牧野(今河南新乡)。约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打响,姜子牙亲率少量精锐为先锋在前面挑战,武王姬发则率领大队人马从侧翼攻击商纣王的军队。

商军人多势众,但士卒大多为奴隶与商纣王早已离心离德,临阵纷纷倒戈。而讨伐东夷的商军也来不及回师,纣王见大势已去,急忙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姜子牙引姬发入殷都朝歌,诏告天下商朝灭亡,周王朝(西周)诞生。

武王灭商后,同姜子牙、周公旦等人商议,把全国分成若干个侯国,由周天子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作出贡献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建都立国,充当周朝统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封土建国,这也是“封建”一词的正确含义)。由于姜子牙在兴周灭商中功勋卓著,而被首封于营丘(今山东淄博),建立了齐国。

姜太公著有《六韬》一书(一说成书于战国时代,作者不详),又称《太公兵法》、《素书》,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论起中国古代的兵法、兵书、战略、战术等一整套的军事理论学说,就其最早发端、形成体系、构成学说来讲,都始自齐国,源自姜子牙。

所以,后世追认姜子牙为兵家宗师、中国武祖。春秋时期的孙武(即著《孙子兵法》孙子)亦云:“昔,殷之兴也, 伊挚在夏 ;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故他也被尊为“百家宗师”。

据传,姜子牙早年闲时只知道钓鱼,家里贫困,其妻马氏嫌弃他,欲图离去,姜劝她说:“我有朝一日会得到荣华富贵,你可别这样做。”马氏不听劝告,离开了姜尚。

后来姜子牙帮助文王、武王建立了周朝,声名显赫,马氏于是想和姜子牙破镜重圆,但姜子牙早已看穿了马氏的为人,就将一盆水泼在地上让马氏去捡回来,马氏只能拿回淤泥,姜子牙于是说:“言离更合,覆水难收。”

12

在今河南淇县,有一座武王庙,离之不远淇河岸边就是纣王墓。相形见绌的是每年正月前后,武王庙香客云集,而纣王墓却鲜有人问津。

“牧野之战”前的公元前1048年,周武王曾经大会诸侯于孟津,搞了一次军事演习,但是发现几个大的诸侯国没有来,于是他便继续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短短两年后,周武王终于灭了商,成为西周的开国之君。

据《尚书·牧誓》记载,决战前,周武王曾发表了一篇《牧誓》的战前动员令,说:母鸡是没有在清晨报晓的,若母鸡报晓,说明这户人家就要衰落了。

这可谓是古人非常朴素的天命观了。如果说成汤代夏建立殷商,还是一种“准革命”的行为和尝试的话,那么,武王灭商则是正式拉开了中国历史王朝更迭的序幕。

五百余年的商就此远去,它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也有了国家的初始形态和体制,“宗教观”就是商人的价值观,但最后“天命”在纣王身上终结。

然而,西周在此之后不到三百年,中国(东周)就一头扎进了烽烟四起的春秋战国时期,又不得不让人感受到另一种“天命”,那就是当人治取代了神治之后,就可以长治久安了么?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西周的价值与意义,那就是“封建”体制的建立,取代了夏、商以来的原始邦国,中国正式进入了分封建制的“王国”时代。

13

其实纣王是一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不断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黄河流域统一,将疆土扩张到江淮及长江中下游一带,是有功的,他讨伐东夷打了胜仗,但是损失很大,而最大的损失就是亡国。

至于,残暴、好色什么的,其实,自古至今哪一个帝王又不是如此呢?实际上,他最大的错误就是得罪了当时的奴隶主集团,因为,为了打仗,他提拔了很多来自奴隶阶层的平民,这在当时简直就是“昏庸”啊!

故而,那么多诸侯国反对他,以至于“牧野之战”时,虽然征伐东夷的部队打胜了,但守卫王城的兵力空虚,最终导致了身死国灭。当然,我不是要为纣王翻案,但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的,这一点,也没毛病。

14

武王伐纣,姜子牙封神这样的历史故事我们从小便烂熟于心,似乎觉得正义战胜邪恶没有什么不妥。然而,历史却不是简单的黑与白。

周武王分封天下之后,实际上,已经在某种意义上“家天下”了。然而我们若回顾一下五百年的商朝与之后历史的发展脉络,则不难看出,也正是由周代商,而根除了中国商业社会的萌芽。

我们知道,后世的“商人”这种职业乃至商业化的形成,与殷商是分不开的。在商朝,农业并不发达,而商业却开始发展,尤其是酿酒,直至现在,很多传统名酒的酿造工艺依然是三千多年前流传下来的。

而周朝则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端,自此,中国进入了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形态。换言之,武王灭商(原因之一)也是为了扩大方国地盘,争取更好的土地资源而发动的战争。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于商朝的旧都商丘,建立宋国,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与周为客。 到了春秋时期,齐国内乱时,宋襄公帮助齐公子复国,代齐作为盟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宋国在后来又享国二百余年,宋国人善于经商,经济发达,在继承与发展殷商文化,特别是商业文化方面,功不可没。宋国商文化繁荣昌盛,当时的宋都商丘、济水北岸的陶丘、彭城等都是极为繁荣的商业都会。

宋国也是华夏圣贤文化的源头,是儒家、墨家、道家和名家四大思想之发源地,被誉为礼仪之邦,墨子、庄子和惠子三位圣人皆出自于宋国。 此外,孔子的祖籍也在宋国。

15

两千年后,赵匡胤建立宋朝,而赵宋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商业最为发达的大一统朝代,没有之一。并且,宋朝还秉承“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所以,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不是亡于内乱的王朝。

纵观历史,似乎我们才可以真正了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见《管子·牧民》)这句话真正的、深刻的含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论是商、宋,还是赵宋,某种历史的微妙脉络贯穿其中,然而,可惜的是自周(战国)始,我们终于走上了一条集权化的大一统之路。几千年来,剩下的,不过是不断延续“官逼民反”的戏码,说到底,还是由“家天下”所导致的贫穷与腐败,致最终的循环往复模式。

换言之,自周(战国)之后,再没有了中国式的“贵族”,虽推倒了奴隶制,但诞生了士族大地主(国家资本家)。也没有了宗教信仰。

即使在隋唐之后,建立了科举制,但是人才这一真正推动历史与社会进步的关键词,在商纣王之后,似乎,再没有了更多可供驰骋的天地,不过沦为一代又一代的统治阶级的附庸罢了。

公元前286年,齐、楚、魏三国联手灭掉宋国,三国瓜分宋国领土。 而在这前后,所谓的“百家争鸣”,在我看来,也恰是商人最后的“挣扎”。

张锋编撰 己亥春写于启东翠彧轩

1.《关于14代商朝我想说穿破历史的迷雾,解读五百年殷商,揭示3000年“家天下”轨迹密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14代商朝我想说穿破历史的迷雾,解读五百年殷商,揭示3000年“家天下”轨迹密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45307.html

上一篇

【10分钟了解商朝历史视频】专题印第安人若是商朝后裔,又该如何漂洋过海?现代人驾驶独木舟证明

下一篇

196字周朝青铜器专题之西周青铜器《虢季子白盘》铭文

14代商朝,干货看这篇!穿破历史的迷雾,解读五百年殷商,揭示3000年“家天下”轨迹密码

14代商朝,干货看这篇!穿破历史的迷雾,解读五百年殷商,揭示3000年“家天下”轨迹密码

14代商朝相关介绍,01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是中国第一个同时期有文字记录的王朝。 夏朝商国君主汤(成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 ,在亳(今河南商丘) 建立...

【14代商朝】专题殷商帝王那些有趣的名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4代商朝】专题殷商帝王那些有趣的名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4代商朝相关介绍,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人都知道有两段历史,那很难整顿。一段是明清,史料太多,意见不一致。 一段是先秦时期,就是秦以前,史料太少,研究资料十分匮乏。 到了太史公写《史记》的时候,三皇五帝已经成为传说。最近的夏...

【14代商朝】皇帝档案商朝总结:历554年传17代31王,6次迁都5次复兴

  • 【14代商朝】皇帝档案商朝总结:历554年传17代31王,6次迁都5次复兴
  • 【14代商朝】皇帝档案商朝总结:历554年传17代31王,6次迁都5次复兴
  • 【14代商朝】皇帝档案商朝总结:历554年传17代31王,6次迁都5次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