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人物杂志0069:放荡的江盟会长3354甘宁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黄昏深处,主编是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简宁是三国时代响当当的名字。
每次一说起他的名讳——甘宁甘兴霸,大家的心头都不由得会为之一振。并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位身着锦衣,手持长戟,腰挎弓箭,脚踏战船的威猛战将形象。是的,在《三国演义》小说中,甘宁的表现可谓是非常出色。不仅是武功卓绝,而且胆略过人,从江上水战到骑马陆战,都是一等一的好手。射杀凌操,刀劈邓龙,独斩黄祖,败曹洪,破乐进,百骑劫曹营……如此牛逼哄哄战绩,完全对得起其“兴霸”二字的表字。
一般认为,在猛将贫乏的孙权阵营中,甘宁和太史慈、周泰,是仅有的三位,可被誉为超级猛将的人物。整个江东也只有他们三人,是能在武力上与蜀汉五虎上将,以及曹魏的许褚典韦张辽等诸多猛将,相抗衡的人物。
而且,甘宁在小说中的事迹和表现,比太史慈和周泰二人更多,个性渲染也更加鲜明。所以在相当一部分读者心目中,是完全能够力压太周二人,并当之无愧位居“江东第一猛将”称谓的。
在史料记载上的甘宁,是否也如同小说中所描写的?战绩过人且性格突出,是一位各方面都异常鲜明的人物?
我们知道,在历史演义小说中,为了凸显“战场勇武”和“英雄形象”等方面的因素,往往会虚构大量的“个人英雄主义”事迹。尤其是经常渲染“武将单挑”,这类原本并不符合战场规则的战例。
所以,我们要想解读一位“猛将”类的三国人物。首先都应该摒弃掉他在演义里,那些原本看似精彩绝伦的各项“单挑”战绩。然后从真实的史料记载出发,并加以各种论证和分析,才能一窥其真实的历史面貌……
在陈寿所著《三国志》里,有甘宁的独立传记。位于《三国志-卷五十五- 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中……能够在惜墨如金的陈寿笔下,得到单独立传的资格,足以说明甘宁这个人物的能力,以及他在东吴阵营中的地位。
不过,甘宁的传记虽然篇幅不算太小(1000字左右),但却是和程普、黄盖、韩当、陈武等十多人一起,位居同一篇。由此可以看出,他在陈寿笔下的定位,其实也就是“江东诸将”中的一员而已。
在这篇看起来还比较详细的传记中,首先记载了甘宁的名讳表字,以及籍贯等个人资料信息。他是巴郡临江人士,大致属于是今天的重庆市,在历史上一般被划归益州巴蜀的管辖范围……
也就是说,甘宁并不是江东本土人,也非是荆襄地界人士。他能够以“外来户口”的身份,后来在流行江上水军作战的荆襄和东吴地界,混得其一席之地。已经足以说明他的能力之强,并不在荆州和江东诸将之下。
而且,《三国演义》小说上说,甘宁原本是江上盗匪,并号称“锦帆贼”,这点在史料上也有着非常详细的记载。
(《三国志-甘宁传》记载: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也。少有气力,好游侠,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梁帅;群聚相随.扶持弓弩,负毦带铃,民闻铃声.即知是宁)
看得出,甘宁从小就是个相当有性格,且放荡不羁的人物。他的家庭出身,史书上并未记载。但是却看得出,他从小就并不安分,不想通过举孝廉之类的途径,入朝为官。反而是依仗着自己的一身力气,走上了“江湖豪侠”的道路。
而且,甘宁也有着相当的组织和统御能力,他身边聚集了一批和他一样,内心不安本分的“不良少年”,并且形成了自己的半军事化组织。以江河流域为活动范围,干的是一些亦正亦邪,且亦侠亦盗的事情……
虽然是居无定所,风餐露宿,但就是在这段“为贼”的几年时光中,甘宁不仅磨炼了自己的筋骨,还锻炼出了麾下人马的战斗力……慢慢的,甘宁在巴郡水道至荆襄一代的江河湖海中,也混出了些名气,并且得到了一个“锦帆贼”响亮称号……
不过,和一般的匪盗不同,甘宁在聚众落草的同时,也并不缺乏战略上的眼光。他明白,此时虽是乱世,处处强盗土匪横行,但要是仅满足于自己一个“草头首领”的地位,迟早都不会有啥好结果。到时候不是被官军剿灭,就是会被更大规模的匪帮压垮吞并……
所以,甘宁自认为,不能让自己和手下的这些人马,始终处在这么一个危险的位置上,并任其野蛮生长,直到大祸来临的那一天……
于是,甘宁便开始相当注意起,对自己的形象进行包装。他先是打造起了自己的外表,让自己锦衣玉甲,提升在众人面前的威势和威风。然后又对自己的部队,也进行了相当的外表美化。在陆地上步行的时候,陈列出车骑增加排场;到了水上,也要将船只装饰得漂漂亮亮,鲜丽夺目。
尤其是在需要驻船停留的时候,甘宁下令不用普通的绳索来栓战船,而是改用华丽的锦绣缎子。在船只离开港口的时候,又不收起锦缎,反而是一刀将其斩断不要,以此方式来显示其富有奢侈……
(《吴书》记载:宁轻侠杀人,藏舍亡命,闻於郡中。其出入,步则陈车骑,水则连轻舟,侍从被文绣,所如光道路,住止常以缯锦维舟,去或割弃,以示奢也。)
与此同时,甘宁也开始刻意地去结交巴郡官员,但凡是对他亲近的人,他都倾心相交,并在任何事情上都为其赴汤蹈火;如果是对待他礼节不隆,瞧不上他的人,甘宁便放纵手下抢掠对方资财,甚至杀人灭口……
(《三国志》:人与相逢,及属城长吏,接待隆厚者乃与交欢;不尔,即放所将夺其资货,于长吏界中有所贼害,作其发负)
慢慢地,在巴郡一代,甘宁的名号可谓是越来越响,人尽皆知。这时候他又开始逐渐停止了自己的劫掠行为,反而是开始读书,钻研诸子百家之说,并开始进入了仕途,从“计掾”这样的基层职位起步,逐渐升迁成为了“郡丞”……
甘宁这是真打算“改邪归正”了?事实上并非如此。他之所以暂时收敛起自己的锋芒,目的只是为了蛰伏待机,为自己之后的再次突飞猛进,而进行准备。
果然,在东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在益州之主刘焉病亡的时候,甘宁就果断地出手。他见益州群龙无首,东州派与西川派相互碾压,并且新继任的刘璋又无法掌控大局,便毅然在刘表的策反下,与沈弥、娄发等人起兵反叛,以谋求更多的政治利益……
然而,甘宁还是小瞧了外表懦弱,实际却在政治上还是颇有一手的刘璋。在调和益州内部矛盾的同时,刘璋也迅速派赵韪等人出兵巴郡,并在兵力的绝对优势下,击败了他们。甘宁见自己在益州的身份已经引爆,便赶紧走为上策,率领自己的部众,投到刘表的麾下,从此加入了荆州军……
表面上看,甘宁这也算是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毕竟我们知道,荆襄地界地处南方,河流众多,和江东集团一样,非常重视水军的作用。以甘宁的水上本领,到了刘表的麾下,应该也能有着充分的发挥空间。
然而事实上,荆州的最高统治长官刘表,却对甘宁的投奔并不感冒。他命令甘宁屯驻南阳地界,却并不重用他。后来还将他派到自己的部将,江夏太守黄祖麾下去。甘宁从此成为江夏军的一名水军将领,却又一直受到黄祖的打压,不得重视……
这里,我们就难免会感到有些疑惑了。刘表也是一代俊杰人物,无论是看人还是用人的眼光,都是相当独到的。为什么对于甘宁这样一位出色的军事人才,刘表确实弃之不用,反而将其束之高阁呢?
其实,我们之前也分析过,关于刘表在荆襄八郡的尴尬地位。他虽然名为州牧,是最高地方长官,却在荆州地界的实际权力上,处处受制于本土大家族,蔡家张家蒯家等。尤其是涉及到最为重要的军权,蔡瑁张允等人根本不允许刘表插手,更不允许他任用自己的人到军队的指挥职位上……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刘表其实并非是不会看人,而是他根本没有用人的权力。虽然他很明白甘宁此人在军事上的价值,却也无奈自己插不进荆州军界的手。无奈,他只能将甘宁调到自己唯一的嫡系将领,黄祖的手下,希望在那里能够有着甘宁发挥的空间……
(《三国志-甘宁传》记载:往依刘表,因居南阳,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
事实上,甘宁在黄祖的江夏水军中,确实也有了表现的机会。在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的战斗中,孙权领兵西攻江夏,将黄祖打得大败,全军溃退。幸得有甘宁率兵为其断后,不仅成功完成了掩护主力撤退的任务,还一箭射杀了孙权军的大将,破贼校尉凌操。
然而,虽然战场表现出色,但是甘宁却还是很难得到黄祖的喜欢。因为我们知道,黄祖这个人脾气暴躁,而且年老多疑。再加上他又是江夏地界的地头蛇,有自己的一套用人体系和组织架构。所以对于甘宁这样一个,原本并不属于他嫡系,而且还挂着“土匪出身”标签的人,他自然是并不待见。
不仅如此,从之前经历看来,甘宁还是个“攻击侵略性”比较强的人。他自幼以匪盗为职业,又处心积虑往上爬,明显是不想满足于现状,反而是想干一番事业,有所作为的。而在黄祖在江夏的战略思想,基本是“守而不攻”。明显给不了甘宁,这样的表现机会和上升渠道。
再加上甘宁作为曾经的匪首,随时都在刀头舔血上过日子,脾气也不可能很好。试想一个是五六十岁的古癖老干部,一个是血气方刚的爆粗小混混。这两个人要凑在一起,关系能相处和谐那才真是有鬼了!
(《三国志-甘宁传》记载: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
于是,甘宁又在谋划着跳槽。他在自己的好友,时任江夏都督的苏飞的帮助下,终于能得以机会脱离黄祖,率部投到了原本的对手,江东孙权的麾下。这一次,甘宁才真的算是投对了人,从此能够在江东地界,发挥出他的能力和本事了。
我们就再来继续解读一下,甘宁在东吴阵营中的表现,以及在后来在各大战场上的发挥。
应该说,孙权的用人水平,以及容人之量,确实是之前的黄祖所无法相比的。他不但不嫌弃甘宁的出身,以及之前射杀过他爱将凌操的仇怨,反而是对甘宁礼贤下士,待之如同自己麾下的老臣,如黄盖程普等。
(《三国志-甘宁传》记载:于是归吴。周瑜、吕蒙皆共荐达,孙权加异,同于旧臣)
至于甘宁,也不负孙权对他的重用和信任。他以自己的眼光和见识,在孙权面前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分析,并且告诉孙权,北方的曹操虽然打败了袁绍,独霸中原且不可一世,但是他骄横专权,还动不到用“盗墓”这种卑鄙手段,来为自己充实军费,实在是个奸臣。
而我们虽然偏居南方,但人口资源都并不算少,完全足以坚守自保,甚至进而争霸。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实力和曹操对抗,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先扩大地盘和人口。而近在迟尺的荆襄八郡,就是我们所最好的战略目标。
想要拿下荆州,第一步自然就是要先攻取其东大门——江夏。虽然在之前的几场战役之中,我们都是拼尽全力而无所进展,但而今刘表已经年老,两个儿子又不中用,这不是我们最好的出兵机会吗?
至于黄祖,虽然他坐镇江夏,实力强大,之前也几次挫败我们进攻的锋芒,让我们只能小胜而归,却不得其核心地盘。但是如今,黄祖也是一把年纪的人了,老态龙钟且脑子昏庸,已经不复盛年之力。
只要我们再次发动进攻,则必然能攻占江夏,且生擒黄祖。这样不仅报了当年孙坚将军被其伏杀的一箭之仇,还能够占领这个荆州的东大门。进而我们就有机会以此为跳板挺进,直到将整个荆州的地界,都吞并过来。
从此,我们手中就同时拥有了江东和荆州这两块地盘,实力足以令曹操都不敢小视。再以此为基础,就可以渐图西面的巴蜀之地……一旦我们再拿下了西川,和荆州江东连成一片,那就等于是占据了整个南方+东南+西南之地。他曹操哪怕是再强大,也只能是默认主公的南方霸主地位,对我们无计可施了……
(《三国志-甘宁传》记载:宁陈计曰:“今汉柞日微,曹操弥憍,终为墓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单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香戈已甚,时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至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
毫无疑问,这样一份条理清晰,而且又切实可行的战略意图,自然是得到了孙权的大大赏识。当时正在左右的重臣张昭,对甘宁所提出战略而提出了反对和疑问。甘宁则不客气地反驳他说,既然想成就霸业,那就不可能不冒风险。要凡事都想稳稳妥妥,万无一失,那岂不是会失去了争霸天下的最好机会?
(《三国志-甘宁传》记载:权深纳之。张昭时在坐,难曰:“吴下业业,若军果行,恐必致乱。”宁谓昭曰:“国家以黄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忧乱,奚以希慕古人乎?”)
可以说,甘宁这样一番深入见地的战略分析,展露出了他在粗犷外表之下,那种高人一等的战略谋划能力。而且,他的这套战略构想,和周瑜、鲁肃等人的意见,都出奇地一致。只要是按照这样的战略意图出发,那么孙权完全也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地盘的迅速扩大。到时候就不仅是所谓的江东霸业,而是统一整个南方半个天下的壮举霸业了。
然而,由于孙权本人的瞻前顾后,以及江东集团本身内部的一些问题,甘宁这套战略意图,在后来并没能得到充分的实施。不过,甘宁也并未就此而失去信心,反而是兢兢业业为孙权带兵打仗,并且多次在战场上克敌制胜,立下大功……
我们就来历数一下,甘宁在江东军中的战绩。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第三次西征江夏,这次终于是在付出相当的伤亡代价以后,战胜了以往的苦主黄祖。而甘宁也参加了此次战役,为全军的获胜和最后的擒获黄祖,而出了一份力。战斗胜利以后,孙权分拔一支部队给甘宁指挥,屯兵当口。
(《三国志-甘宁传》记载:权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遂授宁兵,屯当口。)
同年的赤壁大战中,甘宁跟随周瑜出兵,在乌林渡一代大破曹操,立下战功。接着又参与了攻打南郡的战役,与曹军猛将曹仁相抗。虽然这一战围城而不克,但甘宁以他对荆州的了解,献计率兵从小路攻取了江陵上游的夷陵,对南郡形成了东西夹击的态势,并以此逼退了曹仁。于是在周瑜的命令下,甘宁日夜兼程突袭夷陵,最后成功占据了城池……
曹仁见势不妙,赶紧分出一支人马去抢回夷陵。由于甘宁是轻兵突袭,所以人马并不多,就算加上临时征募的新兵,也不过千余人。所以在面对曹仁数倍兵力的反击时,肯定是压力山大……
眼见形势如此给逼人,甘宁却不慌不忙,他一边命令所有将士披挂上阵,紧守不出;一边又神情自若,谈笑平静,以安定军心,同时也对面的曹仁造成一种早有准备,成竹在胸的错觉……
最终,在甘宁的全力坚守下,曹仁大军竟毫无进展,反而是被前来增援的周瑜打了个溃不成军。在损失过半的同时,又在夜逃的路上遭遇了吕蒙的截击,损失战马三百多匹。不仅如此,这场失败捎带着连累了南郡的军心,在随后不久就只能弃城北撤,将南郡重地让了出来……
数年之后的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甘宁又打出了一场堪称经典的“夜袭战”。当时曹操大军攻打濡须口(今安徽巢县南),孙权也倾举国之精锐迎战,双方阵地对峙,谁都占不得优势。
孙权为了鼓舞士气,派甘宁率三千人为前部督,并让他瞅准机会突袭敌人前营,打曹操一个措手不及……接下这样一个任务,对于甘宁来说,无疑是会有相当大的风险……
众所周知,曹操就是玩夜袭的专家(最经典的战例:夜袭乌巢),而且又精于兵法,擅长扎营布阵这些。这次他御驾亲征,自然是会亲自安排营区驻地,防守策略等,其防线也必然是滴水不漏,坚不可摧……
而江东军这边呢?麾下大多是长期专注于江上作战的水兵,在陆战方面可谓是非常外行。除了之前在赤壁之战中,利用有利的战场大势和兵力优势,在陆地上有过一些战果之外,其它战场都没法与曹魏的精锐步骑兵对抗。
更不用说,孙权也就只拨给甘宁三千人马,虽然都算得上是江东军中的精锐,但是与曹操一方的士卒相比,战力完全不值一提。按照一般的打法的话,这么点兵马基本上等于是羊入狼群,连给敌人填牙缝都不够……
这时候,甘宁又是怎么办的呢?
只见他将在三千军士之中,精选了100名最为精壮的勇士,然后就决定只带着这点人马,去突袭曹军。为了鼓舞士气,他不但拿出随军携带的酒肉赐给大家,还慷慨地告诉众人,自己会始终和他们战斗在一起,不管是生是死,大家的存亡机会都是均等的……
即便如此,有些底层军官还是惧怕曹军的实力,也想不通就自己这么100来人去,到底能给号称数十万的敌人造成什么影响。这时候甘宁又拔出配刀,放置自己的膝盖上,表示了自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之心。眼见主帅都如此坚决,下面的人自然是再犹豫,纷纷把酒肉吃了,准备接下来的激战。
是夜,甘宁就带着这一百士卒,秘密潜行到曹操营寨边上。他们悄悄拆掉了鹿角障碍,潜入营中,然后突然放火大喊,并将就近营帐中熟睡的曹军士兵,瞬间砍死了不少……等到曹军反应过来,穿衣拿刀赶过来的时候,却只见了一地的尸体,不知敌人又在何处。
于是,曹军前营大乱,如临大敌,甚至以为是孙权军的主力攻过来了,立刻剑拔弩张准备战斗,并且四处点灯搜查,怕还有敌军的人混入了营中,伺机破坏……
其实,这时候的甘宁,早已经瞅准机会撤走了。就在曹军被惊得不行,四处乱忙活的时候,甘宁已经带着人马回到了自己的营中。只留下身后灯火通明的曹军大营,里面的人还像没头苍蝇一样乱窜……
这就是我们在演义小说中所熟知的,“百骑劫曹营”的典故。虽然在史书的记载中,并没有说明甘宁是率骑兵突袭,也没有明确指出,这次突袭是一人未损。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曹军在这一战中的损失,绝对比甘宁要大得多。而且除了人员物资的损失之外,对于士气的打击更是不言而喻……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派朱光为庐江太守,屯驻皖城(今安徽潜山)。意图在此屯田,并逐渐收拢附近地盘和人心。不得已,孙权只能亲征皖城,除掉这个心腹大患。但是又担心自己军力不足,无法在攻城的同时,应付曹军的增援。
无奈,江东军也只能采取强攻的办法。这次又是甘宁身先士卒,通过云梯攀上城墙,为大军打开了胜利的通道。最终在张辽的援军尚未赶到之时,城池就被攻下,朱光也成了孙权军的俘虏……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初,由于孙刘两家之间,关于荆州归属的争执,甘宁又跟随随鲁肃镇守益阳(今湖南境内)。镇守荆州的关羽,意图以精兵夜渡突袭,来个先发制人。甘宁此时又向鲁肃建议,可以由他自己率领一支人马去上游设防,以威慑关羽……
结果,关羽发现是甘宁在对岸防守,便放弃了渡河计划。双方继续对峙,直到后来东吴增兵,刘备又不得不抽走主力去汉中和曹操大战,这才有了后来的“湘水划界”,江夏、南郡、桂阳等地盘,也成功落入了孙权的手中。
到了同年八月的“合肥之战”中,由于受整个战场大势不利影响拖累,甘宁并未有太好的表现。不过在后来撤军的时候,甘宁率领后卫部队拼命作战,成功延缓了张辽骑兵的追击,这才能保的孙权成功逃走,立下了大功……
(《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年,从攻合肥,会疫疾,军旅皆已引出,唯车下虎士千馀人,并吕蒙、蒋钦、凌统及宁,从权逍遥津北。张辽觇望知之,即将步骑奄至。宁引弓射敌,与统等死战。宁厉声问鼓吹何以不作,壮气毅然,权尤嘉之)
通过以上这些战例,我们大致能看得出,甘宁这个人物的战场能力,确实是出类拔萃的。无论是领兵作战,还是身先士卒,他都表现得十分勇猛,甚至在勇力无比的同时,还并不缺乏智计。
南郡之战,他献计突袭,又巧设疑兵之计,成功拖延了时间,为周瑜大军最后的拿下城池,驱逐曹仁,而立下大功;皖城之战,他身先士卒,在攻城战中与曹军硬碰硬,并在短时间内登上城墙,打破了“江东军不善陆战”的诅咒。
濡须口之战和益阳对峙,他又客观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并巧妙利用敌人的士气,疑心等因素,夜袭也好威慑也好,都可谓是抓住了对手的弱点,又利用了自己的优势,用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好的战果……
按理说,甘宁这种智武双全的将才,其能耐并不见得在周瑜吕蒙等人之下。然而,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他在战场上的战例,却会发现一个奇怪的地方,那就是他似乎从来都没有过作为一方大将,单独带兵且独当一面的经历……这似乎与他的能力完全不符,这又是为什么呢?
难道是因为他的“降将”身份,使得孙权始终对他不够放心,所以明里面重用提拔并夸赞他,暗地里却一直悄悄压制着他?
其实并非如此。这恰恰是说明了孙权的知人善任,以及对于甘宁这位猛将的了解,所以始终都将他放到“偏将、斗将”这种正确的位置上……
前面已经说过,甘宁是江上盗贼出生,虽然他后来也读了书,将自己的身份转变成了地方官或者水军将领,却依然无法改变他骨子里那种“匪气”。也就是说,甘宁身上的江湖习气比较重,放荡不羁且快意恩仇,甚至有点无法无天……
别的不说,就看之前他在黄祖麾下为将的经历,人在屋檐下他却绝不想低头,结果就是和黄祖之间关系始终处不好。如果不是后来能跳槽到孙权那边,恐怕他的仕途之路都会就此被掐断,一辈子都上不去了……
即便是到了孙权麾下,甘宁也依然免不了在别人口中,落下“性情意躁,易于激动”等负面评价。甚至有些时候,他与别人之间顶起脾气来,动不动就要拔刀相向……这样一个凡事过于争强好胜,从不服输的人,试问其同僚关系,又能好得到哪里去呢?
据史料记载,甘宁和凌统之间,由于之前的“杀父之仇”,而一直都存有间隙。其实这也算不上什么太大的事情,毕竟在战乱年代,刀剑不长眼。之前双方又是敌对关系,都在战场上杀了对方的人也不奇怪。
像这类矛盾,其实也不难化解,只需要甘宁主动登门道个歉,并告知当时各为其主,是不得已而为之……凌统也不是不通情理之人,面对如此诚恳的态度,自然也不会继续为难甘宁,之前的事情都可以就此翻篇,一笑泯恩仇……
然而,甘宁的性格却注定了他不会这样去做。所以就导致导致二人关系始终僵化,在朝堂之上,军营之中,都是暗暗相互较劲。幸亏有吕蒙和主子孙权等人,经常出来打圆场劝和,才能勉强令他二人收起刀兵。
(《吴书》记载:凌统怨宁杀其父操,宁常备统,不与相见。权亦命统不得雠之。尝於吕蒙舍会,酒酣,统乃以刀舞。宁起曰:“宁能双戟舞。”蒙曰:“宁虽能,未若蒙之巧也。”因操刀持楯,以身分之。后权知统意,因令宁将兵,遂徙屯於半州)
直到之后的合肥之战中,甘宁和凌统在大敌当前的危险形势下,迫不得已抛开私怨,团结对敌,才使得二人之间关系得以缓和。
此外,《三国志》中还记载,有一次仅仅因为一个小童奴仆的事情,竟搞得吕蒙和甘宁之间的关系也差点破裂。试想吕蒙已经算是一位,以涵养和气量而著称的儒将。就连他都被激怒,可以想象甘宁这事做得有多么过分了?
具体的过程是,甘宁的一位厨房仆人,不小心犯了过失。因为害怕甘宁的责罚,所以逃到吕蒙那里。吕蒙了解甘宁的为人,所以就将这个仆人藏了起来,直到甘宁亲口答应不治其死罪以后,才将其放回……
然而,甘宁在回到自己的营帐过后,立刻食言把小童捆在桑树上,亲自挽弓将他射死。吕蒙听闻此事之后,自然是勃然大怒,没想到甘宁竟会如此行事,完全不买他的面子……眼看着双方就要各自率兵拼杀。
幸亏吕蒙的母亲听说了此事及时赶来,以“公私有别”的说辞,告诉吕蒙不可因个人之见的恩怨,而动用国家的军队内讧……由此才劝住了二人,并化解了刚才的剑拔弩张。
(《三国志-甘宁传》记载:宁厨下儿曾有过,走投吕蒙。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后宁贵礼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宁许蒙不杀。斯须还船,搏IL桑树,自挽弓射杀之。毕.毅船人更增舫缆。解衣卧船中.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宁闻之,故外不起.蒙母徒跳出谏蒙曰:“至年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宁死之日,纵至车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蒙素至孝,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老母持抑食,息上!”宁涕泣欲杖曰:“负卿。”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
不仅如此,甘宁有时候脾气上来,就连孙权的命令,他也敢违抗。试问一个如此桀骜不驯之人,又有哪个君主,敢让他独当一面,且担当大任呢?
(《三国志-吕蒙传》记载:甘宁粗暴好杀,既常失蒙意,又时违权令,权怒之,蒙辄陈请:“天下未定,斗将如宁难得,宜容忍之。”)
是的,甘宁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战场上的勇猛和军事才能,与他的狂傲性格一样鲜明尖锐。也幸亏是遇到了孙权这样宽宏大度,而且知人善任主子,他才能做到扬长避短,并最终成为一代名将……
最后,我们再来解读一下甘宁之死。按照《三国演义》的描述,他是在夷陵之战之时身患痢疾,并抱病出征影响了战力,结果就此死在了战场上……
然而,在真实的史料记载上,甘宁并没有参加过黄武元年(公元222年)的夷陵之战。而有关于他的战场记载,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过后,就再也没有了记录……
所以,我们大致可以推断,甘宁的死因,也确实可能是由于染病。因为据史料记载,合肥之战孙权一方有个重要的败因,就是在于军中的瘟疫流传,很多士兵将领都因为患上了瘟疫而无法作战……
很可能,作为军中将领的甘宁,也就是在这一战中感染了瘟疫。在抱病掩护孙权撤退以后,他就一直病魔缠身,虽然经过军医的诊治和吃药,却也始终无法恢复健康……所以,他从此失去了为东吴带兵征讨的能力,基本上处于卧床养病的状态……
一直挨到了黄武元年(公元222年),也就是夷陵之战的那一年,甘宁因为病重不治而去世。而《三国志》也明确记载在甘宁死后,潘璋兼并了甘宁的部队。
(《三国志-潘璋传》记载:章武二年……璋为太守,振威将军,封溧阳侯。甘宁卒,又并其军)
而罗贯中在写作《三国演义》小说的时候,也是将甘宁“患病”和“卒年”这两个因素综合起来,才虚构出了他在夷陵战场上,被蜀国蛮将沙摩柯一箭射中额头。最终逃到一棵大树下,静坐而死的剧情……
而且,为了进一步渲染出,甘宁陨落疆场的悲壮,罗贯中还不惜笔墨,引来无数乌鸦聚集在甘宁遗体边萦绕不散,为其送行鸣哀……更增添了几分“英雄落幕”的哀凉之情!
PS:关于甘宁的表字“兴霸”,其实也是一个争议点。因为兴霸二字并不符合三国时代,大户人家“取字”的儒学规范。
我们知道,儒家重道德修养,提倡的是低调和内敛。所以在三国人物的表字之中,我们通常见的的,都是比较偏文气的字样,如“德”“士”“长”“若”“孝”“常”“廉”“子”等……
而像甘宁这样粗豪而霸气,完全不符合儒家文化思想的表字,在三国时代简直可谓是独一份。难不成他的父母在他孩提之时,就能未来先知,知道他之后肯定会占江为贼,战场立功,并成为一代猛将?
其实个人觉得,甘宁的表字和他的父母没有关系。他本是出生于底层家庭,根本就没有表字,直到他当贼做匪成名之后,为了能混进上流社会,才有意给自己取上了一个表字……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甘宁的人如其字,“兴霸”二字,将自己喻为“兴业称霸”之意,也确实很符合他对于自己未来的展望,反应了他在事业上的进取之心……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1.《【qq三国偏将有哪些】专题三国放荡不羁的江东猛将甘宁:东吴麾下三大强悍名将之甘兴霸》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qq三国偏将有哪些】专题三国放荡不羁的江东猛将甘宁:东吴麾下三大强悍名将之甘兴霸》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46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