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浩沿海的历史文献和历史文物中埋藏着令人难以置信的“黑科技武器”——红色龙舟、子母船、连环船、“水中龙王炮”、“龙须弹”火箭、“水鸦”鱼雷等多种明朝海战高科技隐形兵器。
作为汉民族最后一个王朝,明朝的科技水平已经发展到了古代最高峰,为明朝陆海作战武器的发明和航海业的登峰做出了贡献。
在明鼎盛时期的1420年,明王朝拥有3800艘船,其中1350艘巡船,1350艘战船,以及驻扎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400艘大船和400艘运粮漕船,其中250艘是远洋宝船,此外还拥有大量护洋巡江的警戒执法船和传令船,足以令人肃然起敬。在全世界惊叹的庞大海军舰队中,有一种赤龙舟最为引人瞩目——赤龙舟(船)在外形上与普通快速战船无什么区别, 船两舷设飞桨或轮, 能乘风破浪, 船体用生牛皮或竹笆作护甲以卸矢石, 设有铳眼和射箭窗。它的设置奥秘在机关、通道、佯攻, 而进攻时又以火攻为主。
明代茅元仪的《武备全书》中对赤龙舟有这样描述:“舟形像龙,分作三层,内藏器械火具。盖头做成龙首,口开,容兵一人,窥贼动确为最上。盖胸开一小门,用铁板为户,中层之船放中间,开一井口,以通走动,举发火器,两旁用兵一名使桨,又用坚木造两架,撑起舟盖,便使火器。舟底造龙骨,中空用机括以铁坠之,风涛不能沉溺。此舟头坚,一桅,帆开一窗,用兵一名掌舵,以观水道。又用二名掌火具,二名轮使桨。若造此数百只,浑如赤龙,游于江河。待贼船接近岸时,舟中暗机一动,神火、毒烟、神箭、飞弩一举俱发。”
赤龙舟先诱敌, 再陷敌, 隐有形于无形, 其设计构思之巧妙确实不得不让人叹服, 故当时就有“一只赤龙舟足抵十条普通战船”之说法。
明代军事家戚继光发明了大船肚子装小船的巧妙战船——子母船。据明代何汝宾《兵录》记载, 大船长三丈五尺(约9 .87 ~ 10 .89 m), 前二丈仍然是战船样式, 后一丈五尺(约4 .23 ~ 4 .67 m)两边是帮板, 中间虚空通连一小船, 并设有盖板掩蔽人员。母船前舱内装易燃易爆茅薪、麻油火药。船头两边有尖利狼牙钉尖刺。平时航行时靠棹桨, 遇到倭船, 或迎头冲上去, 或快速追上去, 母船与倭船一撞, 狼牙钉就粘住了敌船, 舱内士卒发钩拒棹搭以溜索将敌船与母船彼此联一处, 通过箭砂引燃母船, 子船同时迅速从母船腹内撤离, 结果母船与敌船俱焚。赤龙舟的船体结构, 船体型线, 船体建造工艺, 母船与子船联接方式等都具有特殊性, 这反映了500 多年前中国的古战船设计与建造水平。
明代还诞生了一种轻型隐形战船——连环船。船身长4丈,形似一船,实为二船,前船占1/3,后船占2/3,中间用2个铁环相连。大铁环固定于前船,后船用铁钩钩环,钩之则连,放钩则两船脱离。前船首有大倒须钉数枚,船上载火球、神烟、神沙、毒火等火器,并有火铳向前射击。后船两旁安桨,载乘士兵。作战时,乘顺风顺水或从上流直驶敌阵,利用前船首之大钉将船钉撞于敌船上,并点燃各种火器的药信,同时解脱铁钩,让后船返航。在后船脱钩返航后,前船所载各种火器皆发,烈焰旋起,响声如雷,前体与敌船俱焚,使敌船始终无法逃脱。其设计思想,堪称奇妙。
水雷隐匿大洋,其貌不扬,却让人闻之色变。1549年,明朝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水雷——水底雷。据明代唐荆川著《武论》记载,水底雷用的是大将军炮, 用油灰粘缝的大木箱, 箱内宿火, 上用绳牵住, 下用三只铁锚固定, 将水雷埋伏于各港口, 待倭船近时, 动其机关, 铳从水底发射, 使倭船破而无处逃脱, 防不胜防。据史料记载,在万历年间的抗日援朝时期,明朝海军曾使用“水底雷”一举击沉日本一艘大型战舰,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水雷取得实际战果,比日俄战争中的水雷战早了近3个世纪。
明朝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中国又发明了最早的漂雷——以燃香为定时引信的“水底龙王炮”。 明代施永图所著的《心略》一书中记载,雷内装炸药5 升到1 斗, 炮口安装香头可以引火, 点燃香头后将炮放入用牛膀胱作的囊中进行密封, 再放在木板上, 用石头坠入水中, 囊内有羊肠引到放在水面的以鹅雁翎做成的浮筏上, 遇有敌船, 居上游点燃香放入水中, 龙王炮顺流而下, 香到火发, 炮从水底击起, 敌船底粉碎, “水入贼船, 可坐而擒之” 。
另有一种漂雷称为“混江龙”, 属于拉线雷。据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混江龙”雷体用涂漆皮的皮囊包裹。在皮囊中悬吊有火石和火镰。控制击发的“索引机”布设在水面上,索引机上有像雁翅一样的装置。当敌船碰到敷设的索引机时,火镰就下坠碰击火石,发出火星引燃火药,于是引起爆炸。
明代还有一种更先进的走线雷, 敌船只要一碰线则能引爆, 技术上复杂而先进,西方到18世纪以后才有类似的武器。
鱼雷在中国也发明很早。早在1512年明代,官军水师与起义军领袖刘七水战中就出现了鱼雷,当时称之为“水老鸦”。据《洴澼百金方》记载, 这种鱼雷是藏药及火在炮内, 水中发射, 雷前有尖的鸟嘴,“持之入水,以啄钻铅,而机发之,以自运转,转透船沉” 。这种点雷先靠火炮在水中发射,当遇到目标后,本身动力再带动“啄”(尖嘴)转动,将敌船底钻个大洞使船沉没,用今天话来说,是一种具有“穿甲”功能的鱼雷。无论发明鱼雷时间还是威力,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
作为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支装备和使用反舰火箭的海军,明代发明了多级火箭用于水战,称为“火龙出水”。“火龙出水”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实际上就是人工瞄准的舰对舰导弹,5 尺长毛竹去节刮薄, 竹筒内装火箭数支, 竹筒两头分别装上木雕的龙头、龙尾。龙头两边装两个半斤重火箭筒, 龙尾也装火箭筒两个。首尾共4 个火箭筒引信总汇一处, 并与龙腹(竹筒内)多个火箭引信连好。水战时, 可以在水面上三四尺高点燃外边引信, 筒外火箭产生巨大的推力, 能使整个火箭在水面上飞行二三里远, 待筒外四支火箭将燃完时, 竹筒内多个火箭继而点火从木雕龙口射出击中目标, 使敌船受到火攻而被焚毁。
中华古代科技文明,从六七千年前的世界四分天下有其一,到两三千年前占世界半壁江山、一千多年前在世界上一枝独秀、三五百年前仍独领风骚,可以说一直居于世界前列。难怪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这样评价:“中国在3世纪到15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尽管中国古代科技在相当长历史时期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但在16世纪以后即明朝中后期, 却没能诞生出类似于欧洲的近代科学。当欧洲的科技突飞猛进发展时, 中国科技却在封建制度固有的内在逻辑下停滞不前。明代晚期, 江南资本主义萌芽和西学东渐的出现本是一个消弭东西方科技差距的良好契机, 历史却随着清军入关、明朝灭亡而改变了它的进程。清军入关后, 加强封建专制统治, “重道轻器”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不重视科技发展, 以我为尊,实行闭关政策, 使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逐步陷入艰难和衰落的境地, 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的差距拉大了,这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第一、从地理上看, 中世纪时中国古代文化一直在本土发展, 基本未吸收古希腊、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国的文明, 虽保证了延续性, 但无外来文化的冲击, 难以更新文化模式。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鼎盛时, 难再突破, 渐趋衰落。在经济基础方面, 中国这个农业大国自古以农耕经济为主,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加之 “重农抑商”政策, 严重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大规模生产, 这就使中国没有催生近代科学技术的土壤。因此, 各个行业的许多个人独创, 祖传秘方不仅难以形成大的生产规模, 得以不断创新, 甚至根本得不到推广, 有的还几乎失传。
第二、在古代封建社会里, “重道轻器”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因此, 在观念上, 上自统治阶级, 下到黎民百姓, 都不重视科技发展, 不重视科技人员。技术被视作“末技”, 技工社会地位也极低下。在制度上, 封建专制国家一方面垄断全国的各种资源, 控制各行各业的生产, 独占天下之利并独占一切获利之途;另一方面又通过科举制度操纵天下人的荣辱沉浮, 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那些与国家命运、政务无关的学科极难生存;即使是比较发达的农、医、天、算、地等学科也都在朝廷的直接控制之下, 科技不过是政治的附庸。由此也造成了中国古代未能形成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独立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第三、官办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 科学技术或被排斥, 或受到忽视, 教育对象为贵族子弟, 不重视培养创造性人才, 更不重视培养科技人才。民间办学也多重于经书理学, 希望学子能藉此走上仕途。可以说科技在正式的教育中得不到滋养, 科技人才在正式的教育中也找不到成长的土壤。
而同一时期的西方, 科学技术却在突飞猛进。1543年, 哥白尼举起科学革命的火炬, 使科学从神学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开创科学革命的开端, 人类进入了前所未有科学实验时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近代自然科学的新时期开始了。三大定律建立后, 西方经典物理理论框架得以从上到下完整地建立起来, 而后抛开中国迅速发展起来。
第四、中国这个封建大国的上层阶级一贯自封中华为“天朝大国”, 谓我华夏地大物博, 固步自封,根本无须向夷族引进和学习, 闭关锁国,自高自大, 而无危机感, 从而也较少有强烈的进取心。这些都给科技的发展造成阻碍, 中国科技的发展愈来愈故步自封, 难以突破, 终于在近代, 落后于西方各国。
1.《古代科技的“中国高度”,解密明朝海战尖端隐性兵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古代科技的“中国高度”,解密明朝海战尖端隐性兵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71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