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离我们最近的封建王朝,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古代王朝,无论是书中的近代史还是各种娱乐产业相关作品,都是清朝历史的背景产物。
那么大家能说出清朝时期的著名战役有哪些呢?本文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清朝时期十大战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十、安南之役又称清平安南之战、清越战争,是指乾隆末年(1788年末-1789年初),中国清朝与安南(今越南)西山朝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农历十一月,两广总督孙士毅奉命带兵出镇南关,领兵八千名出征安南。清军师出有名,一路势如破竹,仅用兵20天攻陷安南都城黎城(今越南河内)。黎氏宗族、百姓出迎,阮惠遁还广南。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日,两广总督孙士毅宣诏正式册封黎维祁为安南国王,安南黎朝正式复国。西山朝阮惠还派人先投书于清军营,卑辞乞降,暗中“三丁取一”,征兵至八万。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军中置酒张乐庆祝春节,夜里西山朝阮兵大军偷袭黎城,清军退走。西山朝阮惠惧怕清军再伐,多次向清朝谢罪称臣,并全盘接受乾隆帝四项乞降请封条件(送清军散落士兵回国、将残害清军大员者军前正法示众、阮惠在乾隆八旬生日“亲自赴京吁恳”、为清军许世亨等阵亡将士建立祠宇,春秋虔祭)。乾隆帝最终认可阮惠为安南的新君主。
此役,是清朝前期的历史上,与安南发生过唯一的一次战争。此役历时虽短,但它是清前期中越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
九、雅克萨之战
清朝康熙时期的“雅克萨之战”。是清朝驱除沙俄的一场战争,战争以清朝的战胜而结束。清朝初期,沙俄远征军曾多次入侵黑龙江流域,烧杀抢劫,四处蚕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廷勒令盘踞在雅克萨等地的沙俄侵略军撤离清领土。沙俄军不予理睬,反而率兵窜至爱珲劫掠。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三日,为了彻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帝命都统彭春赴爱珲,数日攻克雅克萨城,即行回师,留部分兵力驻守爱珲,另派兵在爱珲、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屯田,加强黑龙江一带防务。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沙俄卷土重来,再次占领雅克萨城。沙俄军这一背信弃义的行为引起清政府的极大愤慨。次年初,康熙接到奏报,即下令反击。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二十四日,清军2000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降。托尔布津不理。八月,清军开始攻城,托尔布津中弹身亡,改由杯敦代行指挥,继续顽抗。八月二十五日,清军考虑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萨,必待援兵,且考虑隆冬冰合后,舰船行动、马匹粮秣等不便,于是在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在城西河上派战舰巡逻,切断守敌外援。侵略军被围困,战死病死很多,826名俄军,最后只剩66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俄国摄政王索菲亚公主急忙向清廷请求撤围,遣使议定边界。清廷答应所请,准许沙俄军残部撤往尼布楚。
雅克萨之战结束后,双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缔结了《尼布楚条约》,规定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清朝领土。
八、清统一台湾之战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师于澎湖海域歼灭明郑军主力,收复澎湖、台湾,统一全国领土的作战。
郑成功于收复台湾的次年去世,其子郑经嗣立。清朝屡次招抚,均被郑经拒绝。后郑经病死,郑经子郑克塽嗣立。这时清朝的政策已由招抚变为进剿。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命郑成功的降将施琅率水军2万人,战船230余艘,进军澎湖。郑军大将刘国轩率军2万,战船200艘,防守澎湖。由于六月台风较多,不利海战,故刘国轩认为施琅只是虚张声势,所以毫无防备。当施琅率领的清军水师突然出现在澎湖海域时,刘国轩惊惶失措,仓促迎战。施琅分派左右各50艘战船,夹击郑军;而自己则率56艘战船从中央突进。澎湖被占领后,郑氏王朝已无力抵抗清军,只得投降,结束在台湾历经22年的统治,台湾也因此成为清朝的领土。
清朝占领台湾后,就如何管理台湾的问题,又引发了清廷内部一场“弃留”之争。康熙帝明确指出:“台湾弃取关系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
据此,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总兵官一员,兵八千;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隶属于福建省。从此,台湾和大陆统一起来,其行政建制与内地划一。
七、天京保卫战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中,太平军为抗击湘军围攻天京(今南京)而进行的防御作战。
太平军安庆保卫战失败后,两江总督曾国藩吸取江南大营两次被击溃的教训,提出了欲拔本根,先剪枝叶(曾国藩《遵旨统筹全局折》)的方略,从东西两个方向对天京实施多路向心进击。1862年(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 清同治元年)3月下旬,湘军水陆师2万余人从安庆沿江东进,5月底直抵天京城下,布政使曾国荃率陆营扎于城南雨花台一线,兵部侍郎彭玉麟率水师进抵护城河口。署江苏巡抚李鸿章则率淮军6500人于4、5月间分批船运上海 ,勾结英、法侵略军与常胜军阻挡太平军进攻上海,并作西攻苏州、无锡、常州的准备。浙江巡抚左宗棠率军万余由江西入浙,步步东逼。天京已处于湘、淮军的战略包围之中。
此时,英王陈玉成已于安徽寿州(今寿县)被苗沛霖诱执后殉难。因湘军威胁天京,天王洪秀全急令在上海前线督战的忠王李秀成回师救援。李秀成于6月22日在苏州召集紧急军事会议,商讨回救天京之策。其时湘军攻势正盛,李秀成提出避敌锐气,待其久围不下、斗志减弱之时再行决战的方针,并派其弟李明成率兵一部,押解粮饷回天京,以加强防御力量,稳定人心。7月 ,太平军在皖南宁国(今宣州)、广德一带作战失利,干王洪仁玕、辅王杨辅清即率2万官兵撤至江宁、淳化,回援天京。洪秀全见天京情况日紧,催令李秀成立即全师回救。8月6日,李秀成再次在苏州召开高级军事会议 ,决定调兵遣将,救援天京。除留谭绍光守苏州外,从9月14日起,统率十三王约20万大军自苏州等地陆续启程,于东坝集结,部署于东至方山、西至板桥地域,连营数百,对湘军雨花台大营形成反包围态势。
10月13日,雨花台大战揭开序幕。李秀成亲率大军轮番猛攻湘军曾国荃大营及驻扎在大胜关一带的曾贞干部,企图一鼓而下。湘军则采取以逸待劳、缩营自保之策,凭借深沟高墙 ,固守不出,待太平军迫近,才发枪炮射击。太平军连日束草填壕,枪炮连施,均无进展。23日,李世贤率军3万,从浙江衢州赶至天京南郊,协同李秀成大军并力攻击湘军大营。湘军则收缩战线 ,调曾贞干部4000人来大营加强防御。11月3日,太平军又一次发起强大攻势,轰塌湘军大营两处营墙,先锋队从缺口冲入,湘军拼死堵击,经五六次反复争夺,仍未能突入湘军大营。李秀成意在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 ,然久攻不下,士气受挫,加之军粮不继,冬季将临,乃于26日下令撤围。李世贤部退驻秣陵、东坝,李秀成率军由东路进入天京。洪秀全见解围未果,又定下进北攻南计划 ,责令李秀成率军北渡长江,绕过安庆,进军湖北,以调动湘军分兵回援,缓解京围。
12月1日,章王林绍璋以及郜永宽、李容发等率首批数万太平军自天京出发经九别洲,于中旬先后占安徽含山、巢县(今巢湖市)、和州(今和县),等待后队。1863年2月27日,李秀成等率大军数万人渡江北上,先后攻取浦口(今属南京)、江浦,恢复了隔江通道 ,于3月底抵巢县,向先头部队靠拢,拟从无为西进。曾国藩识破企图,令曾国荃坚守大营,不为所动,继续围困南京,另抽援军入皖阻击。此时,在皖南游动的太平军刘官芳、古隆贤、黄文金等部也奉命西进以为策应,因进攻不力,湘军得以向皖北不断增调兵力。
4月19日 ,李秀成率部自巢县西进,连遭湘军阻击,攻庐江、舒城均未得手,5月11日抵六安,连日攻城不下,遂于19日撤围东返,渡江时又遭湘军水师拦击,死伤甚众,仅1.5万余官兵返回天京。进北攻南非但没有调动湘军 ,反而损兵折将,贻误了半年时间。至此,湘军已控制长江北岸,进一步收缩对南京的包围圈,并相继进占南京周围的上方门、高桥门、双桥门、七桥瓮、江东桥等据点,以及外围的东坝、秣陵、湖熟、淳化等要地,天京城南百里之内已无太平军踪迹。湘军大营从雨花台移驻孝陵卫,天京只有太平、神策两门尚可与外地联系。
12月4日,苏州城陷。20日,李秀成自丹阳前线返回天京,向洪秀全面禀军情,并提出让城别走(《李秀成自述》),放弃天京,另作他图。这一合理建议遭洪秀全断然拒绝,从而丧失了突围的最后机会。李秀成无奈,只好抱定与天京共存亡的决心,部署死守。1864年2月28日 ,湘军攻占了紫金山西峰天保城,3月2日进至太平、神策门外,完成对天京的合围。4月起,湘军在朝阳、神策、金川各门外开挖地道十余处,守城太平军赶筑月城,为第二道防线。6月1日,洪秀全在病愁交迫中逝世,李秀成等拥幼主洪天贵福继位。
7月3日,湘军攻占位于太平门东侧紫金山西麓龙脖子的地保城,太平军失去护城的最后一道屏障。湘军随即构筑炮台数十,昼夜对城内轰击,以掩护部队在龙脖子附近赶挖地道。19日,担任主攻的湘军朱洪章、刘连捷、萧孚泗等部集结太平门外。中午,地道火药轰发,城墙被炸塌十余丈,主攻部队纷纷冒死从缺口冲入城内,分路直冲天王府以及神策、仪凤、通济、朝阳、洪武、聚宝各城门,位于城西南的湘军陈拨部则攻取水西门、旱西门。至傍晚,天京各城门均陷 ,城内太平军与湘军展开巷战,或战死,或自焚。当晚,李秀成带幼天王等从太平门缺口突围,后被冲散,相继被俘殉难。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
太平天国自安庆失陷后,战略上已陷于被动。但这时各地尚有数十万大军,洪秀全若能接受李秀成建议,让出天京,从内线转到外线作战,变被动为主动,重振军旅,仍有可为。洪秀全固执己见,终致丧失扭转战局的最后机会。
六、清平定三藩之战
清平定三藩之战是清廷为制止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平息吴三桂等三藩叛乱的战争。
清初,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统称“三藩”),分镇云南、广东、福建,形成割据势力。康熙十二年(1673年)八月,清廷下令撤藩。十一月,三藩中势力最大的吴三桂叛乱。
次年,先后夺占贵州、湖南、四川。耿精忠、尚之信(尚可喜之子)、陕西提督王辅臣等相继举兵响应,很快占据江南6省及陕、甘等地。康熙帝紧急调整部署,以浙、赣为东线战场,以陕、甘为西线战场,对叛军剿抚兼施,迅速扭转局面。西线清军收复兰州、延安等地。
康熙十五年,王辅臣归降,西线叛军瓦解。东线,清将岳乐、杰书等,歼灭耿精忠部数万人,迫耿精忠归降。十六年五月,尚之信降清。十七年三月吴三桂称帝,八月病死,其孙世璠继位,退据贵阳。清军乘胜分路南下,收复长沙、衡州、成都、重庆、桂林等地。十九年十月,吴世璠逃昆明。二十年十月,清军破昆明,吴世璠兵败自杀。至此,三藩之乱被平定。
平定三藩的战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消除了割据势力,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平叛之后,康熙皇帝认识到之所以出现叛者四起的局面,是因为清朝的统治尚未深入人心,再加上入关之后实行了诸多错误政策的结果。修复战争创伤、整饬吏治、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重用汉族知识分子成为平叛之后康熙帝的重要措施。平定三藩开启了“康乾盛世”之端。
五、丙子之役指的是1636年至1637年之间,清军为了攻打明朝解除后顾之忧而发兵朝鲜的一场战争。这是后金第二次入侵朝鲜,在韩国史书中又被称为丙子胡乱(병자호란)。丙子胡乱又与之前发生的丁卯胡乱统称为丙丁虏乱(병정노란)。
1636年12月2日,大明登莱巡抚袁可立仅仅去世三年,皇太极亲自统帅十万大军亲征朝鲜。清军渡江后,扬野战之长,舍坚城而不攻,长驱而南,仅仅十二天便抵达朝鲜京城下。
此后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接受清朝的册封, 朝鲜断绝与原宗主国明朝的关系,朝鲜使用的年号由明朝年号改为清朝年号。朝鲜仁祖以其长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人质,朝鲜向清朝朝贡。
丙子之役不仅解除了清的后顾之忧,粉碎了明的东江防线。从此朝鲜不再支持明朝,却派兵、运粮参加对明战争,因此清的军事实力大增。总之,皇太极通过“丙子之役”,既控制了朝鲜,又削弱了明朝。
四、清灭大顺潼关之战是清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在清灭大顺之战中,定国大将军多铎率领清军与李自成大顺军在潼关进行的决定性战役。
清灭大顺潼关之战介绍: 李自成在山海关失利,本打算在北京拒守,但外无援军自己又是败军,军心涣散只得称帝后匆忙西撤,清军因为地盘不稳固人口也不足所以大顺军进入山西之后就没有再追了,大顺得到了喘息之机。
李自成虽然在山海关失利但是损失并不够大,他只是失去了京畿地区,李自成仍有几十万军队,而且这些军队也是很有战斗力的,这在大顺和清军的战争中都是可以看到的,而且李自成仍掌握着陕西、陕北、山西和河南等地的部分地区,所以他仍有和清军一战之力的。
清军占领北京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军事或政治行动已经基本控制了山东,山西西北部,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区,多尔衮认为时机已到决定分兵两路,一路由阿济格吴三桂唐通等人带领共八万人伐顺,一路由多铎带领南下,这体现了清军或者说多尔衮的自负,兵分两路,一路往南一路往西南,两路军只会越走越远,成为孤军,清军虽然强大但是两路用兵兵力就立刻显得不够了,以阿济格带领的八万人而言很多都是明朝降军如吴三桂唐通,然后是早年归顺的汉军如尚可喜,最后才是八旗兵,李自成知道清军来到潼关之时潼关守军只有八千人,李自成也深知潼关的重要性,于是亲自率领西安留守兵马增援潼关。
李自成的军队虽然不如清军但是也是敢打仗的军队,又是守城,而且精锐尽出,手下大将如刘宗敏等也都在此地,如果只是多铎一部的话可能真的打不下来潼关,事实也是如此,多铎久攻不下,双方都伤亡惨重,但是最后还是李自成再一次弃城而去,因为在这之前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前面说了多尔衮本来打算兵分两路的事情,多铎本来不应该出现在潼关而是应该和南明打仗,但是在李自成增援潼关之前发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怀庆战役,大顺军本来也是想要反攻清军的,攻打怀庆几乎要打了下来,于是多尔衮急令多铎增援怀庆。这一战让多尔衮认为李自成仍然有实力,以阿济格一部并不稳当所以让多铎前去帮忙。李自成知道阿济格一部从北方而来主力陆续调往北面,当多铎出现在潼关时才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被两面夹击的状况,所以留下马世尧殿后,自己回到西安收拾行李匆匆地走了,这和上次离开北京何其的相似。
其实这场战争的过程并非是我想要说的,描述过程也并非是我擅长的事情,我还是想要聊聊这场战争对于大西、大顺、清、南明几方的影响,这场战争是大顺和清军打的,另外两方在干些什么?
对于大西而言,我们都知道张献忠是一个没有什么大志向的人,自从在四川建立根据地之后就一直想着当自己的土皇帝,不管外面打成什么样子只要不来招惹我都和我无关,再加上张献忠和李自成本来就不和,虽然曾经是同事而且共患难过,但是互相也打了不少次,流了不少血,以张献忠的性格直接去出兵帮助李自成不大可能,他也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但是没想到李自成败的那么快,直接放弃陕西全境转道去了湖北。
对于南明而言清军放弃南下去打李自成让他们舒了一口气,人就是这样,不到黄河不死心,鸵鸟心理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害怕来自于内心的恐惧,如果不到眼前总是会选择性的去相信事情会往更好的情况发展,具体表现为不作为,南明不做决定恰恰是做了最差的决定。
南明的位置不同于张献忠,它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位置,既能够碰得到大顺也能碰到清军,在整个过程中南明都没有参与进来是一个不明智的决定。清军这次出兵十几万,防务必然空虚至极,如想帮助大顺则出兵攻入山东威胁北京那么清军就不得不退军,然后联合李自成以民族大义为先之名形成联军北上,从李自成起兵以来大顺军可以说是各个农民军中军纪最好的一个了,我认为李自成两次受清军大辱再加上对于大势有稍微判断的话就知道这应当是目前比较好的选择,因为大顺应当以自保为主,联军无论结果如何肯定是要比现在大顺完蛋,弘光完蛋要强些的。
次之就和清军一起打大顺瓜分大顺的地盘,这个方法虽然不咋地但是至少比等死强,而且可以唤醒天下对于南明的自信心,有什么比报崇祯之仇,王师北伐更能够振奋人心的呢?有时候人心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拼一把未尝不可。隆武政权时比弘光时地盘更小,但因为有人心就可以和清军打一打,甚至差点真的成功了。
最次的方法就是当时弘光政权采取的鸵鸟政策了,有人说南明联合农民军真的可行吗?肯定是可行的,南明这群人要自己放下脸面,外部再加上清军的巨大压力就可以。隆武政权的时候不就是如此吗?国策由联虏平寇变成了抚贼北拒,造成这样转变的原因就是李自成死了,弘光帝也完蛋了,清军重新颁布剃发令,而且大造杀孽,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定国这样的农民军才和南明联合起来抗清,不到黄河不死心,不撞南墙不回头,鞭子就算高高的扬起不打在身上也是不疼的。
潼关之战打破了各方势力格局,势力重新洗牌,李自成带人撤离西安经河南进入湖北,最后死在了九宫山。大顺军虽还有几十万人,但是西北军和湖北军被分割开来,并且群龙无首失去了真正的威胁,之后英亲王阿济格继续向西北进军,多铎则改道南下,南明自身却又发生了内讧,左良玉举兵武昌对弘光刀兵相向。看来即使弘光和大顺联军也无法成事,南明这些旧军阀欺压百姓各个都是好手,打仗还不如农民军,隆武政权时抗清主力是李定国等原来的大西军和后来招募而来的乡勇,弘光时养的官军甚至不如匪,越看越气。
三、松锦之战是明崇祯十三年(清崇德五年,1640年)到崇祯十五年(崇德七年,1642年)间清帝皇太极发动的旨在消灭明朝关外最后一支劲旅,打通关宁锦防线的战役。
历史上有名的松锦之战,在明清之间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战争,可以说松锦之战的过程并不简单。但是,如果从概括来说,松锦大战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战,第二阶段是突围,第三阶段就是最后的决战了。
初战是从崇祯年十四年间的4月份下旬开始的,当时,洪承畴的部队转移到了杏山和松山之间,而当月的25日,两军在乳峰山展开了非常激烈的战争,战争之后的结果是清军溃败不堪,当时的战争中,吴三桂被认定为功劳最大的。可是之后,洪承畴驻扎在宁远,本不可冒进。可偏偏崇祯皇帝听信了别人的进言,催促洪承畴必须立刻进军。
紧接着第二阶段的突围,也是整个战争明军开始走向劣势。洪承畴率领着十三万人马的军队,将清军打得落花流水之后,多尔衮开始准备了一次突袭,决定突袭明军重要的粮草部队。然而最后战斗的失利,其实就在于军队内部有人叛变,归降清朝,并且与清军里应外合,打败明军。
最后的决战阶段,祖大乐和洪承畴不幸被清军俘虏,而祖大寿再一次因为胆小贪生怕死选择了开城门归顺。至此,松山、杏山、锦州三个重要的城池没败。
松锦之战一共经历了两年,最后以明军惨败告终,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只剩三万残兵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之后明朝在关外的城池悉数陷落,关外铁骑被歼灭殆尽,仅剩孤城宁远。
松锦之战是明、清在辽西战场的最后一仗,可以说是皇太极一生军事生涯中最精彩之作,也是中国军事史上围城打援的范例。以后明朝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对清军的有效反击。
二、甲午海战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终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该次海战以中国失败而告终,导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经过: 日本海军在大同江外海面,集中了12艘军舰,包括其全部精华,即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等八艘五千马力以上的主力舰和巡洋舰。11时半,吉野先发现北洋舰队,发出信号“东北方向发现三艘以上敌舰”。
12时20分,日舰逐渐接近北洋舰队。 中午12时50分,北洋舰队旗舰定远首先开炮。十秒钟后,镇远舰也发出炮弹,紧接着,北洋舰队各舰一齐发炮轰击。三分钟后,日本旗舰松岛也开始发炮还击。刹时间,双方各舰百炮一齐怒放,硝烟弥漫,海水沸腾。
海战结果: 海战的结果是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伤(“西京丸”于战后解除征用,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再度被海军征用为医院船。
1927年夏在大阪尻无川被拆解、“赤城”战后于1911年退役除籍,1912年被出售改造为赤城丸商船,1945年遇台风沉没,随后被打捞出水。1946年1月在备讃濑户触雷沉没。再度被打捞使用直到1953年因过于老旧在大阪被拆解),死伤官兵600余人。
甲午海战之后,当时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清政府花费数百万两白银打造的北洋水师在与日本联合舰队的一系列激烈交战后,损失惨重,退守威海卫基地。自此北洋舰队不敢再战,日本基本上掌握了黄海制海权。
一、萨尔浒之战是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间,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大败明军四路进攻的反击战,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
公元1619年春,明朝面对日益强悍的后金,准备毕其功于一役,集结大军想要一战消灭努尔哈赤的满洲铁骑。
明军集结全国精锐20万和朝鲜等军队,号称47万大军,向辽东发起进攻,兵分四路进军,左侧中路杜松领兵六万,右侧中路李如柏领兵六万,左侧北路马林领兵四万,合叶赫兵,右侧南路刘铤领兵四万,合朝鲜兵。
而后从辽阳等地出发,北上进攻女真腹地。但是由于当时天气不好,大雪大雾,几路大军彼此之间失去了联系。
而努尔哈赤正是利用这一有利因素,敏锐捕捉到明军分散,果断采用各个击破的策略,集中优势兵力,就是集中兵力进攻一路,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只有李成梁之子李如柏因为行军迟缓,得以全身而退。萨尔浒大战以后金全胜、明军大败而结束。
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后金自此以后在东北占据全面主动,进而步步蚕食,最终一举统一东北,为之后入关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萨尔浒之战不仅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还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1.《【不同时期清代】专题清朝时期十大战役》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不同时期清代】专题清朝时期十大战役》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77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