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话题广场 > 历史专区 > 清朝

【三原县清代】专题消失了却不该忘记的三原城墙

(作者 雷永利)封建时代,无论是京城、府城、还是县城,守卫者都高修城墙,形成人工的屏障。 达到当天最大量API KEY 超过次数限制这既是攻守之道,也是设卡收税的需要。

元代忽必烈(元朝的开国皇帝)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三原的县治(古代县令的驻地,今天县政府所在地)由今西阳镇东北靠近沟坡的五泉村(苏家坡李家坡一线),迁至清河南岸的龙桥镇(今城关街道)。自此,开始了三原城池的修建,元代只在清河南边筑有土城,人们临河而居。明代时,三原地处南北交通线的关键点,商贸业发达,民商实力十分雄厚,在地方官员倡导组织下,自愿捐银捐物,陆续修筑了北关城、西关城、东关城,并对主城进行了多次维修加宽加高,修筑北城时还对南城各个城门楼子进行了外包青砖,城门都是单门洞。至明代中期,县城形成了城分南北、清河穿城而过的局面。清代进行了多次维修,但没有新建城郭,清同治元年(1862年)5月起义回民攻破北关城和西关城,城垣房舍人员损失惨重,城南无关,损失更重。

三原的县城城墙依地形而建,有些弯曲,不像西安城墙那样走向正南正北,但城池规模远远大于一般县级城池,一城3关12个城门,可与一些府城城池媲美。三原的整座城池形状由元代的好似一口倒立的大钟,变为清初的正立的葫芦形。

南城中间部分是主城,也叫内城,城墙高10米,上有女墙,底宽5.3米,周长4752米;城东西南三面有护城壕,壕宽15米,深9米,北边临清河河沟,四五十米深,开始没有城墙,明末修了两米多高的马墙。汉白渠穿城而过向东流。城墙东南西北筑有4个城门,修有高大的门楼,门上刻有石额。东门上刻“宾阳”,位置在今宏达广场西侧,盐店街东口与菜市街南口交汇处附近,上有大钟,报时全城。附近有个宾阳阁包子店,估计命名与此门有关。西门上刻“西达甘涼”,涼是凉的异体字,位置在今西大街与仓巷南口交汇处的西边一点。南门上刻“高山远翠”,位置在南大街与辕门巷南出口交汇处附近,南门之南还有瓮城。北门上刻“凝瑞”,位置在今北大街北口,古龙桥南头坡道之上。北门外下河的坡道,有一座小城门,作为防御屏障。清河北岸的上坡道上也有一门,同样作用。

北关城(当地人叫北城),在清河之北,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修筑的清河新城,面积大于主城。据说是先有居民在此辟府建宅,而且居民多是达官贵人这样的富裕家庭,安全防护有了担忧才开始兴建城池。在地方官员的组织下,各界捐银投劳,几个月就修建完成,外形就像三角形,底边在清河北边沟岸上面,顶点就是北门。北城四面有城墙,周长2178米,高9.9米,上有女墙,城壕宽8米,深也是七八米。筑有4个城门,各有门楼。东门楼最是高大壮丽,面向东北,门上刻“永泰”,位置在今龙桥村六合巷东口,原龙东村村委会附近。西门上刻“永安”,位置在西社巷向西北与南北方向的那条西潭巷北口交汇处附近,原西社西村村口农户老宅院附近。南门上刻“永清”,位置在古龙桥北桥头坡道之上,前街的南口,大约2012年已经原址重建门楼。北门上刻“永宁”,也叫正北门,与南城南门呼应,也设有瓮城,位置在后街向北贠家十字向北一百五十米左右,今龙桥村村北农户老宅院边。北城和南城之间有清河阻隔,明代工部尚书温纯与三原县令高进孝共同倡议,各界捐资历时12年修建了龙桥,连接南北。时至今日,依旧南北可步行通过到古龙桥已经成为陕西最居特色的三孔石桥。

西关城与主城西墙相连,规模相当。清代的康熙、乾隆、光绪年间的四部《三原县志》均这样记载,“依据明代《陕西通志》所记系明初修筑”,乾隆《西安府志》也记载是明初修(明中期1490年至1935年三原县属于西安管辖)。但笔者翻阅明代《陕西通志》,没有发现记载的文字,明代《陕西通志》的三原县城建制图也没有绘制此西关城。现存的明代的嘉靖年间县志 (与成化年间县志其主体内容一致)并没有记载修城的时间。有历史博士依据明代马理《明三原县创建清河新城及重隍记》(录在《四库全书》,二轮《三原县志》也有收录),得出结论,说是西关城与北关城明嘉靖一并修建的,次序在后。西关城有南西北三道城墙,总长660米,高10米,上有女墙,城门两个,上有石额。西关的西门刻有“翠挹(yì)仲山”,位置在今西渠岸街与红房巷北口交汇处附近。西关的西南门刻有“遥迎太白”,面向西南,位置在今斗口巷向南与南道巷中间汇合处的岔路口附近 。

东关城与主城东墙相连,规模相当,明崇祯八年(1635年)修筑,有东南北三道城墙,总长1633米,建有两座城门,东门上刻“朝阳”(北京、西安城门也有此名),位置在今政府街东口十字附近。县吏听信风水师的话,朝阳门明末即固封不开。东南门上刻“迎巽(xùn)”,迎风之意,也叫东稍门,位置在油坊道街与屈家巷南口交汇处向东一点,是城内人车出入城的主通道。

主城之南,一直没有修建关城,但一直有百姓居住,清末此处人口房舍增加,逐渐形成低的土墙围成的四方形的居住区,有3个门,东西两个小门,最南边的门在今南关正街中山街幼儿园门口附近。尽管后来人们一直把此地叫南关,但它的关城建设标准和其他三关相比,低一大截。那些年,三原特色的腊八会,人山人海,就在这里举办。

建国初,三原城墙、城门及护城壕大部完好。随着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城墙、城门拆除,城壕填平,旧城的模样逐渐消失,新城的范围逐年扩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区面积较建国初扩大两倍。进入新世纪,城市发展迅速向东南西北扩张,城区面积扩大到15平方千米。2021,恒大又在南郊新建万亩旅游康养城,要不了几年,三原又将再次扩大。那时候,东至西延高速,西至包茂高速之间的三原城区段,将完全实现城市化管理。

今日,将昔日老城的模样,勾勒复原,为的是记忆三原曾经的辉煌。城门和城墙不在了,封闭的思想不在了,三原人展现出追求大发展、争取大繁荣的超越心劲,努力的身影,永远在路上。

1.《【三原县清代】专题消失了却不该忘记的三原城墙》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三原县清代】专题消失了却不该忘记的三原城墙》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91149.html

上一篇

上海发现清代老宅看这里!上海镇到底是哪年建的?六十年的悬案有解了:北宋熙宁七年

下一篇

这5个国家曾经都属于中国领土,如今各自的现状如何?

【三原县清代】三原的城门楼子

【三原县清代】三原的城门楼子

三原县清代相关介绍,三元的城门建筑 雷永利 元代忽必烈皇帝的支援24年(1287年),三原县统治从现在西洋镇东北的五千村一带转移到了清河南岸的金星关街(原名龙桥镇)。 自此,开始了三原县城的修建,元代只在清河南边筑有土城...

三原县清代,干货看这篇!《中国影像方志》,带你走进咸阳三原

三原县清代,干货看这篇!《中国影像方志》,带你走进咸阳三原

三原县清代相关介绍,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陕西圈三元篇将于2月24日下午在CCTV-10播出。 该部纪录片以影像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的反映了三原厚重的历史底蕴、民俗气息、文化魅力、家国情怀。 ” 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

【三原县清代】《中国影像方志》,带你走进咸阳三原

【三原县清代】《中国影像方志》,带你走进咸阳三原

三原县清代相关介绍,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陕西圈三元篇将于2月24日下午在CCTV-10播出。 该部纪录片以影像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的反映了三原厚重的历史底蕴、民俗气息、文化魅力、家国情怀。 ” 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

【三原县清代】民国时陕西三原出过一个牛人,被誉当代草圣,还是多所高校创办人

【三原县清代】民国时陕西三原出过一个牛人,被誉当代草圣,还是多所高校创办人

三原县清代相关介绍,陕西西安以北大约30 ~ 40分钟的地方有三元县,这个地方自古被称为“济阳”,自古以来就是京畿地。当地建城历史也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三元有着“意识资本,亿万之口”的美誉。从古代到现在,三元出了很多...

【三原县清代】专题《中国影像方志》,带你走进咸阳三原

【三原县清代】专题《中国影像方志》,带你走进咸阳三原

三原县清代相关介绍,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陕西圈三元篇将于2月24日下午在CCTV-10播出。 该部纪录片以影像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的反映了三原厚重的历史底蕴、民俗气息、文化魅力、家国情怀。 ” 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