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字体设计团队justfont为台湾设计研究院策划了一场字体教育设计展「怎办!字型怪怪的?」。展览于台北松山文创园区开展,或许也是受到了全球疫情的启发,展览设置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设定:文字受到了各类病毒感染,所以“怪怪的”。展览包含三大展区,让观众进入“虚拟国度”,探讨字体缺席、变异、错置所造成的影响,感受因此而造成的各种不合时宜的情境,从而认识到使用合适字体的重要性。
由何庭安操刀主视觉设计,灵感来自儿时上网经验
展览的一大亮点就是邀请了多次荣获纽约ADC的平面设计师何庭安操刀动静态主视觉。何庭安擅于融合科幻表现手法,为了充实这个“虚拟过度”的世界观设定,他打造了一个由文字拼凑而成、资讯量爆炸,充满各种表现风格,但仍维持着数位质感的展览视觉,让人联想到90年代网页与博客上随机闪现的gif。
何庭安作品《动态字体实验》
主视觉取材于何庭安小时候上网的体验。在网络世界的拓荒时期,网站数量爆炸性增长,特效、动图、语法以炫技之姿一股脑地倒入页面,浏览器才刚被大大小小的广告塞满、弹出式视窗又如浪潮淹没了整个屏幕。这样拥挤、吵杂而朝气蓬勃的画面,在经历当代拦截广告技术后,已近乎消失殆尽。
“对我们这一代而言,这反而成了一种‘数位的乡愁’。”何庭安说,“透过展览视觉,让我得以继续打造那个杂乱无章、嘈杂纷扰,但也同时层出叠现、生机勃勃,有点怪怪的数位异世界。”
「怎办!字型怪怪的」展览主视觉
第一展区:#字体超连结#探讨日常生活中不理想的字体应用
如果我们在地铁站、高铁站看到的指示字体变成楷体,在迷宫般的车站里,这些指示从远方观看是否依然清晰?“字体超连结”邀请观众站在保持一定距离的定点,观看分别以黑体及楷体标示的“出口”,思考究竟哪一个字体才清楚易读。
展览第一展区避开了长篇大论的开头,从日常中不理想的字体使用例子出发,透过视觉、听觉互动装置,带领观众理解字体基本知识。此处还厘清了经常混用的“字型”和“字体”两词之间区别:字型是集合,字体则单纯指文字书写或绘制的风格。
第一展区(图片来源于网络)
展览入口处设有纱材质半透明投影布幕,就像屏幕画面,观众可以通过手机扫码输入文字,文字就会转换成为“怪怪的字体”,立刻投影到薄膜上。这道“屏幕画面”的第二层次是展区中央像光柱的展桌,面对镜子会看到一道一道光柱形成的街廊,透过镜面连结虚实空间。
再往后就是“字体变异标本墙”,呼应入口即时投影弹幕的薄纱,文字是横向的,营造处于一个大量讯息快速流动的空间感。标本墙展现了18组画面,具象化了“字体被病毒传染生病”的奇想,将字体的误用归纳为5种“病症”。如“后天指标功能失调症候群”(该显眼的字体看不清,多发于路标和告示)、“一致性呈现多重病变”(一段文字中出现个别不合群的字体)等等。当我们在一张广告传单上,看见两种以上字体互刷存在感,这就是字体得了“焦虑性存在感恐惧症”。
字体变异标本墙(图片来源于网络)
展区特地运用大片镜面连接各大展区,在让空间无限延伸的同时,也能让观众身历其境。展区中央设立了文字核心五站点,常见的字体以积木、卡片等形式展现,说明其历史、风格与用处,如文字的清晰、一致性、层次、应用规则与比例。
同时,为让观众理解不同字体的风格与情绪,传达“如果字体会说话,那将会是什么感觉?”的概念,展览邀请了台湾当地著名的Podcast主持人和YouTuber献声,表演字体说话的模样,观众可通过耳机聆听这些“字体的声音”。
第二展区:#造字实验室#让观众亲身体验字体设计的过程
不少设计师在设计一套字体时,都是从“永意风国今警我然转随鹰酬”这12个设计起始字开始,快速确定整套字库的风格的设计要点的。这12个字包含了汉字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构和极端情况。比如,设计师可以通过“永”字先设计基本笔画,再通过其他字确定字体的轮廓、横竖笔平衡、复杂构造、曲线设计等不同元素。随后12个字拓展为50个字,最后才扩展到数千字。
第二展区「#造字实验室」不仅介绍字体设计的流程,还介绍了魏碑体、隶书、黑体、楷体等10种字体的特色,并邀请观众造出自己的字体。展览不仅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媒介,更希望借由“造自己的字”,种下一颗颗一同参与字体创作的种子,期待未来的萌芽。
第二展区(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一展区设置了工作区,观众可以汲取10种已有字体的灵感,利用不同款式的笔、手绘学习单等工具,以手绘方式进行字体创作。墙上提供了两个签筒,分别为“风格”和“情境”。在前者中会抽到“复古8-bit的”“恐怖的”这类签;而“情境”就是“场景”,包含“美术馆”“速食店”这类签。观众根据自己抽到的签来创造字体,再用旁边桌面上的纸笔将自己的设计画出来。
创作完成后,观众可以把作品挂到展示区。展示区挂满了观众们以猫、鸟、或是人体器官为灵感的各式各样的字体作品。
观展者作品(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三展区:#文字新视窗#由日本字体公司分享字体案例
在第三展区,观众能够欣赏到各类字体的实际运用,包括路标、文本、立牌等生活常见的元素。justfont团队设计的“粉圆”体作为字体示例被展出。同时,展览也邀请了Morisawa(森泽)和Type Project两个日本字体设计团队一同参与展出。
森泽是日本最大的字体公司。面对迈向超高龄的日本社会,通用设计市场在2012年已高达3兆日圆,森泽公司以通用设计为概念所设计的字体使用率也逐年成长,而「数位教科书体」即为其中一例,希望能打造容易被阅读辨认的文字外型,用于教育领域。同时,森泽也提供了在日本地铁、艺术馆中广泛使用的“新黑体”作为第二个案例。
展览上的“UD数位教科书体”以及应用实例(图片来源于网络)
展览上的“UD新黑体”(图片来源于网络)
曾获日本文化部特别奖项的Type Project字体团队则提供了方便远处阅读的日本国家公园特制字体“TP国立公园明朝”和传递名古屋城文化和品牌形象的字体“金鯱”。后者以名古屋城上鱼身虎首的“金鯱”为灵感,其横笔起头如金鯱鱼尾昂扬的姿态,收尾则如日式城堡山墙,字体典雅优美。
展览上的“金鯱”字体以及应用实例(图片来源于网络)
字体作为视觉文化的重要元素,应该也要配合时代脉动。展览的最后特别设置了“提案区”。在这里,由策展的justfont团队提出了6个希望台湾能够落实的关于字体的想法,也欢迎观众扫码留言、投票,表达自己对字体修正的看法。这些反馈回即时投影到展览的屏幕上,增强观众参与感。
策展人表示,不一定要是设计师,每个人都可以对文化和环境带来一些贡献。展览期待民众、老师、决策者看到这一区展示的案例后,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字体不只是设计师创造风格的工具,而是一种真正可以为社会文化传播带来影响力的工具。
字体提议区(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次展览的衍生产品“Oops金属徽章”在展览的快闪店以扭蛋形式贩售,总共有6款,基于何庭安设计的主视觉形象制作而成。同时出售Mook《TYPOGRAPHY 字誌》和《字形散步 走在台湾:路上的文字观察》等书籍。
展览快闪店及纪念徽章(图片来源于网络)
字体是一种真正可以为社会文化传播带来影响力的工具
不难发现“文字”是设计行业内长盛不衰的焦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字体总能为设计师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养分,带来了「怎办!字型怪怪的」此类展览,也是很多相关书籍探讨的主题。
香港招牌景观
前文提到何庭安为「怎办!字型怪怪的」设计的主视觉来源于90年代网站上的文字;台湾设计师刘献龙受到台湾“许多人因为版面空间不足而把文字压成狭窄的造型”的启发,联想到“为何没有人做长长窄窄的字体?”而创作了“道路体”;而被称为“香港设计之父”的石汉瑞也习惯于从街头文字中寻找设计灵感。
文字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产物,除了创造启示、说明等功能性作用以外,散落在城市街头、在生活细处的文字,呈现着城市背后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商业环境、及人们日常生活生态。
香港地铁字体“地铁宋”
字体误用的出现,缘由在于使用字体创造文字对设计门槛的要求并不高,生活中常见得到文字往往由非设计师的普通群体所创造,字体误用不可避免。这反过来体现了向民众科普字体知识及字体误用的意义。而正如这场有趣的展览所要说明的:字体不应只是设计师创造风格的工具,而是一种真正可以为社会文化传播带来影响力的工具。
编辑&排版 | Naomi
校对 | Xintong
1.《tp明朝字体,干货看这篇!感觉街上字体怪怪的?这场字体展告诉你用错字体也大有意义》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tp明朝字体,干货看这篇!感觉街上字体怪怪的?这场字体展告诉你用错字体也大有意义》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91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