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以来,很多官员也大多是从古文权中选拔出来的,那时权势子孙再富裕也能当官。相反,学识渊博,阅读四书五经的很多人被埋没。(莎士比亚)。
为了改变这一弊端,隋文帝便采取分科取士的方法,这才有了科举,科举作为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从隋朝(公元605年)到清朝光绪年间(公元1905年)才被废除,历经1300多年,为古代人才的选拔做出重大贡献。
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变更
西周时期,国家都采用世袭制的选拔方式选拔人才,那时候采用分封制;
东周时期,这些制度面临崩溃,出现了“客卿”、“食客”等人才选拔制度;
汉朝时期,分封制逐渐被废除,皇帝开始重视中央集权,于是从民间选拔人才,这时候采用的是察举制,也就是由各个地方德才兼备的人推荐人才(州推荐为秀才、郡推荐的为孝廉),但是察举制度依然缺乏客观公正性,即使有连坐制辅助,依然出现众多官员徇私舞弊、推荐不实的情况;
三国时期,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这是由中央特定的官员,他们按照出身以及人才的品德选举,此后的晋朝、六朝时期都采用这种制度。只是这种选举制度,皆为世家大族左右,后来几乎只有门第出身才有可能被选中,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严重堵塞了民间人才的选拔,中央朝政也都是世族把控。
因此才出现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一步步完善,直到最终被废除。
科举制度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严肃神圣,很多人也并不了解,在这里就简单概括下,“报名自由、全国统一考试、择优而录、公开贴榜”,大致就是这种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出,即使是出身贫寒的人亦或是乞丐都可以参加。
什么“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已经不再是奢望,都是有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比较艰辛,每一次参加考试都是一次煎熬。
为什么这样说?我们且看看古代科举考试的一些硬性要求?
要想成为状元,必须过五关斩六将,首先通过童试、府试、院试,这样就到了秀才,之后通过岁考才有资格参加三年一考的乡试,通过乡试才算是举人,童试具备参加会试的资格,来年春天会在京城参加会试,通过后就是贡士,最后进入殿试,殿试由皇帝钦点状元、榜眼、探花。
而这些考生要在考试前准备充足,据统计,考生要将《论语》、《诗经》、《孟子》《左传》等背的滚瓜烂熟,共有40多万字,还有其他必须要读的经典书籍等。
科举考试的科目在每个时期都不同,大多都是诗、书、论、赋等内容,后期就考八股文,题目也出自四书五经,要么以歌颂朝政为内容,要考生作答。
有人会说,那可以作弊嘛,然而古人也是有防作弊措施的,他们的考场都是封闭式的,将考生全部隔开,同时还有监考官巡查,想要作弊并不容易,1300年来,作弊的事时有发生,但也并没有通过作弊进入殿试的。
状元的命运截然不同
科举考试第一名称状元,也叫殿元、鼎元,总之就是非常荣耀的一件事,就好比《白娘子传奇》,若不是许士林高中状元,怕是连见都见不到自己的母亲。
“暮登天子堂”可谓是多少人的梦想,古代状元的命运如何?他们都不缺才华,但是命运却各不相同,有的状元因为种种因素,最终只能昙花一现,消失在历时的洪流之中,留下的只有自己的名字。
最令人敬佩的状元——文天祥
纵观历史,如此之多的状元,唯独文天祥最为世人所敬佩,南宋文天祥被后世人誉为最具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的状元,甚至被誉为是“状元中的状元”,后世文人评价极高。
当时文天祥殿试的题目是“御试策”,主要针对自然灾害、人才凋零、军队薄弱以及敌人入侵等方面写作,文天祥以一万多字的文章夺得榜首。
被俘之后更是显示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精神,并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脍炙人口的诗句,最后从容就义。
最影响国家的状元——翁同酥
公元1856年的状元翁同酥,一生当中担任过两位皇帝的老师,晚清时期,他积极支持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并秘密推荐给光绪皇帝,这才促成了戊戌变法,只是最后变法失败,使得晚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最悲催的状元——陈安
明洪武三十年,陈安高中状元,他是福建人。恰好这年中进士的皆为南方人,就连三位主考官也是南方人,当时皇榜贴出来时,引起了巨大躁动,尤其是北方学子认为其中定有蹊跷,于是太祖朱元璋便让陈安负责调查此事。
结果有人诬告陈安将写作水平不好的考卷全部呈给皇帝审阅,这才导致北方学子落榜,朱元璋龙颜大怒,将陈安革除公名,并下令车裂,从当上状元到北车裂也只有二十天不到。
最憋屈的状元——朱昌颐
朱昌颐被皇帝钦点状元之后,在官场混迹三十多年,始终没有升官进爵,最后依然是吏科给事中,六品官员,可谓是一辈子憋屈到极致。
与状元擦肩而过的人
公元622年,我国历史上出了第一个状元孙伏伽,公元1904年出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据统计,1300多年间,共出了八百多位状元。当然也有因为古代科举考试的弊端,出现了诸多与状元擦肩而过的考生。
历史记载,唐朝诗人孟郊就曾多次名落孙山,在46岁那年才高中,一时写下“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尤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著名诗句。
当然这有可能是自身因素,也存在外在因素,因为科举制同样有弊端,最常见的当是腐败的官员,他们大权在握,不以才学论英雄,仅凭自己喜好来判断。就连皇帝也逃不过这世俗规则,同样以喜恶来钦定状元。
据记载,朱元璋曾梦见宫中有一颗巨大的钉子,正好参加殿试的人有一位叫丁显,朱元璋很是高兴,便将丁显钦点为状元,这也算是脱离了原本的制度。
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位名为“孙日恭”的学者本就被定为状元,结果明成祖朱棣认为“日”和“恭”在一起就是个“暴”字,所以将状元给了一位名叫“刑宽”的人。
再比如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同样会以自己的喜好定状元,康熙喜欢书法,对书法也有自己的见解,康熙三十年,吴罱的文章写得非常好,本应该是状元,然而康熙却喜欢屈居第二的戴有祺写的字,便大加称赞,钦点为状元郎。
总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科举制度以及状元轶事可以看出,科举制度有利有弊,但终究是利大于弊,至少给了寒门机会,只是人无完人,即使是中了状元也未必有好的前途。和如今高考一样,学生们寒窗苦读,都想考一个好名次,好学校,为此挑灯夜读,这样的精神固然可叹,但是高考只是一个跳板,真正决定自己人生的还是自己,不要因为落榜而心情忧郁,更不要因为高中而迷失自己。
【抄袭必究,欢迎关注、评论、点赞、转发,每天更新精彩有趣的历史知识,您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1.《qq三国皇榜任务哪些怪,干货看这篇!解析: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变更,科举考试又有哪些硬性要求?》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qq三国皇榜任务哪些怪,干货看这篇!解析: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变更,科举考试又有哪些硬性要求?》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093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