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秦赋》不管后面烂不烂,这几集已经播出,确实锐意进取,让秦人尚武和秦朝一代君主,努力发挥统一天下的进入精神,表现相当震撼。(莎士比亚)。
其实,在大秦之后,同样有一个原本毫不起眼的部落,不断奋进,最终几乎把大秦奋斗的历史,演绎了一出翻版。《大秦赋》剧照
和大秦发迹于西部,远离中原一样,我们要说的这个魏国,缘起于东北的嘎仙洞,从最初一个弱小的游牧部落,最终历经数代人的不懈努力,塑造了一个强大的北魏帝国。
北魏的强悍军力
北魏是鲜卑人的一支,皇族姓氏是拓跋。这也是近几年各种网络小说中一个比较火爆的姓氏。鲜卑族本是北方众多少数民族中较为弱小的一个部落,所以,鲜卑族在刘家的汉朝以及曹家的魏国时期,并没有太多显著事迹,与中原王朝之间也没有发生过太大的纠纷。相反,汉魏以来对匈奴的持续打击,迫使匈奴人西迁,反而为鲜卑人的发展挪出了巨大的空间。
鲜卑人真正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要从西晋末年的天下大乱开始。如同周王室的衰落引起各诸侯国之间的相关攻伐吞并一样,西晋八王之乱引起的自相残杀,也同样迅速把整个国家推入了坠落的深渊。
八王之乱后,残余的皇族及士大夫阶层,退入南方的,迅速建立了东晋政权,南方得以持续保持较为稳定的发展局面,而北方,在被抛弃后,则沦为了各个游牧民族争夺厮杀的战场。
八王之乱,几乎葬送了蓬勃发展的汉文化
经历了匈奴人建立的汉、赵,冉闵的冉魏以及鲜卑人的前燕之后,氐人所建立的前秦迅速壮大,最终苻坚统一北方,此时的拓跋氏,也被苻坚击败收降,这个时候的拓跋珪,只有六岁。
早年的拓跋珪,就这样以一个亡国者的身份,在不同的部落间流浪,如同当年秦献公流亡魏国一样,只是,历史终究充满了未知的变数,随着苻坚在淝水之战的失败,原本北方被灭亡的各个小国纷纷复国,这其中,就包括拓跋氏所建立的魏国前身:代国。
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淝水之战
复国之后的代国,仍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部落,当时的北方,群雄并立,从慕容垂、到姚苌,再到苻坚的子孙们,不同的割据势力相互攻伐,而此时拓跋氏所光复的代国,为了生存,选择依附于慕容垂,在这个大哥的保护之下,默默发展。
拓跋珪确实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在那个动荡纷乱的年代,跟对人很重要,慕容垂,显然就是一个靠谱的老大,这位被称作战神的一代英雄,虽然在王猛的金刀计下痛失长子,但是,个人的军事能力却异常强悍,很快在北方把燕国的版图扩展到最大。
历史上的著名阳谋:金刀计
只是,当小弟的势力壮大之后,与大哥之间便难免存在着冲突。拓跋珪,和慕容垂,也不例外。自觉翅膀硬了的拓跋珪,看着已经逐渐老迈的慕容垂,最终选择了与这位曾经的带头大哥决裂,而慕容垂自然难以忍受跟班小弟的背叛,于是,一场震铄古今的大战上演了。
慕容垂挣扎了很近,奈何年迈的身体实在支撑不住,自己终究没能跨上战马,燕国的精锐铁骑,近十万人的大军,被委托给了太子慕容宝,奈何,曾经人才济济的慕容家族,此刻却尽是不中用的公子,最终拓跋珪在参合陂击败燕国军队,除被杀者外,投降者四五万人,侥幸逃走的仅几千人。
此战之后,拓跋珪错误的听取了手下的建立,将燕国俘虏全部杀死并且用燕国士兵的尸体筑起了一座硕大的京观。
七十岁的慕容垂,面对着讨回来的太子,听闻着燕军战败的惨状,不由怒从心起,征战一生,还从未有此败绩,再一次的整军备战,准备一举消灭拓跋珪。
北方再次步入统一的起点:参合陂之战
此时的拓跋珪,也在紧张的观望着局势发展,他自己并没有足够的信心可以打败慕容垂,毕竟,在那个时代,慕容垂,是如同战胜一般的存在。所以,当慕容垂强撑着病体,亲自统率的燕军出发之后,拓跋珪便迅速的带着自己的步众一躲再躲,根本不敢与慕容垂正面交锋。
如果剧情照此发展,北魏,将被碾碎在萌芽之中。当生命已经几乎要走到尽头的慕容垂,率领大军再次来到参合陂的时候,去年燕军的尸体仍在,现场的惨状,仍然可以看到,而此时的军中,很多人是去年这些阵亡将士的父子兄弟,难以抑制的悲愤迅速在全军中蔓延,慕容垂也不例外,最终伴随着口中喷涌而出的鲜血,一命呜呼,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也缓缓开启了。
慕容垂死后,整个北方,便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挡拓跋珪的崛起了。在拓跋珪的带领下,代国不断攻城略地,迅速扩大着自己的版图,并且在柴壁之战中击败姚兴,北方,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挡拓跋氏的崛起了。
当一个人没有对手之后,往往容易自大,脾气也会变得暴躁、专横。拓跋珪也是如此,晚年的拓跋珪,喜欢服用古代毒药:五石散,进而导致神经愈发错乱,不少朝臣们丧命在拓跋珪的专横之下。
喜好服用五石散的南北朝风气
此时的代国,已经正式改称魏国。望着面前正在不断壮大的帝国版图,拓跋珪再一次飘飘然起来,并且随口就放话要处死不小心触怒了自己的贺夫人。贺夫人自然不愿坐以待毙,便偷偷的派人送信给自己的儿子,皇次子拓跋绍,拓跋绍当晚便买通侍者和宦官,带人闯入宫中,杀死了拓跋珪,拓跋珪死时,仅三十九死。
一代雄主,却因为自己的暴虐,惨死在自己儿子手中,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十分荒唐的宫廷惨剧。
拓跋珪死后,太子拓跋嗣迅速带兵清剿了拓跋绍的叛乱,而后登上皇位,成为了魏国的第二任君主,而拓跋嗣,也与秦国继秦献公之后继位的秦孝公,有着众多相似方面。秦国,经秦孝公变法之后,逐渐强大,而魏国,也是在拓跋嗣改革官制、选用贤能治理之下,国力迅速壮大。
如同秦孝公一样,拓跋嗣积极改革
拓跋嗣另一个与秦孝公相似的方面,便是在军事上,拓跋嗣的一生,南征北战,可以说是相当能打,向北,征伐柔然,并且以北魏六镇,取代长城,作为帝国的北部边防机动部队。向南,与刘宋大战,这也是南北朝期间,第一次南北方的大战,并且最终战胜南方刘宋,拓展领土三百里。
最终,拓跋嗣积劳成疾,在三十二岁的壮年驾崩。拓跋嗣虽然在位只有十四年,但是,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帝王,就如同秦孝公为秦惠王所打下的基础一下,拓跋嗣,为自己的儿子拓跋焘,也打一下一统北方的坚实基础。
拿魏国和秦国做对比,拓跋焘可以说是做了秦惠王与秦昭襄王两位秦王所做的事。
传说,拓跋焘就是《木兰辞》中,可汗大点兵中的可汗
拓跋焘,小字佛狸,辛弃疾的那句词: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所说的便是拓跋焘。拓跋焘的一生,同样是征战的一生,向北,继续打击柔然,向西,攻灭胡夏、北凉、北燕,北方,正式得到统一,从此,纷乱已久的北方,终于逐渐归于宁静。
只是,拓跋焘同样改不掉骨子里的残暴,借口“暴扬国恶”,诛杀了于国有功,一直深受自己信任的崔浩全族,又再次亲自统兵十万向南,与刘义隆展开了历史上的第二次南北大战,关于此战,辛弃疾的“元嘉草草”四个词,总结的十分到位。幻想着一统天下的刘义隆,被拓跋焘吊打,第二次南北大战,再次以魏国胜利告终。
拓跋焘的晚年,脾气异常暴躁,经常杀人,并且经常杀人之后后悔。内侍宗爱,因为与太子有矛盾,设计坑害了太子,回头又担心被拓跋焘发现,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先下手为强杀死了拓跋焘,纵横整个北方的拓跋焘,像自己的爷爷一样,稀里糊涂的在一场宫廷政变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封狼居胥,成为了刘义隆无法实现的梦想
拓跋焘死后,魏国朝堂一度陷入动乱,宗爱把持着朝政,擅杀宗室,最终,在拓跋濬的忍辱负重之下,诛杀宗爱,成功挽回政权,拓跋濬也成为继拓跋焘之后,真正意义上的魏国君主。
拓跋濬虽然仅在位十三年,但是,却如同《大秦赋》中秦始皇的爷爷一样,在位时间虽短,但是,在国家治理上比较注重轻徭薄赋,与民生息,也为子孙的宏图大业留下了坚实的底子。
拓跋濬之后继位的拓跋弘,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的皇帝。拓跋弘九岁登基为帝,但是因为年纪尚小,一直由冯太后摄政,等到十七岁的时候,眼见着太后还在摄政,丝毫没有放权给自己的打算,干脆一甩手不干了,先是要把皇位让给自己的叔父拓跋子推,众大臣拼死劝阻后,便干脆把皇位甩给了自己的儿子拓跋宏,而此时的拓跋宏,仅仅五岁。
如同秦昭襄王之母宣太后一样卓越的北魏“冯太后”
或许,当时谁都想不到,这个五岁的孩子,将会成为中华文明,最应当感谢的人物。
拓跋弘在冯太后的压制之下,一直郁郁不得志,便一心向佛,礼佛的间隙,再治理下国家,顺便带兵抗击柔然的侵扰。只是,不得志的人生,终归难长久,拓跋弘在年仅二十三岁时,突然暴毙(一说是被冯太后毒死)。
国家,传到了拓跋宏的手上,虽然在名字上,这个孩子的发音和自己的父亲相同,但是,他的功业,将远超自己的父亲,甚至毫不夸张的说,他,是一位足可以与秦始皇媲美的帝王。
拓跋宏在位早期,由于年幼,国家大事,仍然由自己的祖母冯太后临朝摄政。面对着先王的壮年暴毙,冯太后也一心把对国家的深切期望寄托在了年幼的孙儿辈拓跋宏身上,因此,从小,便挑选名士,悉心教导拓跋宏传统儒家经典,也因此,北魏的皇家文化,从拓跋宏这里,逐渐开始从草原文化向传统汉文化转型。
太和十四年,摄政冯太后病逝,北魏的国家政权终于交接到了拓跋宏手上,也是从这一刻起,拓跋宏开始奋力全面推动北魏汉化。
北魏卓越帝王,改革家,拓跋宏
强迫鲜卑族人改汉姓,并且从皇族开始带头,拓跋姓氏,改为元,同时,强迫北魏高层与汉族名家大族间的通婚,禁止再穿传统的鲜卑族服装,全面改穿汉服。
为了彻底断绝朝中顽固派的守旧念头,拓跋宏(此时已经改称元宏)开始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迁都工程。在此之前,北魏的都城一直是平城(今山西大同),所以,平城也充满了鲜卑族的原始文化以及生活气息,在这样的地方,汉化自然是面临着巨大阻力的,直接表明要迁都,又会激起更大的反对意见,为此,元宏刷了个心眼。
这一天,元宏突然宣布,要效仿祖辈的尚武功业,决定调集全国大军南下,讨伐南方。众多的文臣武将对此自然不会有太大意见,只是,这次的讨伐,却略微有些奇怪,随同出征的,不仅包括重要文武官员,甚至是平城的官员,不论大小,几乎都在随同出征名单之内。
南下的一路,走走停停,年轻的皇帝似乎丝毫都不着急,原本在都城享受惯了荣华富贵的官员们哪里吃过这种苦头,自然渐渐的开始不愿再向南走,军心开始浮动。又过了一段时间,眼看着大军要到达洛阳了,行进速度却更慢了,碰巧天空又下起了大雨,一路泥泞,更加艰难万分。
表现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画作
官员们终于忍受不住了,有的人担心真的南征,以这样一支疲惫之师,很有可能会步苻坚的后尘,更多的人,则是实在受不了一路泥泞的痛苦,不愿再继续走下去了。
年轻的皇帝,眼看着面前黑压压跪的一众大臣,故作为难的说道“百万大军,浪费钱粮无数,说不南征就不南征了?那我们这一趟,耗费了这么多人力物力,岂不是一无所获?”众臣们相互间观望着,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位年轻的皇帝。
眼看着面前的大臣们已经自觉理亏,元宏便直接抛出了自己的真实目的:“既然大家都不愿继续南下,我们此行又不能一无所获,那就迁都吧,把国都迁都附近的洛阳来,这样,也算此行不虚”。
众位大臣,虽然对迁都并不情愿,但是,回头看了看南方泥泞的路面,只能咬咬牙,赞同了迁都事项,毕竟,换个地方舒服的活着,远比在他乡痛苦的死去要划算得多。
于是,北魏顺利迁都,洛阳,这座著名的古都,也因此得以开始再次焕发万丈光芒。
北魏时期的洛阳城,是大唐长安的雏形
为了彻底杜绝达官显贵对鲜卑传统的留恋,元宏进一步规定,所有迁到洛阳的人,死后不得葬回平城,必须就近葬在洛阳,元宏试图通过政策的坚决与彻底,断绝顽固派的挣扎念头。
只是,改变,自然会面临着守旧势力的反抗,即使这种反抗来自自己的儿子,元宏也毫不手软。
元宏的太子元恂是个充满叛逆精神的胖子。由于自身体型肥胖,元恂很不喜欢洛阳的湿热天气,相反,更加想念平城的阴凉,并且,元恂对于父亲穿汉服的命令也一直阳奉阴违。趁着元宏外出巡视,自己监国的机会,元恂干脆偷了三千匹御马,要带着自己的手下跑回平城,这可把元宏气坏了,元宏立即折回洛阳,杖泽元恂,并且废掉了元恂的太子位。失去太子位的元恂仍然计划与不愿汉化的朝臣们谋反,并因此被元宏赐死。
北方众多佛窟,大多是在北魏期间营造
元宏,可以说是在中华文明最为危急的关头,力挽狂澜般的拯救了这片古老的大陆。要知道,隋唐,皆源自北魏,如果没有元宏的大力汉化,最终,实际上统一这片大陆的,很有可能将会是鲜卑文化,或者是,鲜卑化的汉人,元宏,以一己之力,解除了汉文化断代的危机。
只是,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却在三十三岁时突然病逝。而继任者元恪,废除了残暴的“子贵母死”制度,又一位执掌权力的太后得以上位,但是,这位胡太后,在才能及责任感上,均比冯太后要相差甚远,最终,辉煌的北魏,在她的手中,猝然崩塌,融合了董卓的残暴与曹操卓越军事才能的新一代权臣——尔朱荣崛起,并最终成为了北魏的掘墓人。
尔朱荣在“河阴之变”中,屠杀当朝王公贵族近三千人,北魏朝堂,为之一空。即使面对这样强横的权臣,傀儡皇帝元子攸仍然不愿坐以待毙,发出了那句“宁为高贵乡公死,不为常道乡公生”的感叹后,设计当庭杀死了尔朱荣。
只是,国家此时的纷乱,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元子攸杀死尔朱荣后,迅速被尔朱荣部下报复勒死。北方再次进入纷乱之中。高欢与宇文泰趁此崛起,北魏也就此分裂为东魏和西魏。高欢死后,儿子高洋继位,逼迫孝静帝禅位;西魏在宇文泰死后,宇文泰之子宇文觉也很快效仿,逼迫西魏恭帝禅让,至此,北魏,彻底终结,华夏大地,进入了东魏、西魏和南梁三国鼎立的局面。
如同三国最终归于司马一样,东西魏与南梁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三国竟然同样全是输家。出身西魏的杨坚,很快执掌了宇文家的政权,并且最终完成了天下一统,隋朝就此建立。
北魏分裂后的格局
北魏,是一个和大秦十分相似的朝代,也是孕育了隋唐的庞大帝国,只是,由于南北朝历史过于纷乱,很多人对于北魏的了解并不充足。现在,点关注,看作者带你们去详细了解,从三国结束,到隋朝建立之间的三百年,所发生的真实历史。
1.《关于5分钟极简的晋朝我想说番外篇:极简北魏史,大秦帝国的翻版,同样的“奋六世之余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5分钟极简的晋朝我想说番外篇:极简北魏史,大秦帝国的翻版,同样的“奋六世之余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2110945.html